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毛里求斯,因此我讲演的主题关注当地克里奥尔建筑的历史演变,它又如何塑造了当地的城市形态。
毛里求斯是西印度洋的一个袖珍岛屿,最初无人定居,西方殖民者来到之后,这里的文化开始不断融合,变得独一无二。这里68%的人口是印度裔,27%是非洲裔(克里奥尔人),3%是华裔,还有2%是法裔。

克里奥尔建筑的散布
直到19世纪晚期,克里奥尔式建筑都是毛里求斯本土的建筑形态。自从全球化和工业化全面展开后,克式建筑开始衰落,现在不再建造了。克式建筑并不是毛里求斯土生土长的,而是来自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岛。为什么外来的建筑反而成了本土的建筑?因为随着法国全球殖民的推进,克式建筑也散播到世界各地的法属殖民地,像美国的路易斯安娜,东非的塞舌尔、毛里求斯。殖民化对毛里求斯的历史、文化和建筑景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8世纪早期,法国殖民者将克式建筑带到了毛里求斯,并被本地其他族群所占用,渐渐普及开来。首先,它用本地的材料很容易就可以搭建;其次,它适应了本地的气候;第三,因为社会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类似的居住风格。

左:加拿大的阿卡迪亚地区的克式住宅(1605年);右:美国密苏里州Louis Bolduc的住宅(1792年)
在几个世纪之前,克里奥尔建筑还不存在。经过一个逐渐吸收同化的过程,克式建筑逐渐适应了当地环境和气候。之后,建筑开始出现装饰风格,变得非常独特。
虽然这种木质房屋在法属北美很宜居,在加勒比的热带湿润气候里也能适应了,但到了其他地区,比如西班牙殖民地还有西非,它也必须与当地的族群和建筑风格结合起来,才能持续下去。

克里奥尔建筑的特征
克式建筑有哪些特点呢?有以下几点:
它的地板是离开地面的,以防洪涝、白蚁对起居空间的侵袭,还保证地板下空气的流通;
屋脊向外延伸,并用石柱廊支撑,形成通达的阳台,这样可以避免阳光直射墙面,并给各种活动提供了一个半户外的空间;
建筑的设计非常精确,窗户非常大,保证空气对流;
在屋顶空间设置一个缓冲带,防止热量直接进入室内,屋顶的天窗也可以为缓冲带通风;
屋檐下装饰用的穗子可以引流雨水。在法国,当建筑已经用石头建造,克式建筑还在沿用木质材料,因为木质建筑确实能更好适应各地的气候环境。

克式建筑风格对商业设施的影响

克式建筑风格对住宅的影响
克里奥尔建筑的生态环保理念一直非常明显,虽然以前还没这些说法。今天,克式建筑虽然风光不再,但是我相信这些设计理念和精髓会在继续运用在现代建筑上。这不只是为了保留建筑风格,也是为了可持续发展。

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1883年和2013年)
关于如何运用这些理念,并和现代社会和生活方式相适应,我做了一些研究。现在毛里求斯的人普遍抛弃了传统的建筑和生活方式,躲进混凝土的房子,开着空调。这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猛增的用电量。毛里求斯作为一个小国,化石能源几乎完全对外依赖,这增加了进口压力。此外,混凝土建筑在热带地区并不适用,基本都在沿岸地带。混凝土的墙面和屋顶在白天不断吸热,晚上散热有很慢,导致室内的温度让人很不舒适。

工艺和文化中心示意图
我研究的一部分是在当地做一个小型的城市设计。这个项目是一个工艺和文化中心,为当地的艺术家创作,和美食者、游客、和当地人休闲娱乐提供一个场所。旅游业是毛里求斯的支柱产业,当地人喜欢在半户外的环境中闲逛,当地的工匠也可以从这个项目中受益,获得收入。项目中,建筑和景观吸取克里奥尔建筑的设计理念,采用了通风、减少吸热等设计策略,形成一个凉爽的户外环境。

空气流通设计图
在项目的总体规划中,盛行风向的考虑是非常关键的,以引导空气流通,保持空间的凉爽。首先,在建筑外侧设立台阶,大约0.9-1.8米高,替代挡风的混凝土墙;其次,这些斜坡形成的微地形效应会使得风速变快;第三,许多种植园里的克里奥尔建筑,在房前有一排树木导引风向风速。这个项目也做了这样的设计,与台阶结合起来创造一个风洞,使空气流通和降温效应最大化。

遮阴设计图
另外一个营造凉爽空间的方法,是创造一个遮阴的环境,用树木和各种遮阴的结构,这样可以减少地面的吸热。建筑物外立面有各种延伸相互联结,这些可以设计成遮阴结构。这些结构还可以在头顶悬挂低耗能的降温喷雾器,水蒸发过程中会大量吸热,从而变得凉爽,就像出汗后的感觉。遮阴结构还可以用于文化活动展示,比如各种节日和庆典,像灯笼、雨伞这样的装饰物件可以悬挂其中。整个项目既可以作为一个舒适、凉爽、多彩的公共空间,又与克里奥尔的建筑文化结合了起来。




活动策划:解释,宋敖;录音整理:宋敖,解释;翻译:宋敖,解释;图文:Aura Istrate, Sharvari Shanmugam, Brian Chan Yook Fo;活动现场视频直播陈晨;文字直播赵忞;摄影:朱迪;微信编辑:屠菡。
Urban China GloCal Insights
Panel Series
Glocal Insights from Serbia, Jamaica, Afghanistan and Ecuador
The Logic of Urban Regeneration: Iran, Turkey and Italy
With glocal perspectives,
Urban China,
the first magazine in urbanism of China
is to build a platform
for international academics in urban studies
to share insights in the panel series
Come and meet like-minded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Or register to be a future speaker!
全球视野,中国目光
城市化的进程正在世界各个角落发生
《城市中国》邀请你一起
倾听他们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