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北
我出身辽宁农村,16岁之前,一直在村里生活。
我们那个村,地处辽阳鞍山交界之地,距离辽阳县城大约10公里;距离鞍山市立山区灵山街道大约5公里。
列出这两个地点,是因为,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可以在村里的小卖部得到解决,其余的,差不多最近也要到这两个地方去。
理个发,卖个菜,寄个包裹或者发份电报,买点儿自己家菜园子不出产的蔬菜或者水果,买件衣服,买本书,看场电影……统统至少要奔上大约5公里。
5公里,不是多长的距离啊?!
以开车或者乘公交来衡量,甚至以骑自行车来衡量,不算太远。
要是步行呢?
记得小学时学校组织看电影,就是步行到南灵山的电影院。看的是《少林寺》。后来还看过《武当》、《南北少林》。
小学生到城市里,会有点儿眼花缭乱:市场里琳琅满目,蔬菜水果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应有尽有;饭馆、小商店、理发店、洗衣店、书店、邮局、医院、银行、电影院……一应俱全。
多年以后回去看时显得衰落破败的场所,在我小学时的心目中,就是城市的模样。
图片来源:[1]
图片来源:[2]
这两张照片都是网上找的,不是我说的看电影的地方,但是很类似。我去看电影的地方,还没有上面那张照片繁华。
高中在城里读。
学校对面就是一个小市场。沿街商铺,以小吃部和日用杂货为主。其中一家冷面店和一家锅烙店,没少让我这个高中生体验一下改善伙食的乐趣。
在上海读大学,假期往返,火车从上海出发和到达上海,都是夜晚。
父母难免会有担心。那会儿可不像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随时可以联络。那会儿,家里没有电话,学校也只有宿舍楼旁边少量几部公用电话——无论打出或者打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返校时,父母总是要等着我到校后第二天一早去几站地之外的大连路邮局发一封电报,为了节约,总是五个字:平安抵沪秋。
我要到很多年以后才能体会父母等待的心情。那会儿我能做的,是在家时反复告诉他们:不用担心,上海非常安全。
这句话倒不是安慰之辞,是我的真实感受。从上海站到同济大学,路程不近,但是就算午夜,街边也总有很多店亮着灯,有人在店里,忙碌,或者仅仅是守候。坐在115路公交车里,看着那些灯光,以及陌生的并不能看真切的身影,我觉得自己就算是一个人来来往往,也很安全。
前些天去深圳出差。离开前的那个晚上要跟大学同学吃饭。查了一下,从宾馆到饭店,不超过2公里。这个距离,骑辆单车最方便。但是想了一下前一晚从车公庙到关山月美术馆在红荔路上看街边时的场景,行道树长得很好,树冠把路灯的灯光遮挡了很多,建筑物红线退后部分也做了不错的绿化,所以路边就算有些临街店面,也感觉距离遥远。毕竟多年没回深圳,这一片自己又不熟悉,罢了罢了,还是打车吧。
想起这么多往事,是因为今天发了几张照片在朋友圈:住处附近的新苑街,路北一排小店,统统被“整治”完毕。据某位围观群众描述,早上经过时,正在拆“驴肉馆”,中午再路过,不单驴肉馆,旁边的“某家地产”“某中宝家常菜”都已经荡然无存。拆除过程,干净利落,效率极高。
北京新苑街拆除沿街店面后的样子
其实之前在朋友圈里看到过三里屯拆除沿街店面之后的照片。
但是那是遥远如另一个城市的朝阳。所以内心并没有起很大波澜。
新苑街这里就不一样,当初租房,是去的这里的中介;办各种证件或者签证需要照片,是到这里的照相馆拍照;送娃去跳舞忘了带水,总在这里的小超市买上一瓶;有时候不想做饭出门觅食,娃爹有时候会选那家家常菜,娃则喜欢驴肉火烧……
别跟我说别处也有中介、照相馆或者小超市,也有家常菜或者驴肉火烧,反正生活的不便,谁不便谁知道。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从业人员,前些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应该会让大家心生欢喜:“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美好这个词,好像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有人热爱整洁,有人喜欢便利,有人喜欢清净,有人享受热热闹闹的市井烟火之气……
我想,“安居乐业”,应该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生活目标。是否有活力,可以算作衡量城市发展的一个指标。
对某些人来说,乐业就是通过街边小店而得到实现;而城市的活力,临街商业也是最直接的展现窗口。
没有了这些沿街商业,那街道就变成了仅供通行的道路,人们也就只能不带感情色彩地匆匆赶路。
为了让自己客观一些,我去查找了一下相关新闻。
输入“开墙破洞整治”六个字,百度返回近9万条结果,必应返回近90万条结果。也许是因为我在海淀区?所以排在前面的几条都是海淀区“开墙破洞整治”的相关新闻。其中一条北青报的新闻,赫然写着,三年要整治5315处“开墙破洞”。
默默地计算一下,假设每处是指一个临街小店,以每个小店涉及2个人计,至少涉及一万人的就业,背后至少约一万个家庭的生计会受到影响;很不严谨地假定每个小店服务100人,就是五十万人的生活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什么?道路变宽?其实并不会,通常这些店面不会伸入到道路红线以内;环境整洁?也许,原本被商业占据的空间,收缩回去,变成整齐划一的围墙和窗,原本会产生的一些垃圾和噪音会减少或者消失;安全?这倒不见得,没有人群活动的地方,反而并不那么安全。
跟我们同属人口大国的印度,就在反思城市设计对于城市安全的作用。新德里规划建筑学院的前系主任、城市设计师KT Ravindaran指出,印度城市管理者把商贩从人行道驱离的做法是危险的,商贩在道路上可以发挥社会监视的作用,减少犯罪尤其是针对妇女犯罪发生的几率。
坏处也是显而易见。一些人需要重新谋求生路;一些人生活不便;一段有生机的街道变得安静和深沉。
其实应该有另外的解决方案。
商业是最“真实”的行业。有需求就是有需求,没有需求,环境再好,可能也很难维持下去。
所有这些临街商业的存在,都是因为有实实在在的需求。就像新闻报道中写道的,清河的某小区,“此前存在托教班、早点铺、桶装水点、棋牌室、小商店、小餐馆等十多个小商铺。每天人来人往,人流量的确不小,上课的学生、吃饭的顾客、打牌娱乐的人络绎不绝。”
而这种“开墙破洞”的“原罪”,主要有几个方面:1、破坏房屋结构;2、存在违建;3、无照经营。
对于破坏房屋结构影响安全,这个需要有真实合理的评估,是不是真的从窗变成门就变得不安全了。
违建,如果确是在规划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占用公共空间,这个应该严格管理;如果本来就是规划设计未能充分预计到实际使用中的需求,那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交钱交钱,该补手续补手续。
无照经营,这就是需要“管理”的地方。要严格相关证照办理手续,保证卫生、消防等各方面符合要求,确保使用人员的安全。
只是我说的这些,需要如蚂蚁啃骨头一般逐个分析慢慢解决,远远不如现在的方式来得痛快,易见成效。
看到一篇报道里说,“破墙开店”是“毒瘤”,是“顽疾”。
既然拿疾病来做比喻,我就想说,如果一个人生病了,长了瘤子,而且这个瘤子还切掉了再长切掉了再长,生生不息,那就说明,你的体质决定了就会长这样的瘤子。如果不想长,需要彻底改变生活方式,甚至改变基因。如果没法做到,那就只有和这个瘤子和平相处。
和所谓“顽疾”和平共处,接纳它的存在,是人能够保持尽量健康的生活状态的一种方式。
城市,亦应如是。
注释:
[1] http://www.ah.xinhuanet.com/xhsyxy/2009-09/01/xin_19309060115241259019186.jpg
[2] http://www.asmrw.net/UploadFiles/789173201363854_3.gif
■
作者 | 阿北
阿北,70后,学交通工程,做城市规划;忙时写报告,闲了瞎琢磨;喜欢读书玩耍,享受写字吐槽。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老王在琢磨。“老王在琢磨”有两位老王,一名阿北,一名DOS622,均以写字为乐,记录各种“琢磨成果”。欢迎扫码关注投稿留言,多多交流。
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最有理想的规划师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
我们是来自中国两岸四地规划工作一线的青年规划师,我们认为规划师应当心怀理想。我们强调原创,提供独立思考的专业平台和催化创新思想的熔炉。
我们崇尚硅谷马车轮酒吧的“非正式交流氛围”,它曾是硅谷奇迹最神秘的催化剂。我们营造规划行业的非正式交流广场--U-AGORA,希望在这个广场上远瞻前沿,近接地气,呼应时代。
我们真诚期待你的参与。欢迎投稿,参加或发起活动。我们的微信号:chinayouthplanner;邮箱:chinayouthunion15@163.com;联系人:屈先生13611052671。同时敬请关注官方微博: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