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叔华在作画
活动详情:
主题:古韵何来——寻找凌叔华
嘉宾:陈小滢(凌叔华女儿)、傅光明(《古韵》译者)
时间:2017年5月20日(周六)14:00
地点:史家胡同博物馆(凌叔华故居)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24号
线路:地铁5号线,灯市口站C出口
主办:天津人民出版社、凤凰网读书会、史家胡同博物馆
参与方式:活动免费,无需报名,座位有限,先来先坐

一、访谈部分:(由主持人提问,与嘉宾互动)
1. 陈小滢发言:讲述母亲凌叔华的往事
2. 傅光明发言:讲述翻译《古韵》的前后故事。
二、读者朗读部分
邀请3—5名读者朗读《古韵》片段。
三、互动环节
读者向嘉宾提问

著有《老舍之死口述实录》《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等。译有凌叔华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及《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
5月,一个有着许多往事的月份。
1990年5月,一位老人躺在担架上,被抬进了这个院子——她的故居,也是当时的史家胡同幼儿园。两三天后,她就去世了。这位老人就是凌叔华。
凌叔华回到了自己故居。凌家大宅是一座有99间房子的豪华院落,前门朝着干面胡同,后院相接史家胡同,凌叔华26岁出嫁时父亲把这座有28间房子的后花园给女儿做了陪嫁。
凌叔华,本名凌瑞棠,生于文化古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父亲凌福彭与康有为是同榜进士,颇得袁世凯信任,官至顺天府尹。凌叔华善画,被宫廷画家缪素筠收为弟子,辜鸿铭曾教过她英语与古诗词。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上学时,凌叔华与邓颖超同学,许广平是她的学妹。
1924年4月下旬,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陈源作为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负责接待,凌叔华也是欢迎代表之一。5月6日,凌叔华邀泰戈尔、胡适、陈源、徐志摩、林徽因等到凌府做客,泰戈尔对徐志摩说,凌叔华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
1925年1月,凌叔华的小说《酒后》发表,鲁迅先生赞它“适可而止的描写了……高门巨族的精灵”。 小说轰动一时,又因与林徽因、韩素梅、谢冰心在北平文教界合称四大美人,声誉日隆。
侨居异国数十载,凌叔华一直魂牵梦绕自己的祖国和故乡。
1984年秋,她在伦敦进对萧乾说:"我生在北京,尽管到西方已三十几年,我的心还留在中国。"
1986年,她染上了重症伤寒,又跌坏了腰骨,加之乳腺癌的纠缠,使她痛苦不堪。
1989年末,她坐着轮椅,由女婿--英国汉学家秦乃瑞陪同,飞回北京,住进景山医院。
1990年3月25日,她躺在病床上,在鲜花、笑脸、寿礼、巨型蛋糕、亲人、朋友和记者簇拥中愉快地度过了九十华诞。但之后不久,乳腺癌复发、转移,时而出现昏迷。在她清醒时,常说想到北海看白塔,到史家胡同看看旧居。
5月16日,她最后的愿望得以实现:她躺在担架上,看到了美丽的白塔,也回了"老家"--史家胡同甲54号--那二十八间房子是她的嫁妆,解放后变成了幼稚园;孩子们列队欢迎这位"老奶奶"。
1991年5月,凌叔华的女儿陈小滢与傅光明老师在北京第一次见面。当时,傅老师带去了他已翻译成中文的《古韵》,请小滢老师为此书作序。
2017年5月,我们在这里怀念这位描绘豪门精魂的女作家——凌叔华。
《古韵》
描绘了生长在清末民初官宦人家中的一个小女孩整个童年的生活体验及所观所感。在书中,我们看到小女孩随花匠老周出门去逛隆福寺买花肥,看曾给慈禧太后管理颐和园的花匠朋友;当那位精通六国语言的辜鸿铭来访时,她站在一旁,看爸爸和他一起赏竹,争论国事;年少时留学日本,体味樱花开时绚烂之极的快乐和悲凉。通过这一个个小故事,读者可以领略到清末的政治、民风、习俗等一系列风光。
《女人》
《女人》集中向读者展现了传统文化与都市文明畸形结合背景下女性的道德丧失与人性沦落。其中,《小刘》写的是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新女性的沉沦。《送车》中的旧太太们在时髦的现代交际中暴露了她们的虚荣心和寄生心理。凌叔华不加掩饰地表现了她们的丑态和不堪的内里以及她们的枯燥的灵魂,塑造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她不仅书写新旧更替时代的女性生活,也镌刻一代女性的历史印痕。
《花之寺》
小说集《花之寺》由17篇短篇小说组成。其创作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反映闺中少女的黯淡生活。刻画豪门闺秀的内心世界,表现旧式少女无法主宰命运的失落和茫然,讽刺和怜悯她们悲剧性的命运;二是揭露太太阶层的庸俗生活。揭露旧式太太寄生虫般的生活,审视和批判她们麻木丑陋的灵魂;三是展现新式妻子的矛盾生活。表现新女性试图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禁锢的痛苦和无奈,肯定和突显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
《红了的冬青》
《红了冬青》原名《小哥儿俩》,是凌叔华的一本短篇小说集。书中大部分是从小孩子的角度写的故事,关注的也是旧时小孩子的生活和趣事。这些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语言幽默清新,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孩子的天真无邪、单纯善良,凌叔华走进了儿童的世界,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思想来为儿童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另有一些作品描写的是成人的生活状态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大人生活的腐败以及社会现实的诸多不合理。
《爱山庐梦影》
《爱山庐梦影》是以海外纪胜及文艺诗歌评介为内容的散文集。其中《爱山庐梦影》一篇文章主要是对山的描写。凌叔华是爱山的,她说自己的一生比其他人也更有缘接近于山,而在她的笔下山的确有着独特的味道,之于她,是知己,是长者,是玩伴,抑或是一个情人。
凌叔华
凌叔华(1900~1990),小说家、画家。凌叔华崛起并成名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当时的冰心、庐隐、苏雪林齐名。她的文字清秀俊逸而又朴实无华,哀感隽永而又浪漫生情,清朗明快而又雅淡细腻,独具“闺秀派”之风。在徐志摩的心目中,凌叔华是“中国的曼殊斐尔”。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散文《爱山庐梦影》以及用英文写成的带有自叙色彩的《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