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形态的亚洲城市决定了消费空间与交通枢纽的高频融合,城市消费空间对非消费空间的渗透也越来越多,比如上海虹桥天地、大阪的Grand Front,都是和交通枢纽紧密结合的“类消费化”混合功能区。

上海虹桥天地,毗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图片来源:网络)
这主要反应在三点:第一是消费主体上,除了广泛的城市消费群体,更锁定了特定人群,随之出现了专门为这些特定人群度身定做的消费空间,比如Grand Front里面的Knowledge Salon是为企业做的发展、促进平台。二是空间组合上,酒店、商务办公、会展中心、消费空间,反映了交通枢纽本身带来的城市、城际商务会展消费活动的新形态。三是生产空间极度消费化,原本的生产活动越来越演变成为体验消费活动,形成了新的消费空间元素,并且成为空间组合中最吸引人的锚点。这不再是为特定人群度身定做,而是针对更大范畴的城市消费主体做的主动响应。

大阪Grand Front的“知识沙龙”成为知识共享和交流中心,为初创企业人员提供服务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三点,从人群、到组合、到新的空间元素,说明“类消费化”的城市空间和消费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生产、消费原本是经济运行的两个环节,当生产也开始被消费,消费空间对城市发展的驱动也会越来越强。消费仍然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人们的消费仍在不断升级。因此,消费空间的发展、对非消费空间的渗透、非消费空间的消费化,都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