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规划(2013—2020 年 )》,武汉城市圈将建设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全国自主创新先行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武汉城市圈人口总量的持续下降值得关注:虽然武汉市人口总量增加,但是圈内其他城市普遍出现的城市收缩现象令人担忧,不利于圈内健康的城市体系的建立。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应对城市收缩的政策建议。
(1)强调“区域性规划”,制定具有区域协同效应的战略规划体系。
笔者认为收缩城市应以区域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收缩和适应收缩,制定与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具有协同效应的战略规划体系,实现各类规划在跨区域层面的“多规合一”。从收缩形态看,除自身的地理资源禀赋外,武汉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的“虹吸效应”或许是武汉城市圈7市发生收缩的重要原因之一。集聚经济使区域中心城市产生生产率优势,继而形成空间增长极,区域外围城市的人口规模虽然下降,但是却提高了人口等要素在核心区域的聚集程度,总体上提升了区域效率。因此,武汉城市圈的收缩应更加关注区域的、整体的利益,以适应收缩。
以黄冈市为例,未来黄冈市的发展应注重与武汉市形成区域协同,利用武汉市的便利条件并结合自身优势,考虑重点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基于产业定位,黄冈市战略规划应着重强调与武汉城市圈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衔接,服务于与武汉市相配套的产业带或产业聚集区。此外,在制度建设上,黄冈市应积极推动与武汉城市圈跨区域合作方案的制定,弱化行政壁垒,致力于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行政协调机制。
(2)适应“收缩型规划”,控制与人口流失不相称的空间扩张趋势。
过去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势能和制度红利的释放,形成了以增长为主题的“扩张型规划”。然而在人口大量流失的背景下,政府依然不加节制地提高财政支出等以刺激增长,可能导致人口老龄化、社会不均等和高失业率等其他问题。表4显示,武汉城市圈内大部分城市仍在延续扩张型发展路径,在城市收缩的背景下,出现土地蔓延与人口收缩的悖论。根据国际城市管理经验,城市收缩虽然可能意味着迟缓的经济增长,但是同时包含着“空间置换”和“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机遇,这为应对城市收缩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城市体系优化和结构更新换代的机遇。未来城市发展规划的重点应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应借鉴“精明收缩”的理念——“更少的人、更少的建筑、更少的土地利用”,关注城市持续的潜在发展动力,制定更合理的适应城市人口规模的空间策略。以黄冈市为例,未来城市发展规划的重点与其放在存量人口的增长和持续扩张的土地利用上,不如通过提供更为宜居的环境、塑造更为精致的城市旅游文化,如增设公共绿地、都市农业区等,吸引流量人口的增加,提升城市活力。
(3)突出“重点改善规划”,着重解决收缩城市人力资本流失的问题。
人口流失或许并不必然意味着城市衰败,然而人力资本质量的下降将对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以黄冈市为例,黄冈市高技能劳动力占比仅为武汉城市圈整体水平的56.34%;劳动参与率较高的15~59岁人口占比低于武汉城市圈整体水平2.92个百分点。高技能劳动力及劳动年龄人口的流失将降低黄冈市的经济效率,并将增加社会管理成本,故必须予以重视。
因此,与其试图逆转城市收缩趋势,不如将未来城市发展规划的重点放在如何抑制高质量人才的流失,以及人口结构的优化问题上。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①减少人口自由流动障碍,因势利导,形成合理的人口分布结构和人口在重点区域的有序集聚;②适当提高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福利补贴,并建设完善的民生保障体系以应对老龄化趋势;③在区域协同的基础上,壮大当地特色产业,并重视培养适应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专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