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帆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
城市设计专注于城市空间和形态研究,但涉及的知识领域和相关要素庞杂,因此,城市设计者应该坚持三个基本观点:城市整体认知的观点、要素广泛联系的观点和城市动态演进的观点。本书既是以这三个观点为基石,对笔者考察研究的国内外案例,和亲自主持的从宏观到微观的各种尺度城市设计实践案例加以总结,把笔者认为城市设计最核心的内容归结为十二条要点,涵盖城市与区域、城乡共荣体、城市风貌、精明密度、公共领域设计、城市更新、空间创新、操作与实现等关键问题。
城市象生命一样运行!它的活力,它的各种要素运行,以及我们对城市的体验贯穿了所谓宏观、中观与微观。因此,本书坚持的第一个城市设计观就是城市设计者应建立跨越区域、城乡、具体设计地段的整体城市观。城市设计是已为多数专业人员接受的专有概念,但早已超出了城市的范围,区域设计、城乡设计、总体城市设计、片区城市设计、地块城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设计”这一总称下的子项。本书的“城市设计”也指这一总称,并系统叙述城市设计对各个尺度规划设计的意义和要点。
城市中没有绝对不相关的两个要素!城市设计专注于公共领域的设计和城市形态的塑造与改善。城市设计者面对的要素几乎是城市生活与运行的全部要素,它们有的相互促进,有的相互制约,有的看似疏远,但多少有着某种联系,哪怕非常间接。因此,城市设计者应随时准备应对要素间的联系,这些联系可能让我们的工作平添很多头绪,但它们也很可能是我们难得的机遇。城市设计专业也并非独立于建筑学、景观学、交通工程学、土地经济、生态学、社会学等专业的独立学科。城市设计虽然不能涵盖所有它所需的知识,但应建立广泛联系的观点,不孤立看待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环境问题,而以形态为综合手段,致力于提供多元目标下的好答案。
城市在不断的演进中!建筑有落成之日,而城市不知哪天可以算是完工。城市设计师应对时间充满敬畏,杰出的城市设计者如制定巴黎改建计划的奥斯曼,制定华盛顿第一版规划的郎方,而他们的贡献也只是这些伟大城市生长、演进过程中的一个片段。城市设计者一定要有远见,一定要有愿景,但一定不能把当下设定的愿景指定为城市的终极状态,好的城市设计应该使城市可以继续生长。对城市而言,只有“变化”永恒不变。虽然城市设计常常会绘制城市的“蓝图”,但绘制在同一张“蓝图”上的要素应在城市设计者眼中清晰分解为“更易变的”和“更不易变的”,把应属当下的归当下,应属未来的归未来。很多城市设计实践证明,因为时间这个重要因素,很多当时看似华美的设计让城市吞下苦果,也有看似平淡的设计让城市受用长久。应理解城市演变的规律,时间将成为理解它的城市设计者的朋友,善用时间,像善用形态一样。
笔者总结的城市设计的十二条要点,在本书中分为十二章分别叙述。
第一章“田园城市仍然是城市设计梦想”,回顾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想,但提出一个多世纪前提出的支配田园城市的三磁极“城市、乡村、城市—乡村”,已经转换为当下的新三磁极“城市、乡村、流”。并分析了东西方各主要城市规划流派的思想脉络,指出融汇东西方之美的“田园城市”是当下城市设计的愿景。
第二章“从孤立城市走向区域互联互通”,指出城市的竞争正逐渐转变为区域的竞争,单个城市的问题已经越来越难以脱离区域而依靠城市自身独立解决。城市携手构建适宜的区域格局,主动融入区域走廊和构建区域节点,是把城市编织进区域网络的关键方式。其中引用了笔者长期关注的苏州市域发展历程和笔者亲自主持的苏州工业园区战略规划等案例加以说明。
第三章“建设‘城市-郊区-乡村’共荣体”,为迈向更加融洽的人与自然关系,城市、郊区和乡村应该成为具有同等品质,相互密切联系、支撑和促进,但各有不同功能、活动和景观,特色鲜明的地区。其中会论述城市增长管理的规划工具和设计工具,建设繁荣的中心城区,建设有魅力的郊区以及高端郊区的崛起,建设美丽乡村,新城建设的门槛和陷阱等。
第四章集中论述城市形态的两个关键问题:选择适于本地的“精明密度”和“适宜尺度”,并用笔者考察和实践的大量国内外案例指出它们对城市经济繁荣,环境品质和生活质量三个方面有重要影响。
第五章“通过设计强化城市活力:秩序与变化”主要叙述了如何确定城市空间结构、建立城市要素联系、运用序列与节奏等城市设计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城市中的惊喜之地:活力峡谷”这一有益、有趣又普遍存在的城市设计现象。
第六章聚焦城市风貌问题,重点论述了如何从城市风貌的基因中发掘地方特色,基于本土性的城市设计方法,如何运用综合的设计语言:建筑、景观与公共艺术。
第七章“城市设计的主要战场——公共领域: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重点论述了城市公共领域系统的复杂性、场所的塑造、城市综合体等内容。
第八章重点论述了城市设计对提升城市的交通效率、服务品质、安全保障三项目标所起的两类作用:使各种要素组织得更有效的结构整合作用;起到各要素之间润滑效应的细节提升作用。
第九章聚焦城市更新问题,提倡以缝合和织补的方式推进城市更新,尊重原有的城市结构和肌理,保留有价值的细节,在论述城市更新的进程时重点分析了作者考察的墨西哥中心区、波特兰珍珠区、圣地亚哥霍顿广场等案例。
第十章论述了城市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生态原则,从区域尺度、城乡关系和生态社区三个层次进行叙述。
第十一章指出城市的空间创新将永续推进,它支撑和鼓励着城市创新。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能级从资源中心、生产中心、消费中心、资本中心、直至价值中心逐级跃迁,而在推进城市能级跃升的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资本创新、生活方式创新四轮驱动模型下,城市空间创新可能的应对与作为。
第十二章聚焦城市设计的操作与实现,指出城市物质形态是各方利益格局的集中反映,因此达成与强化共识是行动的起点,并重点介绍在实现城市设计愿景中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作用与差异,以及如何编制行动计划等。
“城市设计”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表面上是实现城市之美,其实是以美之名汇集各方关切,达成一份空间契约,以共识为蓝图,再指引怀着不同诉求的人们,同舟共济、锲而不舍的去改善自己的城市。建立在城市运行规律基础上的共识至关重要,让城市以良好的状态运转,完善“城市之用”,是城市设计者的根本出发点。城市设计者应致力于为城市建立强健的筋骨,顺便实现她的美丽。
城市设计者不应是怀疑论者,而应成为深谙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城市如此复杂,城市设计者永远不可能掌握所有信息后再开始工作,而应善于从复杂世界中不断提炼出主要矛盾,找到工作的主线,不断推进工作。城市设计者应总是追求在复杂的现实约束中,通过设计的方法,使城市更好些,哪怕只是稍微好一些。
杨一帆,中国建筑设计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高级规划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后进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十年,期间作为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访问一年,2013年调入中国建筑设计院筹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先后负责区域规划、战略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各类城市设计等规划设计项目50余项,在《城市规划》、《国际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受邀到国内外20多个城市进行学术讲座3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