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玩具厂的引进开启了上沙村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依靠国际市场的巨大需求和国内低成本的生产优势,上沙村积极招商引资,形成了以“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的“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以及以五金模具、电子信息为主的产业集群。同时,随着第一工业区到第五工业区的开发建设,上沙村形成了工业区对村庄的半包围式空间结构。
金融危机后,上沙村外向型产业面临着国际市场减小、外销订单锐减的挑战,同时国内产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土地供给趋紧、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外销优惠政策力度减小和人民币升值等方面。东兴商标织绣厂负责人表示:“近几年最低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由原先的900元上涨到现在的1 550元,直接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增加,其中劳动力成本约占总成本的15%。”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传统农民工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需求,主要从事于低端的制造生产业,而新生代农民工又更加关注工作环境,普遍存在不愿进厂工作、流动性大等问题。祥兴玩具厂负责人就表示:“工厂每年员工的流动率很高,一年流失员工数约5000名,聘请10名员工大约仅能留下5名。”由此可见,国际市场需求的萎缩、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和用工荒问题的出现成为上沙村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随着产业发展环境的转变,上沙村以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为主的外向型产业受到严重打击,工业总产值增速明显减缓。2008~2014年,上沙村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降为10.75%,与 2008 年前的 31.10%相比,年均增长率减少幅度高达65%。部分外向型企业难以承受订单锐减和高成本的压力,出现搬迁甚至倒闭的现象。根据上沙村对外经济贸易办公室企业数据统计,2009 ~ 2015 年上沙村共有 21 家企业倒闭或搬迁,其中15家为“三来一补”企业,5家为三资企业,1家为外商独资企业,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厂房出现空置。为了应对劳动力成本上涨和用工荒问题,部分企业采取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生产的方式,不但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使用,而且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祥兴玩具厂于2009年开始投入使用自动化机器,每两台小机器可节省3名员工,目前工厂约有100台小机器,节约用工约200人,生产效率提高了30%。外向型企业的倒闭直接导致部分工人失业,同时企业的自动化转型发展也进一步增加了失业人数。
为了改变低端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现状,2007年东莞市提出了经济社会双转型发展战略,并发布了《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据《上沙村志》统计,上沙村“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的数量分别从2007 年的 237 家和 124 家降为 2010年的46家和37家。与此同时,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25家增加到2010年的138家,企业结构出现了由以外资企业为主向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并重的转变,因外资企业倒闭或搬迁而空置的厂房则迅速转租给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