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14日下午举行六场平行主题会议,来自国内外1500多名代表分别聚焦“五通”和智库交流展开深入探讨,签署系列协议,达成多项共识。
“政策沟通”平行主题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主题是“政策沟通和发展战略对接——创新机制、共谋发展”。与会各方全面阐述了政策沟通和发展战略对接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分享了双边多边开展政策沟通和发展战略对接的实践经验,并签署了32个双边、多边合作文件以及企业合作项目,涉及18个国家和8个国际组织。
“加快设施联通”平行主题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主办,主题是“互联互通,走向繁荣”。与会代表就加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合作、对接规划和技术标准、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扩大早期收获成果、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广泛深入交流。
“推动贸易畅通”平行主题会议由商务部主办,主题是“畅通高效,共赢发展,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会议发布了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倡议参与方一致认为,有必要推动“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实现更具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根据倡议,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促进资金融通”平行主题会议由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共同举办,主题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会议期间,财政部与有关国家财政部门签署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 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等多边开发银行签署了关于加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相关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署了关于建立中国-基金组织联合能力建设中心的谅解备忘录,与捷克央行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增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由中联部主办,主题是“共建民心之桥,共促繁荣发展”。会议邀请沿线国家民众代表现场讲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亲身经历,展示了中国同沿线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开展文化、教育、科技、旅游、卫生、新闻等领域交流合作的成果,宣布启动《中国社会组织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行动计划(2017-2020)》、“丝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以及“增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国际智库合作项目”。
“智库交流”平行主题会议由中宣部主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承办,主题是“携手打造智力丝绸之路”。会议聚焦“一带一路”促进全球经济强劲、平衡、包容、可持续发展,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创新发展国际合作蓝图三个议题,形成智库共识、联合研究报告、协议联合成立“一带一路”研究院等多项成果。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在促进全球经济新格局形成的同时,亦有利于形成一套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体系。与此相对应,我国需要改变既有的经济发展思路,构建完整的、能形成国际共识的文化和价值观体系。因此,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就成为必然之举。
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第三阶段,城市的发展目标不仅是建设高楼大厦、提供公共服务,还包括确立城市品牌、城市文化和城市理念,以及加强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与依赖性。笔者认为,在此背景下,势必会影响我国的城乡规划行业发生一系列变化。
第一,从单一空间研究向更多元、更兼容的科学发展。过去的城乡规划侧重于空间研究,然而由于未来城镇化速度减缓,对城乡规划而言,土地的需求已经不是首要因素了。
城市不再是一个速生的简单综合体,而是需要我们更多考虑城市自身空间更新的方式和内容,通过内生力量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形成有机的、合理的代谢根基,使城市不断焕发活力和自我创新的能力,这是城市研究必须要考虑的内容。
未来的城市规划要通过对存量土地的梳理和再利用,对历史、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和挖掘,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对优势资源要素的判断和整合,达到城市功能提升、品质改善、特色重塑和多元包容的目的。
第二,从管制型规划走向管理型规划。过去我国城乡规划属于管制型规划,一直受到“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和空间具体化”思想的影响,规划编制的技术性意义要大于政策性意义。内容侧重于空间管制,政府靠“一张蓝图”管到底。管理方式过于僵硬,不利于具体实施。
而管理型规划则侧重民主性与公平性,作为公共资源的空间配置,体现多数人的利益诉求,也就是说,管理型规划更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同时,管理型规划会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侧重于突出政府的服务职能,起到引导、协助作用,充分发挥第三方职能。因此,今后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与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从“一言堂”走向“众言堂”。过去政府规划部门既是规划的编制、审批者,又是规划的实施者。市民与政府之间存在对规划的内容和信息严重不对称的问题,而城市发展中的相关方难以介入到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中。
我国长期存在规划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监督成本高的问题。同时,由于城乡规划需要相当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行业内一直存在一种技术权威论,认为规划必须由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技术精英主导。
而今后的城乡规划将逐渐走向民主决策的阶段。通过健全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明确事权,在规划编制、管理和实施过程中,组织协调政府各个部门以及市场、社会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工作,理顺各类规划的关系。
这是规划最终可能形成的架构体系,也是政府行政管理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未来城乡规划要促进公众参与,接受社会舆论和公众的监督,让城市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到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也是增强城乡规划管理社会公共属性的重要内容。
第四,从单一管理模式走向多元管理模式。目前国内的城乡规划是面向单一管理模式的规划,从政府意图到规划编制,再到实施,是一个全流程的过程;但未来我国的城乡规划要走出去,要面向多元化的编制主体及法律、管理和价值模式,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和作用就会发生变化。
未来应更多体现出其协调、缓冲的作用,突出其弹性的一面,并植入到国内城乡规划、城市管理的过程中来,成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发展模式或方式。这样才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更好地适应不同管理主体和发展模式下对于规划编制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