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征集”详情
笔者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硕士研究生,因参加并入围“人居三”大会组织的国际城市设计竞赛,有幸作为学生代表之一亲历了举世瞩目的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Habitat III,简称“人居三”;图1)。
图1 “人居三”大会海报
人居三于2016年10月17—20日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举行。大会每20年举办一次,1976年和1996年分别在加拿大温哥华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了前两次会议,是住房与人居环境领域的全球盛事。本次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元首、专业精英、企业领袖、民间人士共3.6万人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快速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大会通过了一份重要的政策文件《新城市议程》(New Urban Agenda),为今后20年世界城市的发展确立方向和目标。
参会期间,尽管未能进入大会的开幕现场(仅允许各国官方代表进入),但我奔走于各场主题论坛与会议之间,吸取来自世界各国人居领域的前沿成果,收获颇丰。我曾谦卑地聆听国际大师的讲座,也曾激烈地与来自各国的参会者同桌讨论,我曾在大会展览区中流连忘返,也曾协助老师举办人居三同济大学的专场论坛。短短数日,听到看到太多的新事物新想法,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城市人居领域有了更深的了解。
“人居三”回顾一:普利兹克奖得主亚力杭德罗的“生长式住宅”
大会第一天(10月17日)晚上,我参加了特别单元Urban Talk,富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或团体会在此演讲分享。普利兹克奖得主亚力杭德罗?阿拉维纳(Alejandro Aravena)的到来无疑是一大惊喜(图2)。这位来自智利的建筑大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拉美国家的社会住宅建设,尽管作品不是很多,却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
图2 亚力杭德罗在演讲中
他当晚的演讲也是围绕社会住宅这一话题展开,以他曾为智利伊基克市设计的经济适用房项目Quinta Monroy为案例,这也是他的成名作(又名“93住宅群”[93 Houses Complex])。项目所在地原本是贫民窟,改造资金不足是最大的难题;而且,如何通过房屋改造带动原住民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也是建筑师关注的问题。
项目中每个家庭需要支付地价、基础设施和建筑架构等费用,却仅有7500美元的房屋补贴,在当时的智利,这笔钱只能修建30㎡的居住空间。亚力杭德罗提出了灵活的半舍(half-homes)构思——只修一半,空出另一半空间,让每家住户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自行扩建(图3)。这样,建筑成本被压低,同时也激励住户们努力工作,对房子进行投资。最后,这个违法占用30年之久的贫民窟变成了一个环境良好的生活小区。
图3 只建设一半的住宅(左);住户完成自行扩建的住宅(右)
这个设计有两个方面吸引了我。首先是建筑师提出的“生长式住宅”(growing house)的概念,这是一种结合自主参与建造和非正式建造的实践,建筑师关注的并不是空间本身的趣味性,而是其可变性与适应性,通过对尺度的精准把控,为住宅的“后续生长”提供可靠条件。其次是居民的自主参与,尽管这不是新话题,但亚力杭德罗的设计并非一味地满足居民的需求与欲望,而是通过传递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建筑使用准则来达到自主参与设计的目标,并且以住宅更新激励原住居民,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居三”回顾二:大会展览
人居三大会设置展览专场,来自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近160个展位向参会代表开放,围绕住房、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等主题,展示最新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百花齐放、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图4)。
图4 大会展览区入口
展览分为六大展区,国家与地区、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的展区各有特色,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展示大多是国家近20年来(即“人居二”以来)的城市发展历程,以及最新的城市发展理念。
最吸引我的是以色列馆,它以促进城市多样生活为主题,将城市街道模型展示于墙面,观展者可以亲自体验丰富的街道生活(图5)。馆内的城市活动电子地图比较吸引人,通过采集整合城市文化和公共活动资料,形成数据库,使得城市事件触手可查,促进市民与游客参与其中,并提升管理的便捷性(图6)。
图5 以街道生活为主题的以色列展位
图6 城市活动电子地图
韩国馆主打智慧科技,互动墙展示了科技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理念,并利用VR设备丰富观展者体验(图7)。
图7 韩国馆“智慧城市”(左);可体验智慧管理的“互动墙”(右)
与中国相关的展览有两个,分别是:(1)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主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题的中国城市发展案例展(图8);(2)由广州市政府主办的广州城市展(图9)。我们参与了住建部展览的筹备与展示环节,并于18日上午向住建部部长陈政高等领导讲解展览。
图8 中国城市发展案例展
图9 广州城市展
除了各国官方展位,社会组织与企业展示也颇具看点:高校展览学术气氛浓郁;公益组织则注重互动,使观展者切身体会到人居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而一些食品、材料和新技术企业则展示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与实践(图10)。大会展览为各国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漫步其中,我能真切感受到自己知识体系之外的世界是如此广阔,新的想法不断迸发。
图10 各具特色的社会组织与企业展
“人居三”回顾三:可持续包容城市论坛
人居三的第三天,笔者参加了由Adlephi(德国NGO组织)主办的论坛,该论坛围绕着可持续包容城市的多级管理与公众参与机制展开讨论,鼓励不同阶层共同发声。论坛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场邀请社区居民、政府官员、企业代表以及青年规划师结合自身经历进行主题演讲,下半场互动环节围绕五个议题分组头脑风暴(图11)。笔者担任议题小组的组长参与组织并发言,感悟颇多。
图11 论坛现场
上半场四位代表的演讲很精彩,第一位讲者是来自印度一个社区公益团体的代表Lalita,她讲述了联合社区居民力量改善贫民窟居住环境与公共服务水平的经历,该公益组织鼓励每人每月捐出一美元,经过十几年的积累,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公益基金,用于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贫民窟居民的生活质量(图12)。随后国际青年城市专业人才组织Urbego的联合创始人Ramon Sempere发表演讲(图13)。他们致力于联合城市研究领域的青年人才,针对拉丁美洲、欧洲和大洋洲城市的经济、公共政策、城市文化等议题展开研究,通过公益课堂、青年规划师培训和讲座沙龙等形式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来自德国一家照明灯具企业的代表分享了企业参与城市建设的实践与体会,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推动城镇化发展,取得双赢(图14)。
图12 印度代表Lalita正讲述她的经历
图13 Urbego的联合创始人发表演讲
图14 德国企业代表谈企业的社会参与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菲律宾安格列市(Angeles City)的市长埃德加多?帕明图安(Edgardo D. Pamintuan)的演讲。尽管是一名政府官员,他却十分亲和热情,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分享了在推动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如数家珍般地讲述了城市的蜕变之路。安格列市是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周边的一座小城市,在遭受了20世纪第二大火山爆发的毁灭性灾害后,城市政府致力于城市重建与环境品质提升。首先提出“百万植树工作组”(Task Force 1 Million Trees),由政府牵头带动城市植树造林活动,目前已种植了30万株树木;同时成立“环境战士”(Environmental Warriors)政府机构(图15),呼吁政府人员、警察和军队参与城市环境的维护。在推行政府政策的过程中,市长一再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他们是最活跃的群体也是使政策落地的执行者。政府重视联合社区力量,呼吁公众参与,协同促进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
帕明图安市长的分享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作为一名规划专业学生,我看待城市往往从空间和尺度的角度出发,难以抓住城市问题的本质;而站在城市管理者的立场,解决城市问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则是更为复杂的命题,把握城市的主体——市民的根本需求并有效地激发群众智慧,才能够洞悉城市的根本问题,获得城市发展的最佳策略。
图15 安格列市“环境战士”倡议
在下半场的互动环节中,参会人员与演讲嘉宾一起,围绕城市住房、经济、生态环境、公共空间与公众参与五个议题分组展开头脑风暴,并且创意性地采用立方体纸盒作为表达想法的载体,一方面启发大家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另一方面聚沙成塔,以众多的小立方体相叠加,表现出群体的力量感(图16)。
图16 “头脑风暴”现场
我所在的小组议题为城市公共空间,围绕柏林市中心废弃机场的空间再利用进行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改造设想(图17)。由于年纪最小,我意外成为小组的组长,忐忑而兴奋,在组织大家讨论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思想的碰撞。小组有6位成员,国籍职业各不相同,有刚刚完成演讲的安格列市市长,来自巴西的企业职员,来自德国的学者,来自加拿大的NGO成员,来自新加坡的教授以及我这名来自中国的研究生,每个人表达的欲望都很强烈,也能明显看出大家对“公共空间”这一主题具有不同的理解和价值判断。
图17 小组成员围绕“公共空间”进行讨论
来自德国的组员对于基地的情况较为了解,她首先锁定了“中心”、“面积大”、“空置”等关键词,认为这样一个公共空间的功能一定是多元混合的。市长先生首先提出“都市公园”的概念,希望在柏林市中心营造出一片自然景观,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去处;巴西的职员认为市中心需要一定的商业服务功能,通过服务吸引更多的人;加拿大人认为丰富的文化活动与城市展示能够丰富城市生活,提升城市活力;而我认为应从多元的人群需求出发,提供能够服务不同人群的多样活动场所,而作为学生群体的一员,我认为城市中心除了绿化与商业,还需要一定的运动康体空间,让学生和白领通过体力活动减缓压力,增进身心健康,并促进人群的社会交往。由于组员们的想法过于多元,我们约定在复合功能与包容共享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发言表达自己作为一类人群的想法,为这个主题提供多种可能性(图18)。
图18 我们的策划“盒子”
尽管各个国家的城市发展背景、困难问题与机遇都不相同,但是提倡多级协作、公众参与和城市多样发展的准则是互通的,这也使我真正领会“人居三”大会召开的意义:通过交流与思想火花的碰撞,我们能够得到城市与人类发展共通的原则与方法论,正如《新城市议程》,正如这场论坛的多级参与机制(图19)。
图19 小组成员合影留念
建设包容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离不开城市各个阶层的人群的参与,从青年、妇女、地方和国家政府代表到非营利组织和研究人员,包容性的城市鼓励和吸纳各阶层人群参与到城市可持续与多元化发展的实际行动中,不但反映各阶层的多样化需求,更提供了平等的参与机会。今天,快速的城市化驱动着全球日新月异的变化,提升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鼓励多元人群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将为环境的可持续和城市的公平发展打开新的大门。
作为学生,能够有机会聆听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人群参与城市发展的经历,并与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的人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我感到收获颇丰。亲临其境、与人交流获得的信息和感受远比阅读文献或者通过社交网站鲜活得多,面对面的讨论时,每一个人不再是标签化、面具化的某某,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独立个体,他们所看重的城市问题各不相同,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各有特色。透过他们的想法主张,我试图去体会不同国家背景、职业身份与文化特征对其的影响,并深刻感受到城市问题的复杂性,绝不可能以一家之言全部囊括,这个体验十分有趣。这使我想起导师一再鼓励我们参与国际交流的主张——学术研究不能故步自封,走出自己的圈层,多走多看多聆听多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把握最新动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在学术之路上保持敏锐的嗅觉和清醒的头脑。
作者:朱明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硕士研究生
订阅号编辑:张祎娴
订阅号排版:赵大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