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空间》07辑:中国高校校园规划
自近代以来,大学作为培养人才、孕育文明的殿堂,其校园环境的建设历来受到重视。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曾说:“大学是属于我们的时代,而庙宇、教堂是中世纪的产物。大学就象我们时代文化沙漠中的绿洲,校园里有美好的步行区、林荫道,而别处都没有。这就说明只有校园才存在永恒的建筑学。”大学校园,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生活环境的一种象征:绿色、安宁、自由、开放……成为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一、当前我国新建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近几年我国迎来了大学校园建设的新高潮,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和方式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顺应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塑造能够促进交往、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和追求。然而,在近年来的大量实践后,我们却发现:很多新建成的校园往往只是“看上去很美”,却普遍缺乏生机和活力,校园的文化气息更无从谈起了。笔者在几个新建大学校园里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学生认为:新校区虽然漂亮,各方面设施条件也较好,但是总觉得缺少了一些大学的氛围,大家在校园里的生活比较单调,交往圈也较窄。因为,除了教室、寝室、图书馆、食堂等等,校园里就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可去。的确,在一些新建校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片的广场、绿地成为了摆设,几乎没有人愿意在其中驻留、活动。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显然是我们规划设计者始料未及也不愿看到的。但我认为,我们当前的校园规划设计对此却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近年来的一些新建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方案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在面对不同的基地、不同的大学时,我们的规划方案却缺乏变化,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往往陷入了某些类似的模式,于是校园规划成了可以到处拷贝的产品,模式化的规划语言往往忽略了具体的需求和品质,从而导致了校园空间环境的简化、不合理甚至是粗陋。这已成为我国当前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一个普遍的问题。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反思,我认为有必要对其思想根源进行剖析,才能真正找到“病根”。
微信扫一扫转账
想要原稿请点我哦
打赏者可免费获得本篇文章的高像素电子版,打赏后请在本篇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
顺手转发让更多小伙伴加入我们哦
让更多小伙伴加入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