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定量分析与规划决策支持
1. 理论方法
在定量研究理论方面,美国学者Bettencourt(2013)提出了以量化方程式进行城市描述,认为城市是根据一套基本原则不断演化发展的,这些原则也能够用于预测任何大都市区域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空间以及基础设施性能的问题。他将这些原则都归纳标定为了数学量化方程式,用来描述人口增长、基础设施网络扩张、社会干预下的社会经济输出以及与开发密度之间的相互关系。(Bettencourt L M. The origins of scaling in cities.Science, 2013, 340(6139):1438-1441.)
在定量研究方法上,郑宇在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大数据与机器学习自由论坛进行了《Urban Computing for Urban Planning》演讲,将城市计算定义为一个通过不断获取、整合和分析城市中多种异构大数据来解决城市所面临的挑战(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能耗增加、规划落后等)的过程。他认为城市计算将无处不在的感知技术、高效的数据管理和分析算法、新颖的可视化技术相结合,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保护环境和促进城市运转效率。城市计算将帮助我们理解各种城市现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城市的未来。
在城市设计方面,龙瀛和沈尧在2015年提出了数据增强设计(DAD)的概念,并在随后的2016年不断深化概念和拓展应用。他们认为,DAD是以定量城市分析为驱动的规划设计方法,是通过数据分析、建模、预测等手段,为规划设计全过程提供支持的工具。DAD不是以软件和系统的形式作为支持的主体,而是致力于通过新的数据以及算法支持,更深入认识规划设计场地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或建成环境与行为环境)的多维关系。(龙瀛, 沈尧. 大尺度城市设计的时间、空间与人(TSP)模型——突破尺度与粒度的折中.城市建筑, 2016(16):33-37)
2. 决策支持平台
2016年初,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城乡规划决策支持平台建设完毕。此平台提出规划决策支持服务资源的概念和基于网络的主动式规划决策支持服务模式,开发了完整的城乡规划决策支持平台系统软件,可以动态进行各类规划决策支持服务资源的建设、聚合与集成。实践证明,基于网络的主动式服务模式搭建城乡规划决策支持平台,是规划模型构建的新模式,是对规划决策支持技术的新跨越。(程辉,黄晓春等.新技术 新模式 新跨越 —城乡规划决策支持平台建设完成.微信公众号. 2016.1.18)
2016年4月,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信息中心联合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等,针对上海市开展的《基于上海城市体征诊断模型的辅助决策研究》召开第三次工作会议。该项目研究内容包括了城市体征指数的设计和数据处理技术路线,大数据辅助的模型算法分析、指标设计和成果展示方法,并以形成可用的模型与平台建设为目标,作为辅助决策的工具。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开展了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城市体检”项目。“城市体检”,是指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问题而进行的分析和评价。根据“城市病”的表现形式以及城市发展内容,确立“城市体检”指标以及参考值,对城市进行全方位的“体检”,找到“城市病”根源。(温宗勇. 北京“城市体检”的实践与探索. 北京规划建设, 2016(2):70-73.)
小结: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城市定量分析、建模研究和仿真预测带来了新的数据环境和技术能力。但是,如何与规划行业的核心业务建立有效关联,从海量数据中提取规划业务关心的内容,用以揭示城市运行、发展中的问题和规律,给规划分析、决策和实施管理带来启迪,才是大数据在规划领域真正落地和发挥应用价值的关键。从上述城市定量分析和决策支持的研究和应用实践看,利用新数据环境,借助模型和算法的支持,面向城市现状分析、辅助规划设计和规划实施评估的相关尝试正在深入开展,决策支持平台的建设也取得初步成果,表明了规划人和规划信息人正刻苦钻研从大数据中提取信息,获得规划智慧的能力。随着研究的深入,可以预见,城市监测评估的指标体系与复杂综合分析模型的建立将是未来发展和研究的重点,而面对城市管理和规划精细化、智慧化的要求,对城市进行综合定量化分析,发现城市问题和辅助规划决策将成为趋势。
二、空间规划与多规融合信息平台
1. 背景:
2015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空间规划体系列为八大重点改革制度之一,提出“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
在2015 年12 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提出打造“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是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能的有效途径。
2016年4月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县“多规合一”工作会在甘肃省敦煌市召开。会议总结交流8个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成效和经验,并就如何更好推进这项工作进行了讨论。会议充分肯定了各试点市县取得的成效:一是注重规划体制改革和创新,完善了规划委员会制度;二是以空间坐标为核心,积极解决规划交叉问题,效果明显;三是建立统一的规划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审批流程,提高了审批效率;四是以城乡规划为统领,提升了依法行政能力。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机制的意见》。《意见》指出,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加快研究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协调推动全国国土规划,协调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和省级空间规划改革。
2016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指出整合各部门现有空间管控信息管理平台,搭建基础数据、目标指标、空间坐标、技术规范统一衔接共享的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
2. 实践:
厦门市:基于GIS技术的“多规合一”环保专项数据建库——以厦门市环境保护局为例。将GIS系统应用于厦门市“多规合一”平台环保专项数据的建库实践,完成厦门市环保专项数据库的建库内容及功能设计。该数据库依托“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实现了对厦门市环保管理系统的规划环评与负面清单数据、生态控制线数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防护距离信息建库及分析、全市环境风险应急物资管理和分析等功能,为实现信息共享、辅助决策,促进“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洪珑梅,胡文涓,谢舒菁.基于GIS技术的“多规合一”环保专项数据建库——以厦门市环境保护局为例.《规划师》论丛.2015.)
铜陵市:震害防御体系建设与城市“多规合一”平台的搭建研究——以铜陵市为例。将城市震害防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多规合一”平台无缝对接,做好搭建衔接,促进震害防御工作新提升大发展,协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谢瑞杰,朱兴,郭丹.震害防御体系建设与城市“多规合一”平台的搭建研究——以铜陵市为例.城市与减灾.2016.6.)
宜昌市:综合运用GIS、海量空间数据管理、SOA架构、瓦片地图分发、移动GIS等技术,设计开发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V1.0),实现了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与资源开发红线等相关数据成果的地图展示、查询等精确管理分析以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辅助决策。(余向勇等.共享“红线”——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V1.0)开发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12.)
重庆市:基于重庆市综合数据库,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生态空间用地进行校核,对存在空间冲突的图斑进行修正,从传统的控制性管理向基于生态功能评估的功能性管理转变,提出动态监测、综合审计、协同规管等建议。(张臻等.精准划定、精明管理——基于重庆城乡规划综合数据库的生态空间划定与管控.城乡规划. 2016.7.)
小结:建立面向多规融合的规划信息数据库和管理平台成为当前规划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领域最为迫切的任务。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解决由于不同部门因管理对象、业务逻辑、技术方法、基础数据不同而导致不同规划之间存在差异甚至冲突的现象,成为多规合一信息管理平台需要解决的技术重点,需要多规合一信息平台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系统地整合各层次、各行业、各部门规划中涉及的基础地理信息、审批信息、用地现状与用地规划等信息,建立一个数据同步、信息共享、审批协同、决策统筹的综合性业务平台。这里面,一方面是规划行业自身的转型和变革,涉及业务流程再造、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当前规划信息技术应用与规划业务,尤其是与规划管理走向深度融合的最佳试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