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持续快速的扩张,自然生态空间总量的逐年减少,让这座创造着无数奇迹的城市,在生态资源方面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相比国内很多城市,深圳也许不是生态条件最优越的,但秉承着这座城市坚信的先锋精神,压力,恰也成为它探索生态控制线的助推力。在意见征求调查的反馈显示,91%的民众赞成深圳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

2005年确定的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图
为了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落实深圳市委市政府“效益深圳”、“和谐深圳”、建设生态城市战略目标,深圳市自2003年就开始了对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划定与探索:以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布局结构的合理性、总量控制的科学性、实施操作的可行性为划定原则,经过多轮反复讨论修订,最终划定了974.5平方公里的生态控制范围,约占深圳一半面积,并以政府规章的形式配套出台《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实行严格的“铁线”管制。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划定被业界认为是国内城市增长边界管理领域的创举,亦已成为深圳城市规划建设领域最重要的一张名片。
这一举措使深圳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实现了从有规划的开发到有规划的控制。首先,它保障了城市基本生态安全,从多项评价来看,目前深圳市基本可以保障城市中等生态安全格局;其次,建设用地蔓延态势得到遏制;第三,违法建设行为得到进一步控制,2005年生态线划定之前,生态线内违法建设活动猖獗,违法建筑年均增长高达1000栋,2005年划线后,新增违法建设逐年下降。
深圳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后,成绩有目共睹。但生态线管理较为“单一化、粗线条”的方式一直饱受诟病,特别是随着深圳从传统扩张式的发展模式向内涵提升转型的深化改革拉开序幕,以往生态线“一刀切”、“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越发难以适应新需求。比如,优化调整的利益诉求十分强烈;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挤占生态空间;生态线内规划缺失影响生态管制效果;相关配套政策缺失,整村位于线内社区转型发展困难;生态空间权益保障手段单一,覆盖面不全;建设清退和生态修复投入少,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生态线内缺乏统筹协调管理,存在多头管控问题。
为提高生态线管理的精细度和可操作性,重点解决《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实施前线内已建成的合法建筑的诉求,兼顾社会基层民生发展、公益性及市重大项目建设需求,深圳市于2013年开展基本生态线的优化调整,并于2016年出台修订版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促进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强化线内建设项目管控和调整程序,协调城市生态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