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在“2016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上做的报告内容。
2016年10月17日-20日,“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人居三)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召开。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新城市议程》。
“人居三”不是业务交流的专业大会,而是政治会议,是一场全球首脑论坛,参会人员好几万,规模非常大,也是联合国二十年一次的例行会议。在过去40年,联合国共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第一次召开于1976年,即“人居一”(1976-1996),提出了“人民论坛-人类居住”的概念,为此建立了人居署;第二次召开于1996年,即“人居二”(1996-2016),提出了“城市峰会-人居议程”;这次是第三次,“人居三”(2016-2036)通过了重要成果《新城市议程》,这也是应对当前城市化发展问题的一个响应。
“人居三”内容非常丰富,简单概括成约定、政策、行动、知识四大概念。


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六个领域,即社会融合与公平、城市制度、空间发展、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环境、城市住房和基本服务。这其实是全面的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问题。这六大领域里有22个专题报告,如包容性城市、城市里的移民与难民等,涉及了22个领域,同时起草了包括《城市权利与人人共享的城市》、《城市社会文化制度》、《国家城市政策》、《城市治理、能力与制度建设》、《城市财政与地方财税系统》、《城市空间战略》,《土地市场与空间分化》,《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城市生态与韧性》,《城市设施与技术》,《住宅政策》等十个政策文件。其中第六个文件,是我国和意大利学会联合牵头起草的,这也是中国规划界在国际规划领域第一次牵头执笔这类重大的政治性文件。这十个报告,可以视为我们烧好的砖块,最后由秘书处打包整理成《新城市议程》。会议形式上涉及了10个对话,22个特别论坛,同时在6个领域设置了6场高端论坛,对应于筹备阶段的6大领域、10大文件、22个专题报告。
国际城市规划师学会对《新城市议程》包含的内容做了一个词频分析,很明显的如sustainable(可持续)、development(发展)、government(政府)、urban(城市)、national(国家)、planning(规划)、inclusive(包容)等词汇在文件当中出现次数最多。

《新城市议程》总体结构为两大部分,175条,26000字。政治类文件都是这样,是多方谈判、妥协的结果,是集政治承诺与协同行动于一体的总体规划,和最初的技术性文件相比,差别甚大。两大部分为《基多宣言》和《基多实施计划》,将目标、愿景与实施、评估一体化,重点在实施。

《新城市议程》的核心愿景是cities for all或right to the city,即“人人共享的城市”,这两个英文词的基本含义一样,“平等使用和享受城市和人类住区,提高包容性。”(Para. 11)只是不同语境下的表述不同。通俗地讲,就是人民的城市、所有人的城市,这个所有人,不论是现有的还是未来新增的,无论背景如何,都享有同等权利,这种权利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歧视。享有基本自由,这种自由包括选择居住地、建设城市、发展经济、追求生活品质,以及共有城市,它的特点是公正、安全、健康、方便、负担得起、韧性和可持续。
具体到城市愿景上,可以概括为三大领域,社会领域、经济领域和环境领域。社会领域主要是实现社会功能,包括住房、公共服务等,具有公众参与性、归属感和拥有感的特征,前提是实现性别平等、代际平等;经济领域包括经济增长、结构转型、效率;实现区域枢纽的职能,基本保障是规划与投资;环境领域的生存底线是建立安全、韧性城市,基本原则是降低人工环境的冲击,保护自然生态。想强调一点,社会领域的愿景放在首位,是城市的首要功能,通过住房、公共服务等来满足城市需要。引用过去一句老话:“爱一个人把他送到纽约去,恨一个人也把他送到纽约去”。这实际上就是人和城市的关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怎么办,首先就是实现城市转型,实现城市范式的转变。转变城市规划、金融、开发、治理、管理的方式。同时重申政府的作用。过去十多年各方讨论政府在实现城市转型当中的作用,从以市场主导,到不能忽视政府作用,这次明确提出,不能忽视国家政府的作用,所以这次专门做了国家城市政策的研究。这就使得政府角色更加明确,国家政府发挥引领作用,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以及其他各方共同努力。基本原则是开发建设强调可持续、以人为中心、综合协调,实现四大转变:强化城市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加强城市治理,即体制机制、参与;强化规划设计的作用;强化财政保障。从这四大领域进行调整和转变。
《新城市议程》的特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非常强调包容性发展、合作与分享的理念;
二、非常强调城镇化、城市问题是当今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三、非常强调优良的城市规划是引领健康城镇化、应对气候变化和社会分化等重大全球挑战的重要工具;
四、非常强调城市世纪所面临的问题不能再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也不能再采取机械思维,必须有系统解决方案,即:
1、从社会、经济和环境这三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维度入手;
2、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合作与互动;
3、采用立法、体制机制以及金融等杠杆;
4、从国家政策到规划与设计、规划实施全过程,进行创新与协同。
启示一:快速城市化——城市必须纳入议程
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75%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新崛起的城市基本上出现在南部欠发达国家(global south),如何保证公平和分享,这是全世界的问题。城镇化成为解决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学术成果如何上升到政治的决策,同时反过来推动城市的工作、社会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最初,各国城镇化程度相对比较均衡差别不大,到未来,亚洲和非洲城市化将占主体。国际社会对城镇化的态度,“人居一”时“住房和城镇化是全球议题”,提出城镇化是一个问题,应该要重视;到“人居二”,“城镇化是一个机遇”,更多地将城镇化作为一种挑战和威胁来看;到“人居三”,“城镇化是发展的内生动力”,城镇化范围很广,涉及很多领域,涉及人居环境各个层次,需要通过国家与地方政策应对其挑战;要把公平问题与发展议程相结合,城市化是促进社会融合和公平的重要途径;推动城市规划和城市有规划的扩展,建立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全面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很多方面讲到城市的重要性,最核心一点结论就是:是时候来讨论城市话题了(It is time to think urban).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
城市化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消除贫困的主要动力;技术进步、全球实力重组、人口变化、新的资源约束、全球发展的公平公正问题等,诱发了全球的系统性变化,国际新秩序使得城市和区域经济有可能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该研究就一下“城市”的话题了:如何让国际社会聚焦人类住区,包括村庄、集镇、城市、大都会等;各国政府可以通过“人居三”对这些新发展做出反馈,对城镇发展目标进行重新梳理,对城市政策进行反思;通过商讨《新城市议程》,“人居三”有助于各成员国聚焦政策与战略,有效地利用城镇化的动力;要最大效果地发挥城镇化的积极作用,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法律法规、规划设计和财政支撑。
?世界在转型:By 2050 the world urban population is expected to nearly double, making urbanization one of the 21st century’s most transformative trends…(para2)
?生产消费要转型:…and change to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patterns.(para13)
?城市范式要转型:We commit to work towards an urban paradigm shift for a New Urban Agenda…(para15)
?思路要转型:To fully harness the potential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we make the following transformative commitments through an urban paradigm shift grounded in the integrated and indivisible dimens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para24)
?经济转型:We commit to promote …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t the national, sub-national, and local levels. (paa46)
?规划要转型:We will strive to improve capacity for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providing training for urban planners at national, sub-national, and local levels.(para102)
《新城市议程》多次提到转型(transform、change、shift、improve等)这个意思,气候变化等构建了一个全球性的政治话题,但并没有很好地应对城镇化的现实挑战。“人居三”的重要功能在于缝合这种原则层面的政治正确与现实层面的政治正确,并试图实现对于更底层的政治诉求的响应。在这种现实背景下,“人居三”一方面强调权力下放(decentralization),另一方面强调国家政府的“引领作用(leading role)”,以及国家城市政策(National Urban Policy)的重要作用,具有特别价值。
我国与全球的城镇化进程几乎同步,中央最高决策层对于城镇化和城市问题的重视,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指引,城市不仅是经济和污染的大户,也是人口的主体,城市稳定了国家才能稳定。必须有城市意识,必须有城市转型发展的意识。
启示二:城市社会——必须实现包容性发展
城市社会呼唤全新的发展观。系统性是城市社会的本质特征。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效益与公平的兼顾,适当密度、分布式布局等,不仅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反思,更是对城市社会系统特征的回归。系统的复杂性、对于系统要素的精准追求,决定了系统的脆弱性。如北京交通,一个点拥堵,一大片城区瘫痪。生态、绿色、安全、韧性等不仅仅是出于资源制约的考虑,更是源于城市社会本质性特征的内在规律。城市社会的多元特征决定了私人生活空间的公共转化,从居民、业主到公民的身份转变,从基本“温饱”到品质、特色、定制的追求。
Cities and human settlements for all / right to the city
Quality life for all / Prosperity for all
Equal access for all to public goods and quality services / to physical and social infrastructure / urban mobility for all
Adequate housing for all / security of tenure for all
Public spaces for all / Street networks for all
Productive employment and decent work for all / livelihood opportunities for all
Affordable drinking water for all / adequate and equitable sanitation and hygiene for all
Inclusive economic growth,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urban policies and legislation / management frameworks / programmes
人居三特别强调了包容的意识,包容就是强调对人、社会的重视。Everyting for all,就是以人为本的意识。
过去,我们认为发展的挑战主要来自土地、空间资源的短缺等等,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这种短缺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资源配置、利益调整、公平分配也是一个问题。重新思考政府的角色,是把经济增长放在第一位,还是增长和分配都要放在第一位?同时,更多强调对个体的关注,更多考虑自下而上的个体化的具体获得感。除了功能合理、形象美观、使用方便等这些普世的追求之外,规划还能做什么?能够为社会改良、社会和谐有所作为吗?
因此,我们必须搞清楚城市的基本定位,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首先是一个作为个体的人组成的社会,这是城市首要的也是最本质的属性。有限的资源难以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社会矛盾在所难免,提倡人人共享的理念,必须重新思考政府的角色:从效率、到秩序、到公平的追求,价值观的变化,导致政府及其规划的变化,也导致社会选择的变化。“包容性”渐成政府及其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无法回避,甚至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启示三:包容性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
Vision: We aim to achieve cities and human settlements where all persons are able to enjoy equal rights and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their fundamental freedoms(para12)——平权
Commitments: adopt…people-centered…approaches to urban and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by …(para.15)
Call for action: we affirm that the New Urban Agenda is …people-centered...(para16)——以人为本
Implementation: We commit to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at is people-centered…and to the realization of all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facilitating living together, ending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nd violence, and empowering all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while enabling their full and meaningful participation (para26)——人权与基本自由
如何对待弱势群体:
We will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equality and non-discrimination…
We share a vision of cities for all...without discrimination of any kind…
We commit to promote…housing (energy, water, public space…) policies …focus on the needs of the homeless, persons in vulnerable situations, low income groups,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Slum: upgrading of slums and informal settlements, providing high-quality buildings and public spaces, / special attention to slums and informal settlements upgrading / to ensure that slums and informal settlement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of cities / reducing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 living in slums and informal settlements
怎么来实现包容性,“人居三”提供了很多信息。包容性发展的基石包括了对人的关注(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对社会建设的重视,对公平的追求。包容性发展几个关键词是:机会均等、参与共享、分配公正,核心是要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共同承担发展责任、拥有均等的发展机会、分享发展红利,形成最大公约数,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和内生动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居民对城市事务的关注度、参与程度,对城市的归属感、拥有感,是包容性的重要衡量指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启示四:以人为中心——必须是公共空间导向的规划
从规划入手:By readdressing the way cities…are planned, designed…, the New Urban Agenda will help…(para.5)
规划给人民愿景:Vision:Envisage cities…(para.13)
承诺发挥规划的作用:Principles & commitments:
leveraging the agglomeration benefits of well-planned urbanization…(para.14)
reinvigorating long-term and integrated urban and territori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dimension of the urban form and to deliver the positive outcomes of urbanization(para.15)
实施《新城市议程》从规划做起:Implementation:
…promote…urban and territorial policy and planning processes, from conceptualization to design, budgeting,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and review, rooted in new forms of direct partnership between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nd civil society, including through broad-based and well-resourced permanent mechanisms and platforms for cooperation and consultation open to all, us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and accessible data solutions.(para.92)
…acknowledge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for urban and territorial planning contained in the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on Urban and Territorial Planning…(para.93)
...planning that aims to balance short-term needs with long-term desired outcomes of a competitive economy, high quality of life, and sustainable environment…(para.94)
We will SUPPORT THE PROVISION OF well-designed networks of safe, inclusive for all inhabitants, accessible, green, and quality PUBLIC SPACES AND STREETS, free from crime and violence, including sexual harassment and gender-based violence, considering the human-scale and measures that allow for the best possible commercial use of street-level floors, fostering local markets and commerce, both formal and informal, as well as not-for-profit community initiatives, bringing people into the public spaces, promoting walkability and cycling towards improving health and well-being(para.100).
第100条. 我们将支持提供设计慎密的安全、便利、绿色和优质的街道与其他公共空间网络,这些空间对所有人开放,没有犯罪和暴力,包括性骚扰和性别暴力,考虑到人文尺度,支持有利于将街面尽量用于最佳商业用途的措施,扶持正规和非正规的当地市场和商业以及非营利社区举措,引导人们进入公共空间,提高步行适宜性,提倡骑车出行,以期改善人民健康与福祉。
对于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价值,《新城市议程》提出:公共空间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整体的途径。
具体有:
1、有助于公众参与,有效地实施“一个不能少(leave no one behind)”的策略,公共空间的创造、保护、使用和管理的过程,就是将所有市民参与到城市发展的最好机会,能够实现个体意愿转化为集体公众利益。
2、经规划设计的优质公共空间,有助于人们享受艺术表达、政治集会、社会动员、联谊交往的自由。
3、公共空间为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群体提供了参与空间,街道和公共空间基础设施投资有助于提高城市生产力,使得市民享有更多就业和获得公共服务的机会。
4、公共空间,尤其是绿色公共空间,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充当可持续的排水系统、日照和温度调节系统,为生物多样性提供空间。
我认为,公共空间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包容程度,只有公共空间能让所有民众均等享有。公共空间不仅为普通民众提供活动、交往、游憩的场所,而且有助于预防犯罪,为那些受气候、隔离影响的人群提供庇护所。公共空间是一座城市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有助于塑造社区归属感、文化和地域识别度。公共空间的建设有助于促进社会资本发育,活跃经济,复兴社区。繁华、连续的公共空间是一种公共产品,有助于营造一个健康安全、宜居宜业、富有吸引力的城市环境。
所以说,公共空间对一座城市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总体象征意义,如社会包容程度、性别平等程度、对自然与生态环境的态度、社会治理水平、健康安全程度、交通状况、地方经济活跃程度等。因此,城市工作关注的焦点,应该从GDP增量转向民生需求,尤其是转向提供公共物品。保障公共空间的提供是政府责任所在,也是公共财政的投资重点。公共空间引领的规划也要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关注焦点,应该从土地、住房和交通“老三样”转向关注公共空间的“新三样”:公共开敞与绿色空间、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
启示五:规划——必须推进治理体系建设
部门:…coherence between goals and measures of sectoral policies… (para.88)
层级:…at different levels and scales of political administration, across administrative borders…in order to strengthen integrated approaches to urbanization and implement …planning strategies. (para.88)
时间:…integrated planning…balance short-term needs with long-term desired outcomes of … (para.94)
规模…integrated, polycentric, and balanced territorial policies and plans, encouraging cooperation and mutual support among different scales of cities and human settlements…(para95)
区域:…encourage synergies and interactions among urban areas of all sizes, and their peri-urban, and rural surroundings…promoting equitable growth of regions across the urban-rural continuum. (para96)
政府层级:We urge all national, sub-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s well as all relevant stakeholders…to revitalize, strengthen, and create partnerships, enhancing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New Urban Agenda and realize our shared vision.(para21)
政府与社会:We will promote participatory … approaches … partnership between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nd civil society…(para92)
城乡:We will promote urban-rural partnerships and inter-municipal cooperation mechanisms…(para96)
利益方:We will promote the systematic use of multi-stakeholder partnerships in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es…(para153)
We will continue strengthening mobilization efforts through partnerships, advocacy, and awareness activiti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Urban Agenda…(para169)
这种协同包括了部门、层级、时间、规模、区域的协同。规划工作最重要的技术方法就是综合协调,在处理各方利益主体关系时提倡建立伙伴关系。不同政府层级之间、城乡之间等都要建立起伙伴关系。

目前城市社会治理问题的复杂性体现在:市场化经济体制导致受经济利益驱动,利己主义倾向严重,带来社会分化;差异化发展路径受政策机会不均影响带来一些社会矛盾;部门化管理体系形成一些利益绑架导致社会壁垒;身份化社会管理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排斥,社会相互包容更加困难;碎片化空间格局造成一定的社会分异。
应该认识到,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城市社会”与“市场体制”双重叠加下的必然选择,在“治理”的语境下重要的是加强规划的协同,消减部门利益“规划化”的不良影响;多一些“一盘棋”、协作、合作。
启示六:全球治理——必须学会分享与担责
今天的中国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GDP的增长,还有很多方面的经验对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具体体现在:
?城市规划是城镇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指导;
?解决住房问题是解决和应对很多城市问题,以及实现包容性的城市最核心的因素之一;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的发展是绝对重要的;
?公共服务均等化;
?通过城市土地获得城市建设资金,保证城市建设面貌的持续改善;
?城市文化是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驱动力,城市文化是城镇化发展当中作为社会领域里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中国经验的价值不仅在于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的城镇化提供了一条路径,而且为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提供了参考。中国经验能够实质性地纳入国际文件中,跟世界各国分享,正在于其实践的可复制性。中国经验的源泉来自于传统的中国规划理念,以及近现代对于国外经验的学习。今天的中国既要学习,更要分享。分享的过程其实是一种担当和责任,是与世界各国共同面对挑战的体现。
因此,我们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从参与国际对话,到学会在国际语境讲述中国经验,甚至制定国际规则,是当代中国必须学会的基本功。
(一)城市是一个社会体
城市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首先是人的集合,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形态。城镇化的本质不仅在于城市数量的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GDP的增长,关键在于人口由农业、农村转化为城市的社会过程。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城市工作的重点在人、不在物,在于如何满足每个人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目的不只在于修了多少马路、盖了多少房子,还要记得住乡愁,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文化自信的组成部分。套用领导同志的一句话,房子不是用来炒的,是用来住的,同样的,城市不是用来秀的,是用来生活的。
从农村到城市,人的需求、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了,集约化、高强度地利用资源,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城市社会应该是置于一定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智慧”社会。“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我国的城市转型发展迫在眉睫,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三者不可偏废,要素驱动、政策驱动应该让位于创新驱动。
(二)城镇化呼唤系统解决方案
城镇化是全球挑战,也是抵御气候变化的关键之一。各国政府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首先在于推进可持续的城镇化。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需要系统治理。
以制度为基础,通过政策引领、规划设计以及相应的财政支撑来推动健康城镇化,主要的是分享和协同。

(三)规划荣誉归来
规划转型成为城市转型的关键。不论是《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旨在“改变我们的世界”,还是《新城市议程》要改变城市范式,发挥城镇化的作用,规划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问题是规划师准备好了吗?这个时代,机遇、挑战与责任并存。
回顾下什么是城市与区域规划。
Urban and territorial planning can be defined as a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imed at realizing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goal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 visions, strategies and pla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 set of policy principles, tools, institutional and participatory mechanisms and regulatory procedures. (IG-UTP《城市区域规划国际准则》)
规划不只是一张蓝图,是一个综合的决策过程,是一个运用多种政策与技术手段,通过复杂的政治与行政过程,实现多元目标的社会过程。它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决策过程,不断选择、趋向最优的过程,而不只是一张静态蓝图。规划手段有制定空间愿景、各种战略、以及规划方案;运用一系列政策原则、工具、组织机构和参与机制、以及监测程序。这两方面体现了规划手段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因此,我认为:
1、时代需要规划web2.0
现有规划建设管理体制难以完全胜任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城镇化、全面小康、“中国梦”的现实要求,必须加以提升。“人居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规划建设管理要“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
转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规划理念,更好地利用好规划的“三大支柱”,从同门(技能培养与传承)、同业(知识传授与发展)到同道(价值传递与共享),规划不只是规划部门的技术工作,更是一个政府、企业、民众之间价值分享与价值传递的过程。
2、补齐价值过程的短板
(1)针对要素的基本价值观:自然(尊重自然、生物多样性)、文化(多元、传承与发展)、经济(繁荣、公平分配)
(2)针对人的基本价值观:社会(以人为中心、包容)、组织(团队、求同存异)、个体(一个不能少、选择最大公约数)、同行(利益维护、行业底线)、弱势群体(平等而有差异)。
(3)针对过程的基本价值观:从目标合理到过程合理、效率优先向公平优先的转型、整体利益向兼顾个体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