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Edit Guihua Planning
省名
市名
县区名
区域全程
规划名称
成文日期
批文发布日期
文号
批复单位
批复链接
批后发布时间
批后发布链接
相关下载链接
填充链接
文字说明
《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开稿 2025年3月4日,兰州市自然资源局发布《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开稿,标志着官方规划文件正式公布,作为法定规划正式进行实施。我们整理了《规划》的简要内容供大家参考。 01、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为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02、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约束、人口变化趋势、用地状况和城市发展因素,规划到 2035 年,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 650 万人以内,城镇化率约 90%。 03、三条控制线划定 到 2035 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2542.47 平方千米(381.37 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 1982.2 平方千米(297.33 万亩),主要分布在黄河、宛川河、庄浪河、湟水、大通河沿岸,引大灌区、三电灌区、西电灌区的川水地区,以及七里河区南部地区、榆中县北部地区、皋兰县、永登县内等相对集中且较宽阔平坦沟坝地。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1226.85 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永登县西北部、榆中县南部、中心城区南部和北部的自然保护地,以及永登县、榆中县的水土流失极脆弱区。 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 732.66 平方千米,重点保障兰州新区等外围城市组团在产业发展、省市级公共服务功能的空间需求,扭转人口向中心城区单向流动的趋势,优化城镇发展格局。 04、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以三条控制线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为基础,构建“一河两山,三城多镇”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一河两山”是指黄河干支流和川台盆地、丘陵山地,以及南、北部山体生态屏障,是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 “三城”是指中心城区、兰州新区和兰州生态创新城,是提升城市服务能级、强化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区域; “多镇”是指永登县城、皋兰县城、红古城区及若干个小城镇,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 05、农业空间布局 促进“两区三带多基地”现代化农业空间格局形成。 “两区”是指川台盆地都市现代农业区和丘陵山地特色传统农业区。其中川台盆地都市现代农业区分布在沿黄河、宛川河、庄浪河、湟水、大通河,引大、三电、西电灌区的河谷盆地和山前坪台等地区,区内大力发展高原夏菜、玫瑰、瓜果等产业,加强都市农业生产空间保障;丘陵山地特色传统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永登县西南和西北地区、榆中县北部地区、皋兰县中北部地区、七里河区南部地区等区域,区内重点种植旱作粮食作物和百合、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发展畜牧养殖。 “三带”是指沿河、沿路、沿山三类农业产业带。打造黄河、湟水沿河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冷链物流产业;打造 312 国道、309 国道、109 国道沿路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田园综合体和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等乡村特色产业;打造皋兰山、兴隆山沿山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花海观赏、休闲度假等产业。 “多基地”是指建设多个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以黄河、宛川河、湟水、庄浪河、大通河等流域的川水区为重点区域,打造高原夏菜产业基地;以苦水镇为重点区域,布局玫瑰生产、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以榆中县北部地区及七里河区南部地区为重点区域,发展百合种植、加工产业基地;以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山前坪台为重点区域,形成集种植、采摘、观光为一体的特色优势果品产业基地;以榆中县北部地区为重点区域,建设中药材产业基地。 06、生态空间结构 围绕筑牢“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落实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生态保护要求,加强生态空间保护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建兰州“两屏三区多廊”的生态空间结构。 “两屏”是指严格保护以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兰州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的南部生态屏障、以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北部生态屏障。 “三区”是指黄土山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黄土梁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和林田城综合治理区。区内采用生态治理和土地整理、实施国土绿化等多种方式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在黄土山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和黄土梁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以实施国土绿化为导向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林田城综合治理区以“生态治理+城镇建设”和“生态治理+农用地开发整理”等为导向开展未利用土地综合治理和利用。 “多廊”是指以黄河干支流为主体的生态廊道。廊道内加强黄河干支流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修复河滩地和湿地生态,确保黄河水体健康;严格保护黄河干流及湟水、大通河、庄浪河、宛川河等重要支流河道空间,加强河流岸线保护与管控;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为抓手,加强河流周边植被保护与修复,强化排污管控,连通水系廊道,提升黄河干支流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确保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 07、城镇空间结构 深入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紧凑布局、协同发展,优化形成“三城五带多镇”的城镇空间结构,融入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三城”是指按照“北上、东进、西固、南屏”的空间发展策略,促进兰州中心城区、兰州新区和兰州生态创新城三城协同发展。 “五带”是指通过自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五条市域城镇发展带,推动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即中心城区-兰州生态创新城-定西的东向城镇发展带、中心城区-皋兰-白银的东北向城镇发展带、中心城区-兰州新区-永登的西北向城镇发展带、中心城区-红古-西宁的西向城镇发展带、中心城区-临洮的南向城镇发展带,支撑市域城镇协同发展。 “多镇”是指保障永登县城、皋兰县城、红古城区,以及若干个小城镇发展空间,因地制宜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08、城镇体系结构 1 个市域中心、2 个市域副中心、3 个县(区)城和 24 个小城镇的市域城镇体系。 1 个市域中心即中心城区,是兰州提升城市能级、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的核心承载区,规划常住人口约 320 万人。 2 个市域副中心包括兰州新区和兰州生态创新城,重点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高等级配套设施标准,增强人口吸引力,规划副中心人口规模 50-150 万人。 3 个县(区)城包括永登县城(含城关镇和柳树镇)、皋兰县城(含石洞镇和水阜镇)、红古城区(含窑街街道、矿区街道、华龙街道和海石湾镇),重点提升产业水平和功能品质,积极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吸引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规划各县(区)城人口规模 10-20 万人。 24 个小城镇中,平安镇、苦水镇、树屏镇、红城镇、河桥镇、什川镇、黑石镇、青城镇、和平镇、连搭镇、定远镇、甘草店镇等 12 个镇承接部分城市功能、提升辐射带动能力。花庄镇、红古镇、武胜驿镇、中堡镇、大同镇、龙泉寺镇、通远镇、连城镇、高崖镇、金崖镇、新营镇、贡井镇等 12 个镇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需求,发挥服务农村、带动周边作用。 09、中心城区规划 引导城市空间格局向“多中心、组团式”转变,构建“一带一脉、两心多点、四区四廊”的空间结构。 “一带”是指黄河生态发展带,沿黄河两岸重点布局文化体育、对外交往、休闲消费等功能。 “一脉”是指兰州文化脉,是串联兰山公园-伏龙坪-白塔山-天斧砂宫-河口村-红城镇的游览路径,彰显城市文化底蕴。 “两心”是指城关城市中心和三滩城市中心 2 处市级中心,重点发展为全省服务的区域消费、文化会展、金融商务和体育休闲等功能。 “多点”是指 2 处片区级中心和 7 处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片区级中心重点培育商业、商贸等功能,组团级中心主要为组团内部提供各类公共服务。 “四区”是指四个组团化分布的城市片区,包括科创宜居片区、科教宜居片区、绿色石化与制造片区和综合物流片区。 “四廊”是指分隔城市片区的四条南北向生态廊道,分别为大顶山-西固南山、天斧砂宫-万亩桃园-牟家大山、九州台-白塔山-皋兰山和沙金坪-桃树坪-皋兰山生态廊道。 10、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健全完善“省市级-县(区)级-镇级”三级城乡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省市级公共服务中心。规划中心城区、兰州新区、兰州生态创新城 3 处省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高等级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设施,提升城市能级,扩大辐射带动效应。 县(区)级服务中心。规划永登县城、皋兰县城、红古城区 3 处县(区)级服务中心,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保障文化、中小学、体育馆、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和公共开敞空间的建设空间,增强为周边地区提供优质综合服务的能力。 镇级服务中心。全面提升小城镇服务功能,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需求,补齐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发展。 11、市域和对外交通 到 2035 年,全面建成“外联内畅、立体多元、绿色智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能级全面提升,形成多路径、多方式对外交通格局。打造“123 出行交通圈”,实现 1 小时到达兰西、关中、成渝等临近城市群主要城市,2 小时到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其他主要城市群,3 小时到达国内省会城市。 优化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布局。形成以兰州西站、兰州站为主体,以兰州新区南站、兰州新区站为辅助的“两主两辅”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布局。 将中川机场站建设为航空、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客运、常规公交一体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改造提升兰州火车站,新增高铁客运设施,预留城市轨道接入枢纽条件。预留新兰州北站、兰州生态创新城北站空间。在新兰州北站预留城市轨道接入条件。 建设铁路货运枢纽。布局“一主四辅”的铁路货运枢纽,“一主”为东川站,“四辅”为兰州新区北站、邵家塘站、朱家窑站和许家台站。 构建“三环八射多联”的高速公路网。加密南北通道布局,提升东西通道能力,促进繁忙路段扩容改造,增设高速公路出入口,提升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增强兰州辐射带动作用。 构建“二环十二射”的普通干线公路网。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公路一体化建设,推动普通国省道低等级路段全面提质升级,提高公路交通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构建中心城区“两中心、四枢纽”公路客运枢纽布局。“两中心”为兰州火车站和兰州西站,“四枢纽”为新汽车东站、汽车西站、汽车南站和汽车北站。 打造区域重要的航空枢纽,加快发展临空经济区,建设集航空与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常规公交一体衔接的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打造西北重要的区域航空枢纽和欧亚航路机场。 构建“三枢纽六组团”物流枢纽格局,巩固兰州国家物流枢纽地位。“三枢纽”是指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空港型物流枢纽。“六组团”是指和平定远、忠和水阜、皋兰县城、九合树屏、兰州南部、兰州新区等六大物流产业集聚区组团,推动六组团集聚发展,疏解中心城区货运场站功能,实现物流体系降本增效。 12、中心城区综合交通 建成“功能完善、规模匹配、快慢有序、便捷高效”的城市道路网系统。优化路网结构,提高道路网密度。到 2035年,实现交通畅行“1234”目标,即中心城区 10 分钟上快速路,20 分钟出城,30 分钟到达铁路枢纽,40 分钟到达航空枢纽。 保障“三横四纵两联”的快速路网、完善“七横十五纵”的骨架性主干路网建设空间,拓展中心城区进出通道通行能力。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快速路、干道位置和走向不变的前提下,在详细规划中确定道路红线坐标、竖向等。
城市性质与职能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为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发展要求
到 2025 年,产业兴旺、环境优美、宜居宜业、智慧高效、安全健康的新时代美丽兰州建设初显成效。到 2035 年,新时代美丽兰州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引领黄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到 2050 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耕地保有量(万亩)
永久基本农田(万亩)
陆地生态保护红线(平方千米)
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平方千米)
城镇开发边界(平方千米/扩展倍数)
水资源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