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大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大寨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我的记忆里,是从小学课本(或者是课外读物)。“红旗渠”、“陈永贵”等名字,现在看也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大寨,还是从这次特色小镇的信息材料。
或多或少,有些惊奇于大寨的(文化)资源条件,无论是物质的载体、还是非物质的精神。大寨有农民开山劈地造起的梯田景观,有曾经代表一个时代的人民公社旧址,有农村的人民礼堂,也有传统的窑洞、四合院,还有当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制衣厂等,甚至于有“互联网+”,有“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环卫”。更让我惊叹的是,大寨乡村的历史建筑之多、格局之美、保存之好。大寨镇的杜庄村、龙凤坡、麻江村、南垴村、南冶头、南峪村、蒋秦宫、赵秦宫、洪水村、厚庄村等,每一个村落都是一部敞开的历史建筑集萃之地。我想,这些资源足矣吸引所有人。
带着浓郁的情感,我继续翻阅素材,思索巨大光环下大寨今后的发展之路。
大寨镇的资源虽然已经足够丰富,但仍然需要一条主线,清晰地把这些资源聚合起来,发挥合力。大寨特色小镇的打造,不仅仅在于镇区,更重要的是全域资源的统筹谋划。对于大寨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大寨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要去探寻、深挖大寨精神,如果能够找回当年开凿梯田、垦殖荒山的干劲儿,大寨人做什么都会成功。
(点评专家:张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博导)
5.专家点评二
大寨是全国政治文化名镇。在毛泽东“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大寨曾一度引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地标和先进榜样的象征。先后有22位国家元首、2.5万名外国友人、960万国人参观访问过大寨。近年来,大寨镇以红色文化为龙头,结合虎头山森林公园、现代农业园和汽车文化主题园形成“三园联动”,构筑了大寨旅游新格局,大寨村80%以上村民从事旅游产业。
未来的发展要利用大寨的全国知名度,继续做大红色旅游产业,进一步挖掘名人名地、大寨精神、大寨历史,特别要注意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品质,避免红色教育+农家乐的简单模式。要尽快实现红色旅游、观光休闲农业、汽车文化三大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要利用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的发展机遇,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和加快互联网建设,实现“大大寨”的美好蓝图。
(点评专家:杨辰,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