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铁路枢纽地区是城市重要的门户。2016 年,国家发改委先后发布了《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25年)》和《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2015-2030年)》,北京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对北京作为国家及区域客运铁路网络的关键性节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星火站、丰台站、清河站、城市副中心站等多个高速和城际车站的规划建设快速启动。可以预见的是,交通方式的变革将推动区域生活模式的转变,必将对北京下阶段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微观层面,北京现有车站在实现安全高效运输的同时,往往因“环境差、空间乱”等问题饱受诟病,车站地区发展更是深受制约。如何转变传统认知,通过铁路枢纽的规划建设,引领地区健康长效发展,成为现阶段极具现实意义和极富挑战的规划议题。
在这多重背景下,2016年,我院完成本项工作,这是北京首次对“火车站周边”这一特定城市地区所开展的跨专业、系统性研究。
二、研究构想
本次研究紧抓城际、市郊铁路网络建设逐步启动的先机,推动枢纽布局协同区域城镇格局的构建。系统梳理、剖析了火车站及周边地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坚持问题、目标双导向的思考方法,坚持人本共享、站城共荣、多元共赢的规划原则,坚持定量管控的技术手段和实施路径,总结提炼了枢纽地区未来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方法和模式,系统优化了市域范围内的各类各级枢纽布局,初步建立了适用于北京的“枢纽地区规划设计指引”,为下阶段进一步推动相关规范标准的深化和优化提供完整架构和方向引领,也为具体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三、四个核心问题
第一,北京现状有多少火车站?未来将会有多少火车站?这些车站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研究依托 GIS 系统,首次建立了北京火车站地区信息数据档案,系统摸底了现状与规划车站及周边500米范围内的基本情况,辅助规划决策。市域范围内共计车站36处,其中,已建成16处,规划新增或改扩建20处,15处在不同深度的规划阶段。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大数据等新型技术手段,综合评估了车站地区的定位特征、功能业态、路网密度、空间肌理与活力等内容,为规划模式探索奠定坚实基础。
图1:火车站地区信息数据档案示意图
比如,通过大众点评的评语和评分,研究制作了各个车站的词云图:在西站、南站这样的国家级枢纽,大家更多的关注车站形象、接驳便利等内容,而像北京北站,人们更多的提起了八达岭、延庆这些关键词,区位指向明显。这一现象同样反映在这些车站乘客的居住、就业分布热力图中。可以判断的是,一些次一层级的车站,服务地区的职能正在逐渐凸显。
图2:北京西站、北站、东站词云图
图3:车站地区小型商业设施比较示意图(数据来源:大众点评网)
图4:车站地区写字楼租金比较示意图(数据来源:安居客网站)
而在另一方面,地产网站数据反映了车站地区的真实情况,北京各火车站周边便利店的数量远低于南方城市,写字楼租金、酒店价格普遍偏低,和主要商圈、功能区差异显著。在现行规划上,车站周边用地功能仍以交通设施、居住、隔离绿地为主,规划建设强度偏低,并没有体现车站引导地区发展的特征。
第二,车站地区应如何规划?研究希望在大家普遍接受的工作目标和工作理念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适用于车站地区的规划指引,明确共性内容,梳理差异性问题。
研究以经典圈层理论为基础,划定了车站一体化地区和车站核心区两个重点研究的圈层。比较了国内外近20处知名车站地区的经验教训,并充分认识到中国铁路发展与其他国家的阶段性差异,依托多个实践项目,提出规划指引。
图5:车站地区圈层结构示意图
在车站一体化地区,传统上“先安检后进站”的管理流程以及强调候车的乘车行为往往导致巨大的站前广场和候车空间,这种设计模式正在逐步转变。一些城市在核心地区建设地下站、高架站,促进客流组织由上进下出向“多方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深度影响着车站空间设计。因此,在一体化地区,我们坚持以交通服务为核心,优化客流组织,强化以轨道统领的公交引导,细化设施布局,初步提出了不同类型车站交通集散方式的比例构成,以及综合开发类型等内容,促进车站一体化向着更为立体和紧凑方向发展。
图6:历代车站客流组织示意图
在车站核心区,坚持TOD导向,分别从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和城市设计三方面研提了用地功能、容积率等各项规划指标与具体要求。比如在广受关注的地区路网上,北京现状各车站地区受铁路割裂严重。北京北站2公里范围内东西不通,丰台站的阻隔更长达3.3公里,严重影响地区交通。同时,对比国内外车站地区的路网密度可以看到,除了整体偏低外,支路密度的差异尤为突出。因此,本次工作在要求路网密度达到8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主次支路的推荐比例为1:3.5:7,重点加强对毛细血管的修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空间句法模型评估,提出转变站前轴线干道的布局方式,通过高密度小尺度路网,建设便捷活跃的城市客厅。
图7:黄村站地区空间句法模型评估示意图
最终形成了两个圈层、四个方面、九大类、共计十八小类的规划设计具体要求,加强车站地区的精细管控,指导实操建设。
图8:车站地区规划指引结构内容示意图
第三,车站枢纽和城市格局是什么关系?
从长三角地区经验来看,城际铁路网建设有效推动了城镇体系的优化升级。区域城市分工明确,上海作为核心城市,极化发展效应显著。考虑到京津冀网络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应当紧抓这一轮发展先机,提前谋划,推动枢纽布局与区域空间格局的高效耦合。
研究在总规战略指导下,结合各个车站的铁路定位、规模、区位和发展条件等内容,将市域范围内枢纽地区划分为三大类型:国家交通枢纽是指“铁路枢纽总图”和总规所确定的,以服务长距离国家铁路客运功能为主导的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建设应当适度控制规模,更多关注空间品质,体现首都特色;城市活力枢纽是指位于东、南方向区域发展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及城市核心功能区的车站及周边地区,是目前车站建设的焦点类型,应当建设成为引领地区发展的城市功能型门户;片区服务枢纽则位于一般集中建设区,应结合功能修补,引导形成城市服务完善的公共活动中心。根据现阶段情况初步判断,未来北京将形成国家交通枢纽6处、城市活力枢纽14处、片区服务枢纽29处,引导下阶段城市格局的演变。
图9:枢纽地区空间布局结构示意图
第四,车站枢纽地区主管部门众多,综合开发等新的政策机制尚未成熟,如何推动车站地区的规划落地?
研究作了两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在规划管理上,项目组提出,建立“铁路+城市”的全过程规划编制衔接体系,在各个关键性时间点增加衔接内容,并建议将枢纽地区认定为北京城市设计重点地区类型之一,进一步落实规划指引的具体要求,探索三维空间的立体管控。
在建设实施上,项目组通过具体车站探索保障机制。在城市副中心站,协助京津冀铁路公司建立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地区开发模式,预先划分职责与收益,促进长效发展。在丰台火车站,协助规划分局搭建多方参与、自下而上的地区协商机制,遵循公益优先、利益共享原则,制定规划方案,保留特色历史建筑,要求各方分担公益项目,通过全过程的沟通调整,基本达成共识,推动合作共赢。
四、方法特色
第一,搭建合作平台,引导“规、建、管”各方全程合作,保障研究的有效性。车站枢纽地区的规划设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涉及部门和专业方向众多。因此,研究转变传统规划角色定位,搭建合作平台,积极与枢纽地区的规划管理处室、铁路规划部门、车站及地区的规划设计方、投资建设方、运营方等专家开展了共计四次专题研讨会和两次合作教学,将各方意见积极纳入研究范畴,有效支撑了研究工作。
图10:合作平台组织示意图
第二,探索大数据、空间句法等创新技术方法,坚持定量分析引导,增强研究的科学性。研究运用网络语料分析、手机定位热力图分析、互联网爬虫工具分析等技术方法,系统评估了车站地区的功能业态特征,并以空间句法理论建立模型,通过连接度、整合度等指标精准分析了地区空间品质及需求,将过去模糊的地区认知直观表达,更好的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探索地区规划。
第三,案例与实例相结合,通过实际项目的应用与校核,提升研究的实操性。研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近20处知名车站及站前区的经验及教训,通过理性的分析,为北京提供借鉴。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题组结合年度项目,同期开展了丰台站、北京东站、城市副中心站、黄村站等一批各具代表性的车站地区规划设计研究,实践了本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各项引导要求,充分校核,完善地区规划建设的框架与内容。
本研究通过较长周期的细致工作,高效整合各项资源,获得规划、铁路、枢纽建设等相关部门、单位的一致认可,并通过具体线路和具体车站项目的实践,予以完善和落实,以期紧抓“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启动先机,在城市战略层面率先推动用地与交通的“一体化”发展。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以车站地区为载体,应对城市转型期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试验存量更新、城市设计等领域的规划方法和保障机制,使枢纽地区有机会华丽转身,成为以创新理念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城市改革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