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之前的《匠人十年·手绘百草 | 一个规划师的草图世界①:初出茅庐》和《匠人十年·手绘百草 | 一个规划师的草图世界②:渐入佳境》,是不是还感觉不够。憋着急,本期我们将继续推送更多草图,看看一个工作五年以上、成为业务骨干的规划师又有哪些变化?
刘 宏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详规四所主任工程师
3
寻求突破、效果提升
2012——2014年是工作经验的积累期,也是关键上台阶的阶段。这个时间段,接触的项目密度较大,通过项目类型的丰富性,一点点摸索规划工作的规律。逐渐发现项目的难度开始变大,每个项目都在持续的寻求对于专业水准的突破与创新。
1
滨海新区概念设计(10平方公里)
这是一个前期思路的概念方案。概念图中创造尽可能多的滨水界面、打造多个几何岛屿状的城市发展板块,在内外整体连通的环境下,形成了丰富的跃动水岸空间。
2
水乡社区的概念设计(1.9平方公里)
这是尝试做的一个以水景为核心特色的现代社区。规划设计方案对于水体加大了设计比重,创造出三个层面的水体景观,即:廊道水体、组团湖面、连通水体,使几何化的边界更富有主动的设计精神。路网体系、公共服务空间都在强化水体对于地区的精神引领作用。
科技园区城市设计(3平方公里)
这是一个运用了较多的设计语言的方案。为了使园区的设计更富有多元的表现特征,规划方案主动运用了5种以上的空间构成模式。设计的灵活性也刚好契合了场地特征的复杂性。可能正是设计语言用的过于丰富,包括对于居住建筑群体布局也都富有过多的变化,使最后的图面整体感显得稍微凌乱。碎片化的呈现方式对于一个方案的核心理念表达是缺乏力量的。
4
新客站站前区域设计(60公顷)
这是一个轴线设计的草图,设置了直线的、斜线的、多元的轴线。空间的边界、场地的趣味才是整个区域未来呈现出的气质特征。建筑只是空间的附属,不需要突兀、不需要抢戏。
5
滨湖公园周边区域的城市设计
(3.4平方公里)
这个方案最主要表达的是用地板块的布局规律和各类空间边界的确定方式。公园边界表达最为清晰,围绕公园圈层式发展模式的引导,现状优质植被和敏感地形的保留等内容。任何一个片区内的建筑群体都不具备令人震撼的构图形式,但也不乏形态组合中的小情趣。
6
滨江新区的详细设计(14平方公里)
这个方案使用了大开大合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根据地形条件、周边的景观特色对城市核心建设空间与潜在发展辅助空间进行综合确定。方案没有忽略每个组团的空间特色,依山就势的道路设计,轻松地创造出不断转换的趣味空间。
7
老城滨江区详细设计(2.9平方公里)
这是城市的核心地段,方案努力寻求城市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发现城市空间与滨江景观之间的景观渗透。在用地方案的设计阶段,主要满足用地与功能需求,并初步明确开放空间边界和建设空间边界。在城市设计阶段,通过建筑语言的使用,强化用地方案的结构特色,也弥补了用地方案中对于空间尺度的不足。建筑群体设计的节奏变化,具有足够的标志性,强化了富于张力的空间。
8
老城火车站与滨江的走廊区域
城市设计(60公顷)
老城火车站与滨江之间的最大问题就是空间联系不够,视线严重遮挡。规划方案通过道路的拉直设计、建筑界面的引导性设计以及站前空间的强烈空间提示性设计,强化了火车站与滨江之间的联系,打造了一气呵成的风貌走廊。其中,站前空间的设计采用了非常几何式的构图方法,平面空间方向提示、线形建筑的引导提示、地标高层建筑的点睛提示,都在强化城市空间的内在联系,仿佛在向你讲述一个大的故事。
9
一江两岸的新区设计(6平方公里)
规划方案关注城市内在轴线与滨江的联系,规划的空间轴线是城市既有轴线的延伸,并进一步与两岸的功能结构融为一体。方案充分利用河滩湿地的景观价值、休闲特性,通过城市内在景观的延伸,成为两岸景观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局部方案细化上,注重界面的重要性、注重街角空间的标识性,注重核心空间的趣味融入。
10
滨河发展区域的详细设计
(10平方公里)
这个方案最大的设计思路就是加强河流两侧城市发展之间的对位与呼应。不断地实现两岸之间的公园、文化、路径上的联接。两河交汇的半岛区域设计为新兴产业升级服务区,设计方案强化由内而外的圈层展开性,也强调由外而内的景观联接性。通过主动变形的路网设计,实现空间板块与用地形状的协调。
11
传统文化老城区的规划设计(40公顷)
这个地区是历史古城所在,现在除了道路肌理外,基本不具备任何历史要素和载体。规划方案从空间特色的角度出发,通过环绕老城外围的圈层绿地,明确老城区空间边界,根据对历史老地图中城市空间格局的理解,充分挖掘具有代表性的价值空间。
12
滨水居住社区设计(1.3平方公里)
设计突破传统方格路网对于城市建设边界的束缚。从空间的角度、从城市景观塑造的角度,寻找场地的设计特色。图中所有公共建筑区的建筑组织都是采用了更为灵活、更能体现空间效率的形式去布置。水景的引入,成为整个方案一体化的重要支柱,不断渗透到居住社区内部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景观品质。
13
城市入口区域的详细设计
(2.4平方公里)
打造具有丰富景观层次的城市出入口意向。草图充分体现公园与建筑群体的一体化设计的思想。公园设计增加了对于亲水空间的丰富性考虑,并根据历史典故,打造了渔舟唱晚的景观意向。建筑群体空间形成完整的线性界面。进一步通过空间的呼应、地标高层建筑的布局,塑造强烈的整体印象。
14
滨江地区的空间分析草图
(13平方公里)
这是根据调研的情况进行的思路汇总草图。这是宏观尺度的感知判断,也是调研后的第一印象的整理,对于下一层次开展具体设计具有较大的帮助。图中涉及到空间价值区域的判断、山水视廊的判断、重要视线节点区域、空间对位的要素分析等内容。
15
滨江地区一体化设计(3平方公里)
设计方案充分挖掘滨江地区的土地景观价值、休闲价值,打造滨江活力充分、视线沟通顺畅、空间特色鲜明的特色区域。右岸设计更偏向独特性,建设用地边界与景观边界相互咬合,实现全新的成地模式。左岸设计努力通过空间的变化、层次性的引导,丰富过长的居住空间界面,并且在两河交汇处的对景位置综合规划落位城市特色公共服务职能组团。
16
滨江下游地区特色化设计
(15平方公里)
方案充分挖掘下游水系丰富性的特征,充分考量城市地震断裂带对城市建设空间边界的影响,提出了全新的成地模式。滨江两岸地区强化公共职能的滨江空间比例,有意识地强化公共职能区域的空间板块特色。视线沟通顺畅、空间特色鲜明的发展目标。开放空间将承载核心休闲职能,成为带动区域发展、带动城市土地价值的核心基质空间。
17
滨江上游山脚下区域详细设计
(3.5平方公里)
这个方案的图面感极强,具有“凤凰腾飞”的整体空间意象。整体规划重点关注滨江界面的特色化以及与内陆区域建设特色的融合。滨江以旅游服务和城市生活服务为主,注重打造滨江活力。内陆区域结合现有河流一侧打造以镇区公共服务功能为特色的中心发展带,以中心发展带为基础,向东西方向延展居住组团。在此基础上,靠近山体区域,结合土地条件,引导发展特色生活组团。滨江特色发展带与内陆小镇的中心发展带于滨江处衔接,成为整个区域的发展重心。
18
产业服务区详细设计(1.8平方公里)
作为产业组团的综合服务区,被中央开敞空间一分为二,北侧为产业交流及升级服务,南边主要为生活居住配套。方案打破了用地方案对于城市建设空间边界的束缚和呆板的空间表情,通过一体化的设计,产生了更加渗透式的空间关系,并形成一体化的景观序列。开放空间富有活力、富有激情;公共建筑群体秩序井然、标志突出;居住板块层次分明、藕断丝连。整个区域的设计也不忘与城市的主干路形成呼应,创造大气开敞的空间精神。
19
滨河居住区的用地设计(3平方公里)
非常几何化的设计模式、具有极强规律性的空间特征、具有多层次的景观组织。不同级别的服务中心,通过公共空间廊道的串联,实现了一体化的营建趋势。滨河景观自然地渗透到城市内部,并与城市融为一体。
20
滨河居住区的详细设计(30公顷)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从城市空间景观角度去思考的居住区设计。滨河界面、主要道路界面的空间处理、公共化职能的保证是这个方案的典型特征。居住区域的设计更加强化不同居住产品之间的空间搭配,既有空间上的明确划分,又保证了一定的秩序。
21
主要街道城市设计(25公顷)
最主要的目标是保证公共界面的形成。在公共建筑节点区域、重要交叉口区域,空间设计相对灵活,成为线形空间的点缀。街道空间设计强调横向的层次性,引导层次变化的功能布局与居住产品布局,从而创造视觉舒适的城市街道。
入职五年后,草图表现是不是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虽然很不舍,但是下一期,我们即将迎来本次连载的最终篇——《匠人十年·手绘百草④:不忘初心》,让我们一起成为“有设计灵感、有项目阅历、有思考惯性”的行业匠人。
往期连载回顾:
匠人十年·手绘百草 | 一个规划师的草图世界①:初出茅庐
匠人十年·手绘百草 | 一个规划师的草图世界②: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