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规划三所陈阳在2016年度中规院上海分院技术交流会上所做的报告,欢迎分享。
近日,人们在谈论“逃离”北上广的同时,又热议“逃回”北上广。虽然大城市存在交通拥堵、房价高昂、就医就学难、落户门槛高等“大城市病”,但小城市与小城镇也存在着市场环境不完善、思想观念滞后、就业匹配度不高、文化生活匮乏等诸多困境。新生代农民工与大学生在“大城”与“小镇”之间摇摆彷徨。
以樊纲、陆铭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分享固定投入、更好的劳动力市场匹配度、人力资本外部性等方面论证了大城市的规模经济优势,认为大国应有大城;另一方面,社会学家、生态学家则认为小城镇更符合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是我国实现健康城镇化的关键,推崇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国家层面从60年代开始,就提出了要“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市”的总体方针,“五五”时期升格为“严格控制”,历经改革开放初期“以开发区拉动大城市建设”的短期波动,而自2000年以来,由重控制,转变为促协调,提出“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图1 国家城市发展方针演变历程
2005-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投向直辖市、省会、计划单列市层级的比重由37%下降至29%,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33%下降至25%。尽管如此,大城市的数量与规模都在增加。2000-2015年,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数量由69个增加到90个。城区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数量由1个增加到6个;人口规模占比则由11%上升至12%。
我国城镇化刚刚进入“下半场”,未来还有约3亿人要进入城镇,要实现协调发展,究竟应该发展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呢?
带着上述问题,将全国城镇大致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省会、直辖市与计划单列市,基本对应“大城市”;第二层级为一般地级市;第三层级为县级单元,基本对应“小城镇”。我国总体呈现“梯型”分布、人口增长“两端集聚”的特征;五六普之间新增2.1亿城镇人口中有26%去往大城市,有51%去往县级单元。
图2 全国分层城镇化模式示意
而从中观层次来看,四大地区没有一个与全国总体模式完全一致。
从城镇人口分布来看,2010年,东北地区三个层级比例约为27%:35%:37%,呈现“相对均衡型”;东部地区约为34%:31%:35%,呈现“均衡型”;中部地区约为15%:31:%:54%,呈现“梯型”;西部地区约为30%:22%:48%,呈现“哑铃型”。
从城镇人口增长来看,与全国总体增长态势相对照(三层级比例26%:23%:51%),东北地区更多地呈现出“顶端在集聚”的增长态势,2000-2010年,新增城镇人口中高达37%去往“大城市”层级;东部地区呈现“协调发展”的态势,新增城镇人口去往三个层级的比例大致相当;中部地区呈现显著的“底端在集聚”态势,高达70%的新增城镇人口去往县级单元;西部地区则呈现“两端在集聚”态势,新增城镇人口去往三个层级的比例为30%:15%:55%。
综上,东北为“顶端在集聚”的“相对均衡型”,东部为“协调发展”的“均衡型”,中部为“底端在集聚”的“梯型”,西部为“两端集聚”的“哑铃型”。
图3 四大地区的分层城镇化模式示意
可见,发展“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应以遵循地区模式特征为基础,不能“一刀切”。就大城市层级而言,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占比仅为11%,远低于其它三大地区,当前阶段相对于谈“严控”,更多的是如何提升顶端城市带动力的问题。就县级单元而言,我国整体的底端增长特征突出反映在中西部地区,如何发挥好中西部县域城镇化的基础性作用至关重要。
从经济效率看,总体上,超大城市、县城与镇的城镇人口在增长,但效率(经济占比/人口占比)却出现了下降,表明这两个层级人口增加的边际效益在递减。
中观层面,以各层级经济增量占比与人口增量占比的比值来衡量增长效率,即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人口带动的经济增长变动。中部地区县级单元人口显著增长,但增长效率值仅为0.8,边际效益递减。西部地区人口两端增长,顶端增长效率为1.04,边际效益还在增加;而底端增长效率为0.91,也出现了边际效益的递减。
从就业角度看,中西部县级单元呈现出人口增长、就业不增长的态势,“没有就业的城镇化”隐患凸显。2000-2010年,中部县级单元城镇人口占比增长了8个百分点,而非农就业岗位占比仅增长了0.7个百分点;西部县级单元城镇人口占比增长了3个百分点,而非农就业岗位占比却下降了0.5个百分点。
图4 2000、2010年中、西部地区分层城镇人口与二三产从业人员占比变化
尽管县域城镇化存在效率低、就业不足等问题,但从社会视角看,县城恰是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意愿最强的层级。教育、医疗、个人服务等公共设施的改善幅度足以提供由村进城的拉力;而大城市的高房价、生活成本、落户限制等构成了落脚大城市的阻力。基于家庭收益最大化的考量,以县城与镇为载体的就地就近城镇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战略任务下,伴随人口回流,县城在承担约2500万农业转移人口本级落户外,还要承担约5000万“双城双栖”人口的实际公共服务供给,县城的“稳定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以中西部地区为例,未来分层城镇化策略将以既有模式为基础,持续发挥县域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适度增强大城市与中等城市的带动能力。
至2020年,中部地区仍将保持“梯型”格局,新增约5000万城镇人口中,去往顶层的比重由当前的11%提高至18%左右;去往中间层的比重则提高至27%左右;县级单元仍是人口增长的主要载体,但占比适当下降至55%左右。
至2020年,西部地区仍将保持“哑铃型”格局,新增城镇人口在各层级的比例更加均衡,去往顶层的占比达32%左右;去往中间层的比重由15%提高至26%左右;县级单元则适当下降至42%左右。
图5 中、西部地区分层城镇化发展导向示意
对于“发展‘大城市’还是‘小城镇’”这一问题,不能简单“一刀切”。从不同地区的具体模式特征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经济与社会因素,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在政策设计中,做到“地”、“势”、“人”的相结合,才能好用、管用,真正实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感谢李晓江原院长、郑德高院长的悉心指导!感谢林辰辉所长、吴春飞、张亢等的研究支持!)
注:本文分享自“规划前沿”微信公众号,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