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Kevin Lynch生在这个时代
让交互地图改变你对世界的认知
作者萌像与导读:本篇文章是作者在纽约Parsons设计学院研究生毕业设计的一个部分。研究目的是试图通过剖析现有步行社区和步行环境的理论方法,引入定性研究,通过人们口述的故事和他们眼中的街道生活来了解步行活动背后更深入的诱因。交互地图作为网络科技发展的产物之一,极大扩展了人们对于地图所能够承载信息量的想象,以及对人们思考问题方式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本文简要介绍了交互地图设计的研究背景以及背后的逻辑推演。希望各位能够给作者一些反馈,同时也从本文受到一些启发。
一览众山小
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凯
文
林
奇
作为经典的美国人本主义规划理论学者,Kevin Lynch成功的将城市中的设计环境与人的主观感受相结合,用多年的研究批判“城市为效率服务”的观点。在他所研究的方法其中之一,是叫人们画出他们所理解的城市。该方法背后的假设是居于不同经济阶层的民众对于城市空间的理解会有不同的局限,因为受访者对于商品的负担程度、社交网络、和教育背景皆影响了人们对于城市中地点的可达性,以及对其周围空间的认知。换句话说,是你的经济能力、文化背景等因素无形中决定了你在城市中选择的目的地和行动路径。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我们帮助中国可持续发展
手绘地图(Hand Drawn Map)对于我来讲是一个充满无限魅力的故事载体。它们线条的颤抖,点与点的连接,以及小小的标注都倒映出人们当时的呼吸和心跳。记忆慢慢回放:“早上我出门应该是向左转,那一家的咖啡很棒…喔,在这里要过马路了,信号灯总是要等很久…” 地图的读者可以去用尽想象,去猜这个路口是否围绕着低矮的灌木,去猜这个社区的人们过着怎样的日常,可如果我们能亲眼看见该有多好。
尽管题目非常标题党,但我并不打算讲一个穿越的故事,而是想讲一个跨越的故事:
跨越地图能够带给观众信息的边界,
跨越你对维度的认知。
”
设计
背景
2016年的秋天,我的论文选题方向定为:现今新城市主义背景下,步行可达性的单一化学术研究基调,与移民社区多文化步行环境的差异。研究背景在此不过多阐述,只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本次研究中被我批判最多的就是Jan Gehl先生所谓“人性化的尺度(The Human Scale)”,其在《如何研究公共生活(How to Study Public Life)》中列举种种的调查方法,如上街数行人通行数量(每10分钟为单位),标记一条街上行人聚集或停留再那个位置等等。这种非参与式观察(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主要的目的是研究行人与物理空间的交互,背后的假设是空间设计是决定人们社会行为的最重要因素。
先不说物理空间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步行行为,如果我们看一下根据他的方法论所得出的研究结果,或许你可以注意到,Jan Gehl只不过将所有行人,看做“人类”这个物种。当他在与纽约市交通局合作的“世界级街道(World-Class Streets)”项目中提到:“如果一条步行道上路过的行人,超过了每码每分钟通行12个人”,那这条街道被视为过度拥挤,这样的街道是不适宜步行的。可是在我的问卷调查中,所有中国城的受访者都表示,他们喜欢这样拥挤的街道,这是社区繁荣的表现,也让他们有家(中国)的感觉。所以在学者眼中步行社区的问题,在不同文化中却变成了吸引人们步行的价值。
当然在这里我不否认纽约中国城的特殊性,不能讲中国城与中国(国内)情况进行横向比较,所以我的结论并不是拥挤的街道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们需要将其与纽约市做一个纵向比较。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城的情况:作为曼哈顿下城最后一个较低收入移民社区的聚集地,中国城艰难的支持着大量移民的定居于就业。在参与社区工作的过程中,我接触到太多例如三户人家挤在不足60平米的公寓里,完全没有英语读写能力的中老年移民在此处找到工作维持生计。中国城也面临非常严峻的绅士化问题:华人在纽约的贫困率位居第一,我曾亲耳听见家中有残疾人的低收入租户反应房东在水中投颜料,一年完全不给水电,冬天没有暖气和热水等等。房东的目的就是将低收入华裔居民赶出,将房租翻倍租给收入较高的白人青年。在2014年,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城/下东城(Chinatown/Lower East Side)白人居民占比(35%)首次超过亚裔居民(31%)。《纽约市政府资助服务于亚裔社区的社会服务组织的分析报告(Analysis of City Government Funding to Social Service Organizations Serving the Asian American Community in New York City)》中称亚裔所受到的来自政府的服务资金进展全部总额的1.4%,语言障碍让许多亚裔不知道如何寻求政府关注,而缺乏资源投入让许多人得不到就业和教育培训,如此陷入死循环。(更详细的背景介绍我会在后续推出专题)许多街道美化的项目表面上是带给行人(特别是游客)一个舒适的步行环境,在背后则强力推动了不动产价格上涨,迫使更多亚裔居民流离失所。
图中曼哈顿下城收入最低的区域就是中国城位置
在上期我翻译的文章《步步围城 | 用步行属性来定义城市或者郊区的新方法(两则)》(点击链接前往)中,作者Robert Steuteville 讨论了步行性是不是“奢侈品”的问题,其仅通过数据进行逻辑推理:即步行指数高的传统城市的贫困率,高于步行指数低的蔓延城市的贫困率,也就是说住在适宜步行社区的人更穷一些,用这样的逻辑试图说明步行性并非奢侈品在我看来是不太站得住脚的。那篇文章中作者所推崇的Walk Score所发明的研究方法判定中国城排名纽约步行社区第三位。与此同时,如上文所述,中国城是一个低收入的移民社区。这表面上看似符合作者逻辑,但如果他能够尝试去做一些实地调研,哪怕只是站在路上与行人聊聊天,他自己或许也会反思这样的推理是不是存在某些问题。例如上文提到的中国城艰难的生活环境,更有报告《行人的重量(The Pedestrian Pound)》指出,平均Walk Score的分数每增加一分,社区的不动产价值就会增加328%。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行人在选择是否步行时,难道只会在意和计算通勤交通和住房的经济成本吗?除此之外还有日常生活中社区内商品的可负担性(affordable),以及社会环境的可交往程度(socialable)等等不容易测量的因素。
值得说明的是:我在此批判Jan Gehl的方法论,并不是全盘否认他的理论和对于实践项目的贡献,而是想要质问:通过这种非参与式观察,而不是与行人进行真正的交流,研究者们如何真正的了解步行者为何想来中国城这个社区?为何选择这条街道?为何停留在这个地点?如果我们在谈论“人的尺度”时,何必靠猜测行人的好恶来进行规划设计,而不是直接交流来了解行人实际的需求。虽然无法准确测量每个人的意见,但我们可以让他们的声音被更多的人听到。
如果Kevin Lynch生在这个时代,
不知他是否会觉得
这是规划思想的倒退…
我要把他们丢下的拾起来。
问题
1
如何将规划师所惯用的平面图和鸟瞰图,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街道景象相结合?
2
如何扩展手绘地图的维度,利用在线地图制作和编程技术引入更多层面的信息?
3
如何用地图反映出人们在中国城步行背后的故事,给观众带来更感性的认知?
前期一个最为重要的准备工作是确定我所要调查的地理空间范围。中国城的区域范围一直没有一个特别官方的界定,从下图就可以看出人们对中国城的划定没有统一的认识。而如果在谷歌地图上搜索Chinatown,所显示的区域要远远小于华裔所活动的范围。这种区域的不确定性会导致许多问题,例如我在跟一位住在中国城的中国通Glenn聊天时,他说有一次政府派人来做人口普查,来的是一个完全不会中文的美国人,而他的楼内住的大部分都是上年纪的华人,根本不能进行有效沟通。我的猜测是他的公寓实际上位于政府所界定的中国城范围之外,虽然四周都是中文店铺和华人聚集的公园,但是刻板的地理范围划定让许多华人享受不到华语服务。
我所做的工作是基于日常对中国城人们活动范围的理解,即有中文招牌的店铺顾客目标一定包括华人,那么中国城的范围界定就可以通过标注中文招牌的位置来做一个大致的判定。通过使用谷歌街景,我在GIS内手动标注了1303个首层商铺有中文招牌的地点,并且做了实地调研来确认一些2014年或2015年的街景数据是否和现在相符合。之后绘制了六边形所构成的矩阵,覆盖到所有的点上,并用GIS计算每个六边形中包含的店铺数量。再将没有与店铺重叠的六边形删除,之后就得到了包含首层中文店铺密度的中国城大致地理区域。除了华人经济活动的范围,我又找到了“在家中常用语言”的数据,试图反映出华人的居住空间范围。
在此基础上,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如何将规划师所惯用的平面图和鸟瞰图,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街道景象相结合,我设计了第一个Prototype。为了在地图中嵌入街道景象,谷歌街景不能满足我的需求,因为它是车道视角,而不是真正站在人行道上进行拍摄,所以我自己在街上排了386张照片,上传到云端,再一个一个贴入到六边形中。(实际上拍摄的照片大概有450多张,地理定位只能靠iphone,所以并不是很准确,所以很多照片拍出来忘了具体在哪所以只能再去重拍一次,在这件事上耗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只能说期待科技进步)
Prototype 1 浏览需翻墙
(https://thenewschool.carto.com/u/heming/builder/b20d780a-ad19-11e6-9adb-0ee66e2c9693/embed)
但是最后这第一个Prototype出来的效果让我意识到,其实这跟Jan Gehl做的没什么两样,我还是没能更深入的挖掘行人的身份特征和他们步行的目的。所以在我为毕业论文调研设计调查问卷的时候,特地加入了地图绘制的环节。很多时候当你问起人们对于步行活动的需求,很多人倾向于表达步行环境中的问题,例如人行道铺装不平整、人群过度拥挤等等,但是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不能保证会有更多人选择步行作为他们的出行方式。美国许多城市拥有干净整洁的街道,却很少有人愿意去走。鲜有人去思考社区内什么非物质的价值是能够激发人们行走诱因。本次设计的方法论通过交互式地图和街景照片来反映出人们的日常活动。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中,恰恰蕴含着步行社区最珍贵的价值,例如哪里让人们有归属感,哪里让人们可以互相交流。通过记录、绘制并公开这些日常的路线和地点,我希望可以向中国城的居民和来访者传递出属于这个社区特有的价值,让人们明白并保护那些吸引并留住人们步行的特质。
这个环节由于之前的经验我判断行人并没有一定的绘图基础,所以所有的地点路线和标注都是由我,和帮助调研的粤语小伙伴胡奕楷同学,自己绘制。形式也是聊天谈话的方式进行,问题例如平时去哪些地方买菜、吃饭、跟朋友聊天等等。之后我再根据地图绘制后期导入GIS,录入受访者年龄、居住信息、地点标识等等。
设计地图网站
我想要着重强调步行的三个维度
社区、街道和地点。
社区层面利用之前提到的重新界定的中国城范围,以及行人与中国城的关系(居民、工作、来访等)来显示。地图是利用Mapbox自己做的,优化了区域概念,并且导入了六边形底图。
街道层面用线来表示,并且鼠标放在路径上会自动从GeoJSON数据库提取之前标注的受访者信息,我写的代码将零碎的信息串联成句子,让观众明白谁在走这条路线,并且为了什么目的。
地点层面利用前面所拍摄的照片,给人最直观的印象说明中国城从行人的角度来看是怎样的,哪些地点对于人们有特殊的吸引力。
通过实地调查及绘制地图,我对于中国城的行人构成及步行目的有了全新的认识。首先我原本以为大部分出现在中国城的行人都是这里的居民,结果发现80%的受访者并不住在这里,有的住在布鲁克林,有的住在皇后区等等,他们来这里的目的一是为了购买华人特有的商品,二是为了有机会见到熟人,三是为了感受中国城的气氛。甚至一位受访者住在布鲁克林,他说那里的日用品比中国城便宜,但他还是愿意坐半小时的地铁过来散散步,跟其他华人聊聊天。然而许多人又表示这里的物价越来越高,中国人越来越少,这些非物质因素的改变导致中国城的步行对于他们来讲越来越不舒服。第二个发现是人们路径的选择与他们和中国城的关系息息相关,居民普遍都选择类似循环的路线:上街购物,绕几个弯再回家。而工作者和访客是从地铁站进入中国城,直接到他们想去的目的地,更多的是线性路径。
最后回答一下在研究过程中经常有人向我提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所研究出来的适宜步行的中国城是什么样的?”非常理解读者希望看到一个所谓“结论”的心情,但是正如我在导读中所提及,本次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寻求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而不是利用研究方法去得出结果,况且武断的去做某些猜想或者得出“我认为适宜步行的社区”不正是之前自己所批判的传统研究思想吗。想要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就是下一步应用所设计的方法论进行广泛调研的内容。这个结论应该出自行人之口,通过他们的双眼和脚步来实现。
这个交互地图没有涉及到的一点是更多的narrative,即人们的叙述故事。我原本的打算是将居民说的话录入进去,比如他们喜欢在中国城做些什么,设想中国城几年后的样子等等,可以给观众一个更直接的交流,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暂时没有实现。此处就不详细介绍编程部分,使用的语言包括JavaScript, jQuery, html, CSS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
作者简介
张鹤鸣,Parsons设计学院Design and Urban Ecologies 专业社区规划方向应届毕业生,城市规划师,跨界创意设计师,交互地图设计师。主张利用跨界设计思维武装城市发展策略。研究领域包括公众参与式规划,城市策略设计,慢行交通社区研究,数据可视化设计等。2016年成为“”志愿者。
「 欢迎投稿 」
我们作为专业志愿者团体,秉承理想,帮助中国可持续发展。并为之贡献:理念与传播、培训与教育、实践与孵化。欢迎您加入我们一起并肩前行!
2014-2017 ? 转载请注明:源自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