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城是上海2040全球城市愿景之一,在此背景下上海市民政局及上海市社团管理局发起“汇聚公益之心、共筑公益之城”系统工程,在全市启动万家公益基地建设计划,并向广大热心参与公益事业、志愿服务的市民颁发公益护照,这本一本与身份信息相统一的公益护照,对志愿者的公益服务和公益捐赠进行权威记录。专项化的公益基地作为平台能很好地对接社会需求与志愿者特长,标准化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及激励流程,做到人尽其用、目标管理及适时激励。
此次城市遗产推广与公益服务专项计划,由上海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上海颂鼎公益服务创新中心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发起,尤其是风貌区内生活、工作的成员的社区归属及遗产保护责任意识,由风貌区管委办牵头,对接上海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在风貌区挂牌成立城市遗产志愿服务基地,成立遗产保护专项志愿者队伍,全区招募由青年团员、在地居民、在校学生等群体组成的遗产志愿者队伍。旨在推动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机制的建立,加强公众的遗产认知与保护意识。后续将开展志愿者系列培训,并推进历史建筑日常巡查、遗产课堂志愿讲师等专项志愿者服务项目的落地。此项目也是全市第一个遗产保护专项的公益基地建设,为志愿者智慧化、标准化、社会化管理做出了有利探索。
上海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资源。2003年《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以下称“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后,相继实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及风貌道路保护制度,对于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发挥了及时而积极的作用,然而遗产保护主要停留在政府与专家层面,社会参与度并不高。此次城市遗产推广与公益服务专项计划,由上海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上海颂鼎公益服务创新中心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发起,得到了徐汇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管委办及徐汇区房管局的大力支持。首个遗产保护及遗产教育公益项目点落地衡复风貌区,此后也会向其他风貌区及专业机构推广,希望通过专业公益平台的运作,能更有效地对接供需双方,从遗产保护的需求出发招募、培训志愿者,发布公益服务项目,提高公众参与遗产保护及推广的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