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Edit Guihua Planning
省名
市名
县区名
区域全称
政策名称
发布时间
链接
专题
附件(输入链接,用 | 隔开)
清空
政策的一段话简介(可不填)
这里显示已有的政策(不用输入)
更新
文件正文 与 扩展阅读
[]《2023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 报告包括以下发展特征:对外交通运输全面复苏,高铁直连粤东,区域交通中心地位显著,南沙和东部中心城市能级提升,轨道拉开城市空间,绿色出行保持高位以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趋势等。 报告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加快推进战略性通道开工和湾区一体化关键工程建设 明确交通发展政策导向和促进各类方式协调发展 不断提升交通空间品质和加强新技术应用场景研究等 []交通发展情况[/] <>01 对外交通运输全面复苏</> ● 白云机场客货运输快速恢复。 机场旅客年吞吐量为6317万人次,单一机场全国排名1,恢复至2019年的86.1%。其中,国内旅客年吞吐量为5500万人次,相比2019年增长0.6%; 受国际环境影响,国际及地区旅客年吞吐量817万人次,为2019年的43.7%。货邮年吞吐量为203万吨,连续四年全国排名第2,相比2019年增长5.8%。 ● 广州港货物运输保持“双增长”。 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为2541万TEU,近五年均位居全国第五(近两年全球第六),同比增长2.2%。货物年吞吐量为6.75亿吨,近五年均居全球第五,同比增长2.9%。 ● 铁路客运迅速增长,高铁直连粤东。 白云站、广汕高铁等重大铁路设施建成运营,广州铁路旅客年发送量为1.28亿人次,同比增长93%,恢复至2019年的89%,“十一”黄金周等节假日期间已超2019年同期水平; 广州南站旅客年发送量9100万人次,居全国第一。时速350公里的广汕高铁建成通车,为城市“东进”注入新发展动能,实现与粤东地区高速直连,广州中心区至汕头中心区缩短至2小时; 白云站开通运营,建设成为全国站城融合新标杆,实现京广高铁进入中心城区,助力广州“老城提质”加速跑。 <>02 区域交通中心地位显著</> ● 与省内城市出行联系紧密。 广州与周边城市的衔接通道已建87条,与全省20地级市城际日均出行量344万人次,相比2019年增长4%,占全省跨城出行总量的37%,是深圳的1.5倍。 ● 湾区核心引擎城际出行交往密切。 广州与湾区城市间日均出行307万人次,相比2019年增长6%,占湾区城市间出行总量的44%,居湾区城市首位。 其中,广佛两市间日均出行量185万人次,相比2019年增长5%,占湾区城市间出行总量27%,为深莞间的1.4倍,其中通勤出行占比四成,居全国第一;广莞、广深间日均出行量分别为49万人次和21万人次,相比2019年分别增长6%和7%,广州与湾区东岸城市联动进一步加强。 广州跨城通勤人口达到59万,同比增长8.4%,大都市通勤圈初具规模,其中广佛间跨城通勤人口达到36万人,其次广莞间为9万人。 ● 南沙、东部中心城市能级不断提升。 年度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在南沙、增城、黄埔,三区的年度人口增速为4.3%,高于全市0.5%的增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半壁江山。南沙与大湾区城市(含广州)日均出行量89.2万人次,同比增长15%,东部中心与大湾区城市(含广州)日均出行量191.5万人次,同比增长12%,南沙、东部中心的对外辐射能力持续增强。 <>03 交通支撑多中心空间格局</> ● 轨道支撑次中心发展。 地铁7号线二期和5号线东延段开通运营,轨道交通持续助力城市“东进”,并加强黄埔科学城、鱼珠地区与番禺大学城、长隆万博等次中心网络连通。同时,轨道交通支撑城市沿廊道集约型发展,轨道站点800米人口岗位覆盖率为37%,中心城区达到55.4%,人口岗位密度是非轨道覆盖建设用地地区的2.5倍,引导城市集约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 ● 交通空间组织效率维持较高水平。 全市通勤平均出行距离8.8公里、平均通勤时间38.6分钟,相比2019年分别增加0.2公里和减少1.9分钟,反映居民生活品质的45分钟以内通勤人口占比79%,维持在较高水平;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人口占比13%,主要分布在白云区北部、黄埔科学城、增城新塘等区域,需警惕极端通勤发展。 <>04 城市交通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趋势</> ● 绿色出行居全国前列。 中心城区绿色出行(含步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常规公交、轨道交通)比例75%,居全国超大城市前列,其中骑行(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合计占比21%)持续增长。地铁通车里程653公里,日均客运量857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95%,日客流强度1.38万人次/公里。 ● 电动自行车骑行量保持高位增长。 电动自行车日均出行量685万人次,同比增长14%,相比2019年增长72%。其中,中心城区电动自行车日均出行量339万人次,相比2019年增长149%。平均出行距离4.4公里、平均出行时间21.4分钟,“门到门”平均旅行速度12.3公里/小时(常规公交为11.3公里/小时),五公里以内出行优势明显,保持为继步行、小客车之外的第三大交通方式。 ● 新能源车使用发展迅速。 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84.3万辆,同比增加28万辆,年度新能源车上牌量占比63%。新能源车渗透率(占机动车保有量比例)达到21.9%,同比增加6个百分点。核心区道路通行新能源车占比39%,主要是由于高强度使用的出租车和网约车大多已新能源化。 ● 核心区道路运作接近饱和。 核心区晚高峰干道平均车速22.8公里/小时,基本降至2019年的22.5公里/小时水平。高峰小时承载的车辆周转量为288万车公里,路网饱和度为0.86,基本接近极限容量,若饱和度达到0.9,拥堵水平将急剧增长且道路运作极不稳定。 []发展趋势与建议[/] <>01 加快推进战略性通道开工,优化铁路枢纽群分工,提升城市能级</> 广州铁路客流目的地近七成集中在广东、湖南两省,超过八成的高铁出行集中在广州南站,近四成高铁出行需“跨越大半个城市”,需进一步提升铁路枢纽的对外辐射能力和旅客乘车便捷水平。 一方面,在中国与东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广州与贵州、云南等铁路联系初具规模,要加强广州与大西南地区的战略性通道建设,建议加快贵广高铁广宁联络线、广清永高铁、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开工建设,促进大湾区高标准接入沪昆高铁、泛亚铁路,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另一方面,适应就近乘车诉求,促进13座规划铁路客运站进一步合理分工,实现多点布局、多站到发,支撑“三核四极”空间结构。 <>02 加快湾区一体化关键工程建设,强化东岸联结,高标准完善区域交通网</> 广州与湾区城市的跨城需求强烈、通勤频次高,其中广州与佛莞间跨城出行量占广州对外出行量的68%、跨城通勤人口占比达77%。然而,广州1小时通勤圈半径仅30-40公里(西至佛山禅城、东至穗莞交界处),覆盖的跨城通勤人口不到七成,如广州东部新塘与东莞北部麻涌中堂、广州老城区与佛山南海北部等跨城通勤已具有一定的往来规模,但缺乏便捷的连通。 ✦ 建议:加快佛穗莞城际、莲花山过江通道和增莞番高速、惠肇高速、沉香大桥等关键工程建设,进一步强化与东岸的联结。 <>03 明确交通发展政策导向,坚持公交优先,促进各类方式协同发展</>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对公共交通影响较大,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分担率从2019年的61%下降至2023年的45%。广州作为超大城市,应坚定不移贯彻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明确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协同发展的绿色发展模式,确保各类交通方式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满足市民个性化和多样化出行选择需要。 ✦ 建议:给予公共交通设施用地优先、投资安排优先、财税扶持优先政策,进一步研究路权划分,将有限道路空间资源优先向步行、地面公交、骑行等方式倾斜,提高绿色出行空间保障。 <>04 紧扣人的美好出行需要,不断提升交通空间品质,提供更愉悦出行体验</> 城市是“人”的城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交通不仅要“走得通”,更要“走得好”。道路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民活动的主要载体,尤其要重视品质保障。 ✦ 建议:一是针对电动自行车事故多发,以及外围“次差公路”、危旧桥梁等问题,从硬件设施和交通管理两方面入手制定对策方案,提高道路安全治理能力。二是推进实施一批道路品质提升项目,如大学城体育中心周边道路以及环市路、白云大道等,形成示范标杆向全市推广,营造更舒适的市民交往场所。 <>05 加强新技术应用场景研究,为解决交通难题提供新办法</> 新一代智能化、智慧化、数字化交通技术日新月异,低空飞行、自动驾驶、地下物流等新技术有可能成为未来交通主流,并可能成为重构交通系统的重要动力源泉。 ✦ 建议:一是加快推动交通数字化转型,推广和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交通规划决策能力。二是用好新技术,积极发展自动驾驶,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和系统通行能力。三是构建“地铁+智慧”地下物流系统,推进地下交通与快递业资源共享,盘活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四是以应用场景为导向,加强低空起降点选址、用地和空域保障,为广州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探索一条“飞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