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建筑师,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设计建筑,更是让建筑真正融入到公众生活之中,提高公众对城市建设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怀揣着这样一份责任感,建筑师Dolores Victoria Ruiz Garrido在2013年创立了“小小建筑师”项目,把基础建筑课程以1.5小时的工作坊形式引入伦敦的数所小学。
项目核心团队由从业多年、对公共教育充满热情的建筑师组成。项目的参与者多是在低收入街区生活,在公立学校读书的孩子们。至今,该项目已深入26所学校,帮助2400多个7-14岁的孩子们学会观察、理解、享受城市建筑的美,并成为更活跃、更富有责任感的小小公民。
“小小建筑师”的组品,图片来自archdaily
“小小建筑师”:这可是很严肃的话题!
在项目的创立者Ruiz Garrido眼中,孩子们在“小小建筑师” 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不是掌握了多么精妙的建筑设计知识,而是开始对他们生活其中的城市,以及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产生兴趣。这样一份兴趣,会引领他们在当下以及不久的未来,用一种既开放又不失批判性的态度去观察、体验并积极地影响他们生活的城市。
“我们接触的很多孩子们,都梦想着在未来拥有一个带花园和停车库的房子。但是生活在人口密度高、生活费用高的城市(例如伦敦)意味着,这样的居住理想不仅太过昂贵,也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帮助他们看到其他的可能性。这可是很严肃的话题!如果现在我们不把将会愈来愈普及的生活环境形式(例如垂直建筑、公众空间)介绍给孩子们,我们等于是在背叛他们,背叛他们对未来生活空间的想象。” Ruiz Garrido这样说。
尽管如Ruiz Garrido 所说,“小小建筑师”项目涉及到的是“非常严肃的话题”,孩子们却在项目过程中,收获了许多乐趣。那么,“小小建筑师”是如何做到用孩子们愿意接受的有趣方式接触如此严肃的话题呢?
“小小建筑师”的课堂上,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创作。图片来自littlearchitect
首先, “小小建筑师”项目打破了传统课程以学科为框架的局限性。建筑学的魅力极大部分在于它是一门极为综合的学科。它不仅涵盖了STEAM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 and Maths) 五大学科--科学、科技、工程、艺术、数学,并且融合了历史、地理等社会人文学科。在“小小建筑师”项目中,孩子们不再是孤立地学习一门学科,而是通过建筑的视角,同时探索多个领域的知识。
其次,“小小建筑师”强调情景式的学习,把课堂延伸到了校园之外。孩子们在“小小建筑师”的老师带领下,走访伦敦的街头建筑,边走、边看、边记录、边感受。伦敦城的街头建筑,以及与这些建筑空间互动着的伦敦城民,组成了一本本不断更新的生动教材。
孩子们从日常城市生活中取材,制作的一本“城市剪贴簿”,图片来自archdaily
另外,“小小建筑师”项目也极为注重创造力,让孩子们真正成为探索知识、分享知识的主人。在“小小建筑师”项目中,老师们鼓励每一个参与的孩子们多留心身边的环境,并拿起画笔,大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孩子们描摹出的未来城市景象,图片来自archdaily
小学教师们眼中的“小小建筑师”
“小小建筑师”项目得到的反响如何?曾与“小小建筑师”项目合作过的公立小学老师这样评价:“孩子们在做‘小小建筑师’布置的作业时变成了学习的小主人。我的班上有一个男孩子做作业从来都很勉强,但是却非常有兴趣做‘小小建筑师’布置的任务。他甚至还在要求的作业之外又画了一张未来建筑设计图!”另一位老师说:“孩子们在‘小小建筑师’的课堂上,大胆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当孩子们看到他们关于未来绿色城市的设想得到认可时,感到更自信、更乐于表达。”
那么,在“小小建筑师”的课堂上,孩子们到底在做些什么呢?这里,以下用“小小建筑师”课程体系中的两个工作坊为例,介绍“小小建筑师”的核心理念和设计初衷,如何在课堂的每分每秒中得到体现。
给伦敦市长写封信
在“给伦敦市长写封信”工作坊中,老师们鼓励参与的孩子们勇敢表达他们自己对城市空间营造的想法。在小组讨论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到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倾听的。小组讨论后,孩子们用画笔勾勒出一个他们心目中的美好共享空间。
孩子们还会在画作的旁边附上一段话,解释从哪些方面伦敦城会从这个共享空间的存在中获益,为什么这个空间的设计符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第11条--“建造更包容、安全、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之后,孩子们会把他们的作品邮寄给伦敦市长。
给伦敦市长的信,图片来自archdaily
重建“火灾”之后的伦敦
“重建‘火灾’之后的伦敦”工作坊交给了孩子们一个大任务:假如未来有一场大火席卷伦敦,你该怎样设计难民营,如何重建火灾之后的伦敦?这个工作坊涉及小小建筑师课程体系的六大单元:
1 )历史:以幻灯片展示、小组讨论的形式追溯1666年的伦敦大火。关注大火对城市建筑的影响,但更关注火灾对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2) 建筑:以幻灯片展示、小组讨论的形式,展示近现代灾后城市重建的范例,如飓风卡特里娜之后的城市重建;3 )科学:材料学、结构学;4) 儿童文化:“哈尔的移动城堡”以及“海绵宝宝”中的桑迪之家;5) 个人与群体:工作坊的动手设计与成果展示环节,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以模拟真实生活中建筑师、城市设计师、政府官员之间的互动。6 )创意性思维
“小小建筑师”的工作坊形式不一,但它们都在帮助参与的孩子们更好地迎接城市环境将要经历的挑战与改变。正如Ruiz Garrido所说,“如果我们想要建造更好的城市,我们必须培养更有责任感、更有公共环境意识、 更有知识的未来公民。”
“小小建筑师”的作品,图片来自archdaily
(本文编译自ar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