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在日语版、韩语版之后,中文版电影终于上映了。

河堤旁,立交桥下,一个流浪汉失踪了。这里是流浪汉的寄居所,是广场舞大妈的广场,是小摊贩的集市,但是他的失踪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没有一个人去报案。一个流浪汉的死亡就是人间蒸发,悄无声息。
在电影里,导演苏有朋给流浪汉在桥洞下的镜头很少,一扫而过,甚至都没有原著中的失业白领的身份,变得更为面目模糊,身份卑微。因为他不过是一个牺牲品而已。但恰恰正是这几个镜头让我们重新思考城市公共空间的安全问题。

流浪汉的死亡、嫌疑人的“成功”,用学者简·雅各布的话来说,是被“要做坏事的人”盯上了。那就是该片男主——张鲁一饰演的石泓。他是一个很丧的数学“天才”,中年而已,却每天痀偻着身体,行尸走肉般地重复一样的生活——教同一班调皮的学生、路过同一条路、吃同一个招牌套餐……他生活在数学建构起来的乌托邦世界里无视时间流逝,直至遇到了女主。本来,流浪汉不应该有这种结局的,因为像他这种普通民众根本入不了数学天才的“法眼”。对于孤傲的石泓而言,广场舞大妈、小摊贩……都有一样的基因——“无用的齿轮”。而无用就近乎等于无生存的权利。正如,他自己在遇到无解的数学难题就想自杀自我了断时一样。所以,他狠得下心下得了手去谋杀一个流浪汉只是为了“推理”的天衣无缝。价值判断之外,均是蝼蚁。

“齿轮”一说,东野圭吾在书中是有解释的,“你我都不可能摆脱时钟的束缚,彼此都已沦为社会这个时钟的齿轮。一旦少了齿轮,时钟就会出乱子。”石泓是一个抵抗社会的齿轮,即便他遇到了生命中的另外一个坐标——该片的女主。但是只有数学与爱情两个点建构出来的人生无疑是容易走向死胡同的。
能够解救他的,其实是他一次次路过并错过的那些“无用的齿轮”运转着的公共空间。城市里的公共空间,是线性人生的一个个岔路口,可以遇到各种有趣的人、有趣的事情,可以打量流浪汉、可以观摩广场舞、可以旁观小商贩……但是石泓却只有眼皮都不抬的睥睨。再丰盛的活动对于一个不愿意交流的人看来就是荒芜。荒芜就是无情的开始。
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这种自发的丰盛,也不是如何去改变孤傲自大的“齿轮”们,而是在这丰盛背后的安全隐患。在公共空间长期被“公用”空间的类政治话语体系占领之后的今天,民众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在复苏。对于所有人都理应可以进入的公共空间,该如何管理?有人靠驱逐,有人靠监控。或许,我们可以回归到简·雅各布斯的思考之中去,重新思考“街道眼”的自我防卫机制。
正如我们没办法去揣摩一个数学天才的推理与谋略一样,我们需要的是如何通过齿轮与齿轮之间的完美咬合,通过社会的运转、制度的建立让这些“要做坏事的人”放弃阴谋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