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各行业一样,近年规划圈也感受到了大数据热潮的巨大冲击,那冲击主要有哪些方面呢?这里从三个启示和四个维度和大家探讨。
三个启示
启示一:
新技术是重塑城市的底层动力
历来,科学技术一直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组织变革,不断重塑城市形态的底层“原力”。手推车、马车、到小汽车、轨道、高铁等交通工具在不断重新定义城市的尺度和辐射效率;钢铁、混凝土等材料技术让城市建筑更高,人群更密集;通信、互联网等技术不断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乃至社会组织形态。多种迹象已经表明,未来20-30年极可能是科学技术发生变革,进而影响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技术变革和社会组织变革。
-城市形态的变化(图片来源:网络)-
启示二:
互联网泡沫的启示
2000年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的破灭让人记忆犹新,但如今我们的生活仍然被互联网深深的改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当前的大数据热潮,虽然充满浮躁、鱼龙混杂,热潮终会退去,但我们仍然需要“拨云见日”,主动适应其代表的不可逆的数据定量化方向,和必然会更深的渗入到行业各个层面的趋势。
-互联网泡沫(图片来源:网络)-
启示三:
大数据正在重新定义政府和社会的边界
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尤其当前被称为人类近代史上大航海时代之后的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涌现正在不断重新定义行业之间的边界、政府与社会的边界,各个机构都需要思考如何应对这个变化。例如规划行业涉及的传统国家测绘局天地图与BAT互联网地图,各省市地方政府交通数据与高德、滴滴等交通运行数据的应用边界正在模糊。
-天地图与腾讯地图(图片来源:网络)-
-上海交通出行网与腾讯地图(图片来源:网络)-
四个维度
1、数据作为资源的影响
数据资源的丰富正在促进技术手段的相应提高和咨询服务的多样性。一方面新数据新方法在不断涌现和加深,新数据包括政府电信、市政和社会BAT、社交网络、银联、安居客、点评等系列运营平台的数据不断沉淀,以及相关联的数据库、聚类、机器学习、可视化工具深入;另一方面,新服务形态和模式布局在加深,从数据源提供、数据分析、专业工具、到平台建设等专业化分工。
2、数据对称带来的影响
数据更广泛的收集、应用和传播方式在不同行业和群体机构间更加对称,一方面使公共基础性信息平台构建需求凸显,以减少社会资源浪费和无效劳动;另一方面使规划咨询的跨领域融合、跨条线多规协调和跨区域的协同更加迫切,规划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系统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以增加科学性,规划与交通、绿化、水务等多行业的规划空间和政策的融合以增强落地一致性。
3、数据过剩带来的影响
数据资源的迅速积累同时也考验着数据价值的有效传达。一方面人类阅读信息生理能力的限制,对过载数据需要更好的指标体系和可视化方法加以简练表达;另一方面数据对称引起的信息解读纷繁复杂甚至滥用,需要政府部分转变城市治理模式,发挥智库作用和引导以促进公众参与和社会达成共识。
4、定量思维带来的影响
数据分析代表的科学性契合了学科转型背景、社会发展阶段的需求,定量化思维的价值凸显,一方面在规划全环节、全周期中愈发关注智慧型要素的融入;另一方面支撑规划的“监测-评估-维护”机制,有利于动态优化规划策略,增强城市发展适应变化的能力。
本文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刘淼、邹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