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城市化是当下中国规模最大的社会工程,牵涉到一代中国人的繁衍生息。在社会转型期,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及价值观念差异等引发的连串社会问题使得房价、物价、食品安全、城市危机管理等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关键词。在无数新城隆隆升起之际,到底“什么才是真正进步的、幸福的城市生活”?
“”系列论坛以“市民·生活·进步”为宗旨,旨在营造一个讨论的空间,为想象和创造新的城市生活各抒己见,为城市生活的进步贡献真诚和理性声音。我们请来专家学者、从业人士,和关心城市问题的市民共同探讨。
怀抱着真诚与美好的祈愿,“”已走过了五个年头,顺利举办了二十期。本篇将对历次论坛的主题及内容做简单回顾,以飨读者。
第一期
时间:2012年8月18日(周六)14:00-18:00
地点:淮海西路570号F座 民生现代美术馆
▼
主题:只剩游乐园的城市
主题公园是现世关系的乌托邦版本,其发展始终伴随着中国三十年的城市化历程。从第一代以科学科幻、机动游乐、动物观赏为主的都市游乐场,到将娱游功能、住宿购物和地产开发相结合的“旅游 + 地产”模式的主题乐园,再到即将落户上海浦东的迪士尼乐园。我们生活的城市也已逐渐“化身为主题乐园”,无论走到哪里,随时都会与一个以主题为诉求的空间场域不期而遇,微型主题公园改变的不仅是空间地景,在创造出各式各样奇观的同时,更带来了消费体验的转变。
不同时期的主题空间构成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语境?主题公园怎样影响并改变着城市空间,又怎样反过来受制于一个时代或地区的局限?
发言嘉宾
谭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研究生、“城市全景”专业博客创建人之一
李嘉:旅游发展顾问机构技术总监
汤惟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苏运升:城市规划专家、上海易托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品牌总监
陈映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王晓明: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杨偲:城市规划专家、《城市中国》总监制
第二期
时间:2012年12月1日(周六)14:00-16:00
主题:民以食为“机”
对一座让人生活更美好的城市而言,城市的规模与食品供应之间应该形成怎样良性的互动?城市法规、食品监督和消费者权益之间实际构成的是什么样的关系?社会舆论和媒体监督,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应该有什么样的作为?而消费者的欲望、城市的生活方式与安全食品之间,又究竟构成了怎样的紧张关系?在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呼吁和期待中,一种新的城市生活方式是否急需被构想和讨论?
吴恒:“掷出窗外”中国食品安全新闻资料库创办者
沈林节:法学博士,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讲师
贾瑞明:老贾,倡导有机农业的自然农人
苏运升:城市规划专家,上海易托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品牌总监
蒋红珍: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罗小茗: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第三期
时间:2013年5月11日(周六)14:00-16:00
主题 拥挤的城市
通过拥挤的缘起、拥挤文化中隐藏的科学及中国当代的拥挤生活片段等多角度解读,展示高密度的现代城市生活及其蕴含的巨大能量,讨论了拥挤、混乱和有序之间的关系。 而在切身的城市生活中,我们对拥挤有更直观的感受:是居住的空间与地理位置的变化,居民小区内搭建、噪声、停车难,工作日高峰及节假日的交通拥堵;也是上下班路上的早餐点、小菜场、裁缝铺子,公司隔壁的便利店、街口的夜排档;以及更多由“拥挤”带来的心理疾病和社会矛盾。
于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董春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徐伟:《城市中国》特约课题统筹,国家注册规划师 李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 王晓明: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杨偲:城市规划专家、《城市中国》总监制
第四期
时间:2013年6月22日(周六)14:00-16:00
主题 “斗鸡”:一场对城市公共卫生的挑战
李伟:上海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中心 高级工程师
王帆: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 所长助理秘书长
王陆良:湖州璞心农场 农人
于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王晓明: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 教授
罗小茗: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
第五期
时间:2014年1月11日 (周六) 14:00-17:00
地点:季风书园上海图书馆店
主题 市民与政府共成长:如何建设
城市如何建设,特别是其中的重大建设项目、公共设施、公用事业如何建设,这一问题既关系到政府所追求的公共利益的实现,也关系到市民的切身利益。在利益多元化背景下,如何以市民参与的方式就城市建设展开沟通,对追求更美的城市和更好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正在开启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有积极作用。本次城市论坛,将以城市物质形态的建设为关注重点,探讨市民参与城市建设,以及市民与政府共成长的路径与方法。
朱芒: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
陈越峰:华东政法大学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
熊易寒:复旦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政治学博士
刘 平: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研究员
九亭志愿者团队
陈映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社会学教授
第六期
时间:2014年4月12日(周六)14:00-16:00
主题 数据化演进城市
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而在各个历史时期城市的发展和形态都有着各自的特征。世界近代史迄今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影响,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从而导致社会形态、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革。 如今我们正在经历以信息技术为引导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以及网络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正在重塑人类的社会构成模式和生活工作方式,改变着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
吴海龙:曼景工作室(Mass+Skin Design)主持建筑师 冯辉: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电路系统专业博士 刘卓:上海大智慧股份有限公司用户体验设计总监 杨偲:城市规划专家、《城市中国》总监制
李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博士生,《城市中国》杂志对外合作主管
第七期
时间:2014年4月20日(周日) 14:00-17:00
主题 平等与速度——城市交通的公共性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顺序与平衡,是中国改革过程中争论不休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这对矛盾在城市交通领域同样鲜明地呈现出来。四处延伸的轨道公交与应声而涨的周边房价,日益严重的道路拥堵与越来越贵的车牌价格,频频来袭的雾霾天与越来越多的私家车,由此激增的“停车难”与“中国式”过马路…… 当前的城市交通状况,究竟体现了何种追求效率与公平的主张?此类主张的结果,又如何作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出行和身心健康?什么是城市交通应该具有的“公共性”。
卓健: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
庄国顺:复旦大学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王晓明: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
陈映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教授
罗小茗: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员
第八期
时间: 2014年6月22日( 周日) 14:00-17:00
地点: 季风书园上海图书馆店
主题 住在“魔都”:大都市的居住难题
放眼望去,今天的上海,早已是广厦千万间,每天都有新的高楼拔地而起。然而,居住面积的迅速增长,并不意味着居住问题的良好解决。当越来越多的人望房兴叹,想做房奴而不得之时,当蜗居、胶囊公寓、群租等居住形式,纷纷涌现之时,当“刚需房”、“改善性住房”、“学区房”等新名词被不断创造出来,助力楼市之时,大都市的居住难题一刻也没有远离我们,而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和缠绕在一起。本期论坛将围绕大都市的居住问题展开,以期获取理解这一难题的不同思路。
陈杰: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
陈云: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闫爱宾: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陈越峰:华东政法大学
第九期
时间: 2014年6月21日( 周六) 14:00-16:00
主题 个性城镇
人们习惯用“乡首城尾”来形容小城镇。不论行政级别还是空间规模,小城镇的地位普遍都介于村庄集镇与地级市直辖市之间。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共有小城镇2万多座,其城镇人口总数占据了全国城镇总人口的一半。数量众多、人口基数庞大、日渐成为城镇化主战场的小城镇在我国城镇体系中的支撑作用不言而喻。一直以来,“大城市优先还是小城镇为重”的路径选择似一道严肃的战略命题引发了无数的争论。
发源于乡村、并向着城市的方向发展,我国小城镇普遍具有“亦城亦乡”、“非城非乡”的特征。在这个快速城镇化的国度,“小城镇现象”与“小城镇问题”综合反映了城乡发展的现状,“小城镇”也随之成为了一个集聚城乡特色的空间载体。它们中的一些早早地发展起了乡镇企业、规模经济,在区域性的人口流动潮中承担着“吸纳”的功能;而另一些在改革的浪潮中由于产业的落后、创新的不足,被动地接受着人口“流走”的尴尬。这些多元的、充满矛盾与选择的小城镇,将如何走好属于自己的路?
李谦:UAM都市发展咨询机构 策略总监
徐靓: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城市规划师
冯婧:荷兰inbo公司 城市规划设计师
车洁舲:城市中国研究中心
第十期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周日) 14:00-17:00
主题 网络空间的权利保护
在互联网“野蛮”生长20余年后,网络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从娱乐、社交、购物、到各个方面。网络空间已经和现实空间重叠、交融。网络显然不可能是“法外空间”,那么网络空间的权利保护应当如何展开,网络监管的依法行政应当如何实施?网络治理的探索者将为您解开谜题。
胡凌: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高薇: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讲师
邵国松: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
肖俊: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讲师
朱芒: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
第十一期
时间:2015年2月1日( 周日) 14:00-17:00
主题 常回家看看?城乡之间的春节难题
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春节的味道正变得五味杂陈。它既代表着全家团聚,又代表着噩梦般的春运,既意味着必须像歌里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又意味着家乡亲人在这一年里或已变得更加陌生。本期“论坛”,推出春节特辑,让我们一起来聊聊:春节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变迁;“常回家看看”,我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城市里的候鸟们,又该如何理解这道城乡之间的春节难题?
邓剑: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在读博士 张珊珊: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在读硕士 行藏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在读博士余亮:观察者网评论部负责人 朱鸿召:人文学者罗小茗: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员
第十二期
时间: 2015年4月25日(周六) 14:00-17:00
主题 调休:被拼凑的生活节奏
当“黄金周”,“出行高峰”,“假日办”等词频频横切入生活的轨道时,原本属于放松的休假却在拥堵中令人不堪。所有的节日都变成消费的节日,人们被框在狭小的时空里血拼“休闲”,如同被困在了亩产万斤的高粱地。 我们如何能走出困境,真正在假日体验向往的时光?
姜浩峰:新民周刊记者黄景春: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孙哲:上海交通大学 城市社会研究中心
第十三期
时间:2015年6月27日(周六) 14:00-16:00
主题 疯狂的“赛”车
Uber,滴滴专车等打车软件的风行,不仅彻底改变了世界各地城市的出行市场,更是制造了层出不穷、彼此关联的社会话题。出租车司机的抗议与围攻、政府部门的立法与“钓鱼”,不同阶层的市民对打车软件的态度……这一以“共享经济”为名而出现的新一轮资本狂潮,究竟会将我们带向何方?
钱斌:前出租车公司五星驾驶员
王晓蕾: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所博士
傅蔚冈: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朱芒: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第十四期
时间: 2015年10月11日(周日) 14:00-16:00
主题 城市尽头:边界与再生
城市曾被思想家许以美好的愿景。然而随着不断的吞噬与扩张,它已变成了庞大而面目难辨的巨兽。 在城中人们并不一定能获得幸福,但却不得不渺小地寄居。 城市的尽头在哪里?其僵硬的肌理是否还能再生? 在本次论坛中,我们将首先通过一个装置艺术及其阐释对人的城市境况进行反思。 而后,我们将运用街区复兴的案例,去探讨城市活力的再生可能。
黑水黑山:北极圈驻地艺术家
罗翔: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张献:先锋作家、导演、“迷仓”、“越界”艺术节策划人
王慰慰:上海当代艺术馆、策展人
张军:文学博士、剧场导演
第十五期
时间: 2015年11月22日(周日) 14:00-16:00
主题 垃圾去哪儿
“剁手节”一过,当大家沉浸在拆包裹、丢去旧物迎接新商品的喜悦时,垃圾又无声无息地大量出现。生活在城市,吃不完的食物,过了时的衣服,各种商品的层层包装……它们最终都去哪儿了?显然,扔掉垃圾并不意味着和它的最终告别。城市周边的垃圾填埋场可能污染我们的水源,小区附近的垃圾焚烧炉正在生成雾霾,垃圾总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追问垃圾去哪儿之前,或许我们需要先切换问题,为什么今天的城市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垃圾?垃圾去哪儿究竟应该由谁决定?
张玲玲:“宝贝爱蓝天”创始人马亚东:供职于壹柯环境樊博: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韦璐:供职于“爱芬”环保,负责垃圾分类示范社区建设 陈赟:华东师大人类学系教师
王欣然: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
第十六期
时间: 2016年1月10( 周日) 14:00-16:00
主题 城市焦虑症?规则失效之后的困扰
城市曾是一个许诺,意味着井然有序的自由生活。然而这一许诺似乎正逐渐消逝。市场上,投资失败的股民大妈追打经济学家。道路上,混乱的车流总让人无所适从。为何焦虑开始成为了城市的关键词?如何重塑可预期的公共生活?
王培霖:第一财经 社论主笔
丁雁南: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 讲师
陈振宇: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法官
陈映芳:上海交通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教授
孙哲:上海交通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博士后
第十七期
时间: 2016年4月23日(周六) 14:00-16:00
主题 围墙与孤独?都市社会中的"无缘"问题
在讨论小区围墙是否要拆掉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人群中还有各种隐性的“墙”在处处分割。在复杂的制度壁垒与沟通障碍中,人们擦肩而过,却可能是长久的绝缘体。如何突破无缘状态?
唐小兵: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金承志:彩虹合唱团团长
陈孚:EliteClub 菁英会校友群落 负责人
陈赟: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所老师
第十八期
时间: 2016年9月3日(周六)14:00-16:00
主题 城市何以“环境友好”? 从个体践行到公众参与
城里的人们习惯建造堡垒,以为划定了边界,就有与众不同的世界。然而空气污染、水污染、 毒跑道等等环境危机带来的整体伤害,将各种独善其身的企图都置于险境。身处困局,我们应该学会与邻人结伴,承担起作为自然一份子最初的,也是不可分割的责任。本次论坛将邀请环境法专家、环保组织负责人、社区妈妈、以及都市环境营造者, 一起来分享与环保相关的法律支持与实践经验。
高琪 :上海交通大学 法学院 讲师
小惠 :森兰妈妈团团长
袁清华:创智农园运营总监
顾训中:北京自然之友理事
第十九期
时间: 2016年11月12日(周六) 14:00-16:00
主题 住宅小区里的步行和停车,为什么都这么难?
住宅小区的停车困局,令无数市民每天受害,而且一天比一天更严重。这就迫使我们认真来讨论:这停车之困的要害究竟在哪里?
小区里的道路和绿地是不是居民的共有财产?小区的道路上谁该优先?物业公司和居民是什么关系?由共有财产获得的收益应如何分配?哪些居民因为小区停车而受损最大,他们该得到怎样相称的补偿?除了市场化的方式,还有没有别的解困之道?……从这些问题的讨论中,是不是能理出解析困局的线索,甚至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艾兵:浦东内环小区居民
叶朱: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杜跃平:上海杜跃平律师事务所主任
第二十期
时间:2017年 2月26日(周日)下午14:00-16:00
地点:季风书店上海图书馆店
主题 安家落”沪”?城市包容与第二故乡的可能
包容性和多样性被视为城市的本质。然而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户口”限制不仅没有减弱,反倒成为超大城市作为增长机器的依托。大城市的户籍,尤其是“沪”籍不仅一本难求,更成为一个标杆从而演化出纷繁变动的居住证及积分落户制度。
大城市究竟在吸纳哪些人? 被吸纳的新市民能否重建自己的第二故乡? 本期市民论坛将邀请与城市人口政策相关的市民以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张璟航:咨询从业者、海归新上海人
李丽梅: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刘正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
陈映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孙哲: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
感谢所有参与及支持过我们的朋友
以及许许多多曾经、
正在或准备发声的城市拥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