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城市发展将进一步深化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精神和“人居三”会议的倡导,深化城市双修、海绵城市、综合管廊、旧城更新等。同时,也要关注一些重要规划,比如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
今年的规划设计实践和研究将继续深耕社区,以社区居民的视角思考问题、感知社区,深入发掘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进而提出解决方案,并不断完善优化。
此外,2017年城市规划领域最大的亮点是人工智能的城市规划,这是同济大学吴志强校长提出的一种新的规划思路。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启了科技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征程。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推动着数据驱动算法、人工智能发展迈入新的历史时期。早在 1956 年,美国达特茅斯(Dartmouth)大学召开的学术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的起点。2014年,Google 收购了当下“最火”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2016年,AlphaGo与世界顶级围棋高手李世石进行了一场人机世纪对战。这两件“大事”又将全球人工智能浪潮推上了新高。
2016年,吴志强在同济大学成立了智能城镇规划协同创新中心,标志着规划系统由大数据规划时代走向智能规划时代。
人工智能分析可为未来城市的审查、考评、生成、多方案比较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人工智能城市规划将使规划方法从经验走向更加科学,进一步推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走向低碳城市、信息城市、绿色城市“三城”融合。综合应用城市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智能分析、智能提取可能还会自动生成城市规划方案。然而,城市规划毕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巨系统,不仅包含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还包括包容、公平、正义、政府决策等等,属于多因子评价系统。所以人工智能的城市规划并不能完全代替人脑进行创新,但可以使人从繁重的调研、比较、数据分析、交通模拟中解脱出来,将更多地时间和精力用于创新。这将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城市规划的创举。
从2012年开始,发达国家已经开启了智能化转型之路,并将在十年内跃升至全面数字智能化时代,重新确立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巨大经济技术优势。从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来看,精准规划、精确实施、精密诊断和精明决策,已成大势所趋。
2014年,被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元年”。2015年,智慧城市建设依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在国家层面的强大支持,智慧医疗、智慧交通及智慧物流等的实践和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基于ARCGIS的数据分析也推动了城市规划智慧化发展,但是各智慧领域的融合度还不够,数据信息共享还存在诸多壁垒。2016年,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国家政策和重大事件继续“紧锣密鼓”。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也形成了共识,人工智能将是未来的机会。
在政策和软件及信息技术的驱动下,规划行业正在加速走向新常态。在完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同时,强化各智慧领域大数据的融合度和信息的共享性,将更加重视多领域、跨学科以及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智力聚合。2017年,城市规划的智慧化进程将从数据分析辅助规划的阶段跃入人工智能城市规划的“元年”。
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是由同济大学牵头联合复旦大学、国家住建部、中国城科会共同组建的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协同创新中心。中心首席科学家由潘云鹤院士担任。中心主任由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担任。
中心面向“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发展目标,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广泛协同长三角区域内“城镇化”相关领域的科研高校、地方政府及企业,以长三角地区为核心实践区域,攻关城镇化发展智能诊断、智能规划和智能治理为核心的三大关键领域,以达到可以准确监测城镇化发展病因机理,快速修正优化城镇化发展决策,辅助实现城镇化现代治理的攻关目标。
资料来源:http://urbanization-think-tank.tongji.edu.cn/276/lis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