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来由
无锡拈花湾是和好友“浪漫”还在共事时就一起讨论和向往的项目,甚至当初还找到灵山旅游研究院的设计师一起讨论,试图编写成为一个经典的旅游开发案例予以颂扬。现在看来幸好当初未能成行。其后也三番五次见到有关“一群疯子”打造的关于拈花湾惊叹式的报道,可总是被俗世牵绊,甚至在计划了几个月之后都未能真正成行。唏嘘自己的俗根未净,终于在初识的两年之后付诸行动,内心满是期待和学习膜拜之情。然而失望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花大价钱的景观和建筑
还是要败给时间
最早我们几个设计行内的朋友和老板在一起闲聊之时,对拈花湾不乏担忧,担忧之一就是大肆渲染的日式苔藓景观,能在无锡这样炎热暴晒的气候下撑多久?结果就是大家无不担忧,甚至一致认为钱烧完的那一天,就是苔藓死掉的那一日。果不其然,现在看来苔藓已经枯黄,尽管仍然还在浇水,不过疏于养护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除了整个景区入口还尽力保留了一小片景观外,其他的地方早已难觅苔藓的踪影。早日鲜绿的苔藓,离枯萎已经不远了。当然我指的是比喻。
建筑真的是花了大力气设计和排布。其实我很喜欢小镇里错落的建筑和有序中不乏惊喜的布局。甚至连每一个转角的凸窗都让人喜爱。不过散落着杂草的屋顶和几处变形坍塌的屋顶(虽然是少数),还有原本努力模仿但现在已经大量缺失的日式屋顶的茅草,都在跟你传递一个信号——疏于维护。

富有情怀和文采的景区介绍,图片来自网络
卖完情怀却忽视配套跟进
拈花湾的情怀卖弄的何等煽情早已家喻户晓,可惜配套一个都没跟上。
其一,对互联网的理解堪称低级。
园区wifi全覆盖这当然只能算基本功,这样一个有名的景区(当然可能也没有那么有名,现场得知工作日游客很少),入口售票处竟然没有在线购票方式。Excuse me?请参考一下苏州的各个“园”,杭州的“灵隐寺”。笔者最近刚去过这几个景区,售票处都有指引在网上购票的导引,免去排队,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客户习惯了用手机。这是消费习惯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带不带现金,要不要排长队的问题。

另外至少从现在的观察来看,整个景区竟然没有线上互动旅游方式的设置。花如此大力气打造的独特建筑和景观,本是天然的、优质的线上营销方式。然而,管理方就这么轻易的错过了。
其二,文创在前拗造型,餐饮在后乱成粥。
我想说的不是说拈花小镇的禅文化不对,而是想说“美食街”的管理还不如一个五线城市乡镇里的农家乐。拈花小镇的设计师理念非常清晰,核心的主街是文创产品,背后是一条相对嘈杂的美食街。但恰恰就是这条美食街,餐馆内的环境不比旅游团大巴把你扔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乡下路边店的环境好多少:地上泛着油光,墙面肆意涂抹水泥,头顶随意安装的灯具,穿着花衬衫的带有工地气息的服务员(声明我没有歧视农民工的意思,我在讲规范性的问题),让我怀疑没有洗干净的餐具,一步之遥的后厨、垃圾桶……所有的这些都告诉了我另外一个事实,管理方对这个景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管理。而餐厅服务人员有恃无恐的服务态度,更让我坚信,景区不仅没有统管,甚至还可能是放任自流。那么游客花120元的门票得到的并不是一个内心期待值对等的景区,只是一层皮而已。

其三,所谓的表演不过是敷衍了事。
在一个叫做铜锣湾的地方(你不能想象在一个仿日式建筑群的正中间有一个叫做铜锣湾的诡异的KTV,对,你没有看错,就是那种大铁盒子样式建筑的KTV),恰巧等到晚上8:15的水上舞蹈秀,本来要去找酒店,觉得难得来一趟,就还是驻足等上一等。满心期待打算拍一节视频用作分享,不过令人惊奇的是,所谓的水上舞蹈只跳了两分钟,那名翩翩起舞的女子就退场了。本以为是要下台有更多的互动,不过后来证实只是我想多了。那么剩下的表演是什么?就是在一片不过两三百平见方的小水池里上演喷泉灯光秀……拜托,谁要跑这么远来看这么low的东西?内涵在哪里?文化在哪里?诚意又在哪里?

住宿的混乱是终极利器
可以不夸张的讲,这里的住宿情况,至少是当日所见,无论和最西的塔城、阿克苏,最北的哈尔滨、赤峰,还是最西南的瑞丽、腾冲、保山……相比,这里都可以称得上是毕生以来见过的最没有管理水准的客栈,没有之一。
首先是携程订房,因临时有事要退一间房,通行的伙伴竟被客栈管理员呵斥,说不能退房。接着电话询问酒店具体位置,又告知我们其中一间房被她售出。再后来辗转着在一群公寓房(禅意村社)的一个偏门找到了一个自己家庭作坊式经营的客栈前台,又说可以电话携程告知平台可以退房,只要说跟客栈商量好了即可。当然,可以退房也并不是因为她同意了我们的诉求,而是因为她超售了客房,导致没有房间了,不得已将我们调换了套房。也是出于其自身诉求而非我们。

整个客栈就只有一个管理人员,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旅游团办理入住,其结果就是整个不足30平米见方的“大堂”哄成一团,因为办理慢和着急走必然是冲突。800 一晚的房价,早餐也只有粥,而且是在一个像合租公寓里的厨房里一样。于是顾客同样被告知:不要同时来就餐。因为,容不下。
由此不难推论,整个景区里一定有管理完善的上好的酒店,但是也一定存在大量这种本身出售了物业产权,但最后改为散租客房的酒店和客栈,那么这些客栈是否又有统一的管理指导?景区服务标准又在哪里?如果没有,那么这种看似高端的客栈与山脚下村里开的旅馆有何分别?更何况这还是在拈花湾内的物业,是早期产品。初期产品已经混乱如此,从规划图上看后期还有多期企业产品要建满整个山谷,完全无法想象今后这里是不是会变成“臭豆腐一条街”。我是指低端、同质、混乱、无品牌的仿古一条街建设模式。

图片来自网络
一句话,拈花湾不过就是一个披着情怀羊皮的赤裸的房地产项目。资本收足了之后,一切都不重要了,反正那些追寻情怀的人会为此买单。
图 +文 /崔国(城市中国研究中心)
编辑 /宋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