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这个时代的综合体都是社会生命体进化的结果,都是在一个更聪明的顶层模式的提领下,多要素、多技术、多手段、多模式的融合通化的成果。社会生命体进化的目的,是要成为有着主观意识,判断思维,感情记忆以及物质载体的有机体,成为一个能与人进行深度沟通的高等生命形态。
任何一个地域都有着自己的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每个地域上的人,都无时无刻不在与地域意识和物质进行着交流。地域的生命形态,及影响力会潜移默化的渗入人的思维和行为,久之就形成了民风,民俗。大一些的区域生命形态就形成了国家意识形态,时代风气等等。
特色小镇要当做是一个聪明的有机体来看待,去营造,才能让其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有机体不是多功能的大集会,目前很多特色小镇的设计都大同小异,基本是按照板块的方式进行叠加设计的。比如创意产业+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大健康产业+智慧产业+互联网,等。这种提法不是不对,而是太对。这样说可能不好理解,我们讲一个前两年的我的亲身体会,感觉与目前这种现象有相似的地方。
前两年我在国家各地参加各种项目会议,基本都能听到“互联网+”的提议,甚至对互联网+的讨论时间,大于了对项目本身意义的讨论时间。同样是开项目会议,我与英国和美国的团队讨论问题,几乎从来没有过对互联网的讨论,甚至也没有对其他更高端的技术过度的讨论。其议论核心往往是项目的立意,人因交互,运营功能等基于项目大机能的考虑。然而实际上,美国团队的几个项目设计中,互联网和高科技的含量比国内要高得多。这不禁让我有很多思考。我们之所以这个阶段将如此的注意力放在术上,而不是道和法上,是因为这些技术对我们过于先进了,以至于成了我们的顶层模式,在这个模式的障碍下,让我们看不清项目的真正需求。目前这一轮特色小镇的热潮依旧如此,我们可以用的热词,热技术,热产业,太多了,让我们不理智了,不研究技术和产业是否适合当地,一味的叠加,追新,这是心智不自由的表现,必然不会有善果。我们要做国际一流,引领未来文明的事情,单靠一流技术的堆积是决不能达到目的的。
我们如果想把特色小镇做成真正人,居,产业,自然和谐的人类居住新模式,我认为首先需要将其真正视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一个生命体。
这个生命体首先是神志,机能,秩序,物质载体的有机统一,其次,是有自主行为和沟通方式,然后,是有独到的人格魅力。
具体来讲,神志是小镇的灵魂,是文脉和新文化的融合;机能是功能构成,以上讲到的各类技术,产业植入都属于这一范畴;秩序是运营方式,开发模式的统一;物质载体,是形式构成,美学呈现的部分。这样的有机体认识,就把特色小镇从平面的功能堆积,向着立体的生命构成层面去发展了。
小镇的自主行为和沟通方式就是小镇与人的交互设计,从人听到,想到,来到,再到产生交互,交流,离开,整个的交互过程的节奏,秩序,体验细节都是一个连贯而有机的过程。
小镇的人格魅力是小镇进行品牌输出的前提,任何一个小镇都要以品牌输出为目的,没有品牌输出,小镇的品牌化改造就只完成了一半。只有各类品牌店,品牌产品通过小镇的有机升级,走出去了,特色小镇的品牌化目的能才真正得以实现。
总之,特色小镇是目前中国小城市崛起计划的大机遇,只有从有机生命整体的层面来考虑,设计,注入灵魂,文化,调和诸多技术,功能,统筹考虑交互运营,和美学呈现,才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人居模型,引领社会发展。各种功能的无端堆积,只会让小镇设计趋同,浪费大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