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9日,“2017年(CCRL)年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创业中心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有18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可谓盛况空前。现推出本次年会的会议速递与大家共享。
会议背景介绍
会议背景介绍——空间大数据探索与CCRL的使命,由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会长、肯特州立大学叶信岳教授主持。
CCRL的发起人、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张学良以“空间大数据探索与CCRL的使命”为题,介绍了本次会议的背景,他首先欢迎与感谢大家前来参加CCRL年会,值此即将成立1000天之际,张老师指出终于可以把1000天前的想法付诸实现。接下来,张老师从数据探索(大数据与小数据)、研究探索(小问题与大研究)、平台探索(众包众筹与众研)三个方面介绍了本次会议的背景。
张老师指出,在互联网与信息化时代,各类空间大数据涌现并便于分享,政府对数据越来越开放,大数据为产学研政、跨学科、跨院校合作提供了可能。他特别指出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与小数据是相对而言的,Survey数据更为重要,调查数据保持了数据的独立性、抽样科学性与获得的可持续性。此外张老师介绍了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学者们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大数据背后的机制和机理。接下来,张老师指出了如何在新的时期打造“互联网+科研”的合作平台,城市与区域空间问题需要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GIS、城市规划、计算机科学、生态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科学交叉,团队内生地需要有多学科背景。城市研究强化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弱化学科边界与行政边界。“互联网+”对跨学科合作提出了全新的科研组织形式与组织科研方式,众筹、众包、众研、众智成为必须,他以CCRL近期发起的几个项目为例,探索如何建立数据联盟、研究联盟与合作平台。最后,张老师指出大数据时代需要做可证实与可证伪的研究,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研究团队致力于做好的研究者、好的组织者、好的实践者、好的传播者。
主题报告第一场
主题报告第一场由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秘书长、密歇根大学中国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鲍曙明教授主持。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地理科学与城市规划学院A.Stewart Fotheringham教授作了题为“Spatial Modelling in the Big Data Era”的报告。A.Stewart Fotheringham教授首先从研究目的、大数据发展历程和空间大数据的独特属性三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了空间大数据的相关背景。其次,他对比了由大数据归纳出小信息的“大数据”方法和由小数据得出大信息的“大模型”方法,并指出“大模型”即能得出很多参数估计的空间模型。再次,Fotheringham教授以瑞士洛桑市人口流动为例,对比泊松模型,介绍了通过地理加权(GW)建立空间加权交互模型(SWIM)的方法。最后,Fotheringham教授指出了“大模型”所面临的信息过载、信息稳健性和有用性等若干挑战。
英国研究院院士、社会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学院规划学Michael Batty教授作为了题为“空间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的报告,Batty教授指出数据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大数据现在还不够多,也只是通过一些算法初步的处理了这些数据。至于何为大数据,Batty教授形象的指出,excel表格最多可以容纳10000行数据,excel表格不能容纳的数据就是大数据。接下来,Batty教授分别介绍了城市大数据和城市分析,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实时数据的生成,大数据是怎么生成的(怎么街道计算机的),大数据的智慧出行等。
美国东密歇根大学地理空间研究和教育研究所(IGRE)所长及创始人谢一春教授作了题为“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of Big Data in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的报告。首先,谢教授介绍了遥感中大数据的定义和使用大数据的益处。其次指出了在遥感数据应用步骤中大数据分析所面临的若干挑战,包括遥感大数据的有效管理、遥感大数据的装载和传输以及遥感应用程序在层次化集群并行系统上的高效编程等方面。针对这些挑战,谢教授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即使用例如基于集群的HPC系统、云平台和平行计算系统等高性能平台来处理遥感数据。谢教授还介绍了基于光栅、基于图像分类、基于网络加权算法和综合上述三种的基于网络层次化土地贴片四种不同的数据同化(DA)技术。
主题报告第二场
主题报告第二场由Esri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张乾乾副总裁主持。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总体规划研究中心卢庆强副主任作了题为“大数据支撑下的新型城镇化监测与评估实践”的报告,卢庆强副主任介绍了大数据支撑下的新型城镇化监测与评估实践的宏观背景与战略意义、功能定位与核心技术、建设整体方案、典型监测与评估实践。卢庆强副主任指出新型城镇化大数据库典型应用总体架构包括以智慧决策支持平台为基础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乡可持续发展、全尺度空间优化布局、城乡运行系统以及试点工作推进情况。最后卢庆强副主任总结了国家新型城镇化大数据原型系统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数据共享政策机制、数据资源整合、省级和城镇级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相关科研支撑等方面,并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的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建设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治理能力提升的核心支撑平台。
北京大学未来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刘瑜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多源地理大数据感知城市多样性和动态性”的报告。刘教授首先指出,除了基本的4V(Volume、Velocity、Variety、Variability)之外,地理大数据还包括两个独特的特性:一是有时空标记,包括手机通话数据、带有GPS的出租车数据等,二是以人作为感知单元,每一条记录都反应到个体,从而可观察人的空间行为模式。随后,刘教授提出了“Social Sensing”的概念,即基于个人的地理空间大数据可以看作是社会科学研究中遥感数据的一种对应,即每个人都是一个传感器,通过分析社会联系、人群活动移动和情感认知等人类行为模式可以得出诸如空间交互、土地利用和地方情感语义等地理特征。最后,通过介绍相关研究工作,刘教授指出地理大数据可以从人类和地理两个角度揭示城市的空间异质性和动态性。
上海市北高新股份有限公司刘芹羽副总经理作了题为“汇聚数据之源,力量由此而起”的报告,她首先通过一些形象的上海城市大数据介绍了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刘芹羽副总经理介绍,市北高新园区作为上海大数据产业基地,正按照上海“五位一体”(交易中心、产业基金、发展联盟、研究中心、创新基地)的大数据产业生态系统在园区积极布局创新资源。园区按照“引大育小”的思路培育和发展大数据产业:所谓引大,即瞄准高知名度、高贡献度企业,带动产业突破发展,目前园区云计算、大数据企业超过150家;所谓育小,即关注“云到物”的创新企业,为产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园区有专注云计算、大数据的聚能湾国家级孵化器品牌,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孵化体系。同时园区聚焦“产业载体、龙头企业、产业基金、政策突破、行业组织、智力资源”六大核心元素激发创新力量。最后刘总介绍了上海聚焦大数据推动城市发展重点实施推进的七大工程。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杨俊宴教授作了题为“大数据时代的城市规划转型”的报告。首先,杨教授介绍了中国城市规划整体转型的情况,指出当前中国有两种城镇化即空间层面的快速城镇化和人文层面的破碎城镇化,故城市规划也需相应的由物质城镇化转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当前数字化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面临由小尺度转向大尺度协同、由单一空间层面转向复合层面、由静态空间转向动态空间三个新需求,以及巨型尺度、高颗粒度、山水量化、人文关怀四个新趋向。最后,杨教授结合中国本土实践介绍了数字化城市规划设计的七个步骤:数字化采集、数字化调研、数字化集成、数字化分析、数字化规划、数字化表现和数字化控制。
大数据与城市空间分析实验室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数字规划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德教授作了题为“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市典型居住区通勤空间模式研究”的报告。王老师首先介绍了大数据如何支撑他的研究课题,大数据为他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居住区样本和基础数据,王老师的课题主要是分析以居住区为单元的就业空间模式及影响因子。接下来王老师介绍了什么是手机信令数据、上海市手机数据的基本情况,并展示了上海市居住与就业地的识别及其分布。对于工作地的分布模式,内环内以单中心为主,部分沿地铁线路轻度蔓延,尤其是浦东地区”的工作地分布模式;中环附近呈现以浦西地区为主的带状蔓延,和以市中心南北向地区为主的就近核心+内环分散模式;外环附近工作地分布呈现两种模式,带状蔓延的模式和“多中心+带状”的模式。近郊区呈现出带状蔓延和双中心两种模式。远郊区又回到单中心模式。
最后,张学良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CCRL年会是跨学科、跨院校、跨界(产学研政)、老中青学者的交流,这次年会是一个开始,期待明年再见!
(说明:会议速递的内容由王旻隽、李丽霞根据记录整理得到,未经演讲者审核,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供图:廖翊杰、刘雅媛)
【会议预告】等到了!2017年(CCRL)年会重磅来袭(一号通知)
【会议预告】2017年(CCRL)年会(二号通知)
【会议预告】直播了!2017年(CCRL)年会(三号通知)
【众包众筹】第一波:中国城市群系列书稿出版项目
【拜年了】金猴辞旧,雄鸡迎新——(CCRL)2016年大事记
:中国城市与区域研究的交流平台,关注城市与区域发展转型,借鉴全球城市与区域发展智慧,做有国际水平的中国城市与区域现实问题导向型研究。努力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研究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组织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传播者。
欢迎读者供稿,小编邮箱:@126.com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