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更多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中国三十城大数据:
城市空间形态对通勤的影响远非你想象
文章来源:一览众山小
中国城市正面临着迅速扩张与节能减排的多重压力,能源消耗的其中一个重点领域便是交通。交通领域中关于城市通勤行为与城市空间形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有许多实证研究,证明城市规模、城市密度、多中心型城市、混合土地利用将会对市民的通勤行为的模式、时间、距离、频次产生一定影响。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在发展密度、扩张速度、制度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差异,利用三十个大城市的众包数据进行分析,原文作者的研究中竟发现高密度、多中心性、混合土地利用与通勤时间、距离都没有明确相关关系,令人咋舌!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重新认识下城市形态与通勤行为的关系。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文章来源: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截止2017年4月,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约3801km(不含有轨电车、上海金山铁路、北京S2线),通车城市28座,通车线路共115条,车站约2500余座。2010年,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来说都是一个转折年。自2010年开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和运营里程呈现爆发式增长。请看下面这张动态图吧!
文章来源:互联网思维
近期,TED演讲嘉宾帕拉格·康纳,《超级版图》《如何治理世界》的作者,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里用互联网思维解读了一带一路,其主要观点是:
一个国家的实力要看它通过连接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就是互联互通程度。当今世界的流动性、全球性、连接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显,基础设施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修建基础设施,打造全球供应链,可以实现资源、生产、服务和消费的连接。这种连接的重要性和美国等推崇的国家安全同样重要。以往认为可能会爆发战争的几个地方,战争并没有出现,原因就在于连接性。超级城市群是基础设施最便利、供应链网络最发达的全球地理节点,超级城市群吸引着全球的资金、资源、人才、技术。小城市也必须将自身融入超级城市群,这是获得繁荣的唯一方法。除了自然地理地图,存在国家边界和法律的政治地缘地图,还存在着第三种功能性地图,即基础设施分布和如何使用世界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