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国际研讨会共设有两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传统村落规划编制与规划实践”及“不同类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
在“传统村落规划编制与规划实践”分论坛中,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的陈渝作了题为《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的困境与出路—以石骨山“公社新村”为例》的报告,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林融代作了题为《传统村落综合规划的编制与思考—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三个传统村落综合规划为例》的报告,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的余侃华作了题为《“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的报告,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杨飞作了题为《基于资源脆弱性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探索—以云南腾冲市银杏村为例》的报告,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的刘塨作了题为《基于功能湿地理论的生态校园规划—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湿地与校园功能一体化模式》的报告,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的闵忠荣作了题为《民宿开发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对策研究—以婺源县西冲传统村落为例》的报告,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的朴金姬作了题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以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江西村为例》的报告。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受到城镇化的冲击,其特色日渐式微,留住乡愁,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此次分论坛从村庄规划编制、不同类型的村庄保护发展模式等方面入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发展路径,如“互联网+”和民宿开发的引入,其思路、方法和路径各不相同。诚如分论坛主持人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分院常务副院长何兵所言,此次讨论具有“以情怀为先、学科融合为要、时代背景与村落演进为底、村民主体为主、内容总结为策、改善人居环境为优”的特点,可为传统村落的规划编制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在“不同类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分论坛中,赣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许五军作了题为《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思路、策略与实施—以赣州客家传统村落为例》的报告,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的朱涛作了题为《广西传统村落的价值与利用探微》的报告,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的王长柳作了题为《板夹溪十三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实践研究》的报告,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陈栋作了题为《江苏淮盐文化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以盐城市草堰村为例》的报告,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李建学作了题为《路在何方?—中心城区边缘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规划策略探索》的报告。传统村落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但曾经熠熠生辉,凝结着历史记忆与反映着文明进步的聚落空间,当前正在加速地分异和消失。在此次分论坛中,与会代表结合各地案例,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路及策略,为规划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结合此次国际研讨会主题,与会代表们还对映秀镇、桃坪羌寨、甘堡藏寨和毕棚沟等川西北美丽乡村传统村落进行了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