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香川县小豆岛坂手港5位居民的日常线路|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空间的常识,常识的空间
1、从身体性建筑到观念性建筑
人通过建筑而确定自己与周边环境乃至更大未知世界的关系,建筑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定位装置。宗教也是。所以,原始的建筑既是住宅建筑,也是宗教建筑。没有这种空间定位,人难以生存,人格发展停滞,社区、城市不能形成,文明无法诞生。也许是这样的考虑,路易斯康曾说:“建筑设计是一种最高的宗教行为”。
我们是否思考过,人与动物的差别何在?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何在?也许很多同学会这样回答: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其实这还不是最根本的,根本的是人的手作——用自己的手制造工具——的能力,正是我们的手作推进了我们的思维发展和发达,构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同样,建筑之为建筑的本质何在?欣赏一座雕塑,我们不会为它手舞足蹈,不会从雕塑中发现那么多与我们生活相关的交点和连接点。建筑却不同,它不断刺激着我们的身体,引起身体活动的总动员。古希腊是颂扬人身体的时代,城市空间中浸透着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城市是展示个体生命的舞台。古希腊普通公民必须学习的4个重要学科是数学、几何、天文、音乐,到古罗马时代扩展为“七艺”,加入了文法、修辞、辩证。由此可见,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几何十分重要。几何是怎么来的呢?这不是数学家的发明,而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手作直接导致几何学的形成,并直通建筑。在古罗马后期,“七艺”又拓展为“九艺”,其中一类就是建筑。
欧洲大学的前身是修道院,它既是宗教建筑,也是教育建筑,还是生活建筑——一个生活的共同体。在文艺复兴以前的中世纪,教会、修道院担负着为普通市民建房的责任,因此那个时期的修道院院长多为建筑师,他必须懂几何学。在这样的时代,日常的建筑与人的身体比例、尺度、尤其是人的生活活动紧密联系,建筑是日常生活的共通语言,表达共同体的存在价值。日常的根本是身体,日常的建筑是身体性的建筑。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尤其是启蒙主义时期,哲学界开始崇尚科学,转向语言,追求纯粹和抽象,这带来了一种“重观念、轻身体”的转变,并在工业革命时期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峰。建筑也不例外,极力从物质性的枷锁中跳出来,物质性被贬低,经验被压抑,取而代之,文学、绘画、形而上的精神性被推崇,观念逐渐膨胀,观念性建筑登场。
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来源是包豪斯,包豪斯是彻底的拥抱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型教育体系。在这种体系下,身体的存在、生活共同体变得非常淡薄。不过,赖特大师倒是一个不小的例外。赖特的西塔里埃森是一个半工半读的生活共同体,一种前工业时代的“匠人”生活体系和建筑演习所,这与修道院颇有相似性。他与学生同住,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研习建筑一边唱歌娱乐,同时还有播种等农事活动和家事活动等,这是意义深远的存在。
从身体性建筑到观念性建筑,这是建筑的不幸。
今天我们周围有太多观念和观念建筑,随便举一例,深圳图书馆,这是大师的作品,是一种深刻、深奥观念的作品,它没有考虑到我们身体的需要,所以可以看到在夏天,同学们只能打着伞看书。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2、哲学家们的日常回归
回归日常,成为20世纪哲学和社会理论领域的核心主题,日常也成为现代文化和社会的中心舞台。
德国哲学家本雅明,他直接从一个生活者、游步者的角度去看欧洲的城市具有什么样的、我们还不知道的震撼。一个深夜的儿童,通过街上的牛、羊来捕捉整个城市的居住形态,所以本雅明是一位很建筑化的,对建筑、对城市有着很深理解的一位哲学家。今天的城市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础,相当一部分与本雅明以及以下几位哲学家密切相关。
法国人德波尔的漂流与都市片断拼贴,揭示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线性都市空间经验。他提出基于个人的因素去构筑每个人不同的城市,他认为城市由无数的个人构成,每个人的城市都不一样。他发明了一个巴黎的地图跟古典主义的巴洛克的或科学的巴黎地图完全不一样。
法国哲学家勒弗菲尔关注于空间的生产。在1960年代后期,他曾在巴黎大学都市规划系任教,但他是哲学家,我们一些都市分析的理论基础来自于他。他以两个概念来分析今天的空间,一是抽象空间,一是具体空间,即社会的空间。抽象空间是基于管理者和专家的理论,阻碍使用者的自由和生机勃勃的使用方法的运用。管理者主要是城市管理者,专家实际上是一种支持系统,二者反映资本的力量与国家的政治权力的结合,它只能产生抽象空间。抽象空间重视的是交换价值,我们的建筑规划都是帮助这两个主体,资本家与国家,去实现这种抽象空间,用抽象的空间去统治、去覆盖具体的空间。
具体的空间就是我们每天日常生活,重视的是使用价值,不是站在经济、站在资本的立场上去看交换价值。而这个日常生活的使用价值,被资本主义彻底的消减、垄断、覆盖。在抽象空间里,使用者对自由的生机勃勃的使用方法和运用是不可能的,一切都被限定死了。因此还有一词叫“空间的警察”、“空间的暴力”,你只能顺从。你在一个空间里的流线、在什么地方停留、停留多长时间,都是限定,比如一些伟大的纪念堂。很多建筑对人都变成了一种强制装置,所以抽象空间的功能是静态的、沉默的,人与空间的联系非常弱。
具体的空间是基于使用者的伦理,由使用者的日常空间经验和创造的结晶,功能是开放的,永远未完成,永远都有使用者的参与,持续具有活力。具体空间的主体是用户,而不是建筑师。具体空间中,人与空间是一种强连接关系:你的身体的营造、你的汗水、你的感情、你的记忆都倾注其中。因为强连接,空间终于变成了场所。
现在“空间的生产”一词很流行,还有一个词也值得我们思考,即“空间的消费”。即使城市百分百被规划出来、被设计出来,没有任何的市民参与,我觉得也不用担心,这个身外之物终究要被消费,消费一定会使它发生改变。消费就是一种空间的使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用者不断投射自己的意义于空间之中,并在使用中不断修改,不断的自发创造。这就是通过空间的消费去营造空间,去转化抽象的空间,去建立人和空间的强连接,这就是所谓place-making的真正意图。而这里一个非常关键的经验是,抽象空间是干干净净的,生活空间是充满矛盾、充满冲突的。你如果没有看到矛盾,你就没有看到真实。
我相信,人,无法居住于抽象空间,人需要具体的生活空间。把建筑作为一个持续的过程,设计只是其中一个阶段;建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生产与消费是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侧面,永远交互纠缠,这也是建筑可持续性的重要一面。
3、日常建筑的先行者,空间的常识
相对于哲学和艺术界的日常觉醒,建筑师们总体上似乎行动迟缓。
正如萨林加洛斯的批判:“20世纪的大多数建筑都是没有生命力和连贯性的,许多伟大的建筑书籍对它们的论述是错误的”,“(建筑师)接受的是枯燥的形式主义手法的训练,与生活完全没有关系”,“我们训练很多建筑师去摧毁和组织有生命力的建筑,而不是去创造它们”,“建筑师不再需要去满足客户的需要,不再负责使建筑和谐地融入现存的肌理,通过建筑创造的纯粹的震惊效果就可以达到成功。建筑让人们感觉到越陌生,效果就越好” 。冗长的引用只是想说明,我一直坚持认为,正规的教育之路让我们离日常越来越遥远,这不是正确的路,至少不是唯一正确的路。
其实,建筑界有不少先行者,只是他们探索的深刻意义至今尚未被准确而充分认识。
十人小组无疑是早期的觉醒者,他们要找回传统步行街道生活活力,与柯布西埃的消灭街道分道扬镳。
雅各布斯是常识的天才,她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以《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以一个生活者的弱小身体,扭转了城市更新乃至城市规划的方向。
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通过对普通身边日常现象的敏锐观察,用日常的语言反转“常识”,为商业化都市景观的恶俗正名,发起向一元化的功能主义的现代建筑的猛烈攻击。
亚历山大是学数学的,他的博士论文《城市并非树型》,探索日常语言通过科学的语言重新编排。最后他发现这条路走不通,只好放弃,开启了一场从数学语言到生活语言的巨大转向,并收获《模式语言》和《建筑的永恒之道》。模式语言它不是建构空间的工具,而是关于人的行为、日常生活和身体相关性的思考和记录,他的初衷是提供一种市民参与设计、共同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空间的日常语言。因此,模式语言就是一种在地常识。
注意《模式语言》前面清清楚楚的加了一个“a”,APattern Language,亚历山大告诉我们不存在一种普世语言,每一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方言,都需要自己寻找自己的模式语言。仔细读读该书就会发现,他其实讲的都是常识,比如说,庭院里、在街道看不见的角落最好有个座椅,坐在庭院的一角,外面也有一定的私密性;例如早餐应该有让朝阳射进餐厅里的一种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对生活的规则和逻辑的一种描述。更奇特的是,他还是不愿浪费他的数学天分,用一套严密的逻辑关系,将全部253种语言紧紧捆绑起来。再我看来,这既是模式语言的长处,同时也是短处。
举例来看,模式106讲“户外正空间”。他认为人为有意识设计出来的是正空间,而那些边角碎料、建筑物之间“留下的”空地,通常是不能利用的负空间,他要将负空间转化为正空间。例如L形的户外负空间,可能通过设置小的建筑物、或建筑的伸出部分、或墙垣将该空间分割成“正”的小空间,使你的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的全部户外空间成为“正空间”。最有意义的是这个语言不是孤立的,它连接到了模式115,“有生气的庭院”。庭院是一个户外正空间,那么如何有生气?最好这个庭院要有人流穿过,也就是要开两个门他才会有人流,最好还在一边有一个廊,有一个灰空间,在灰空间里能够看到比较好的外景,还要使这些门的自然路径穿过庭院。
还有一本书值得推荐大家,ETH的几位年轻人写的《城市密码》,通过对纽约SOHO区的城市观察,提出该区100个密码。这里密码就是模式。但是,与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不同,纽约的密码是松散的,彼此没有明确的关联。书中第1个密码就是“人走在阳光里”,这是再普通、再平常不过的发现,在纽约这种温带城市,人肯定走在阳光里,而不是阴影里。但在厦门、广州、澳门这种南方城市,人是走在阴影里的。这就是生活的语言,生活的常识。
4、生活空间营造法,常识的空间
以下想用几个实例来讨论常识的空间所具有的描述框架和基本原则,进而探讨日常的可能性。
①学习地方模式语言
这是日本一位建筑师在做小镇活化的第一阶段工作,编辑小镇的生活地图。他找到小镇上的五个居民,分析他每天的路径,特别是每个人的秘密路径,发现不同的秘密花园。我们看到每个人路径是不一样的,每个人路径里都有焦点,在同一个空间一定会有很多共性的地方。这是认识地域在地空间的第一步,这些宝贵的生活信息构成一种小镇的社会地理学的图示,而不是物理地理学的平面。它告诉我们哪里会有人流过去,哪个地方是这里公共的空间,这就日常的图示。要将抽象的空间变成生活的空间,或者从一开始我们就希望我们创造的是生活的空间,前提就是要从生活的故事开始。但不幸的是,我们仅凭1/2,000~1/20,000的地图,完全无视这个地方的人和生活,就开始做改变别人生活的设计,开出治病药方,大家不觉得这很荒唐吗?从这个小小案例,可以看出中日建筑及建筑教育的差异,一种对待日常的不同态度。
原广司画过一张图,他认为直线行进的路径,对人是一个强制,一种绝对性。其实我们人不喜欢这样走,喜欢曲曲折折的漂流。在抽象空间里我们只能走直线,在生活空间里我们多半自由的漂流。这是一个基本规律吧。你自己在一个开阔的空间里漫步的话,我相信应该不会走这么直,也没必要走这么直。自由漂流使你充满了多样选择的可能,直线则没有这种可能。
②模糊边界,重新定位
对公共空间、私密空间和界限的理解,这方面伊藤忠雄是最典型的。他在最近十多年特别强调“无境界”的建筑,也就是没有界限的建筑,他对于清楚的边界非常反感。伊藤忠雄经常回到了日本建筑的原型:一个大屋顶之下,榻榻米之上,中间隔墙都是灵活的,可以拆卸的,换句话说,就是一间房。
这张地图同学们一定过目不记,它不是历史街区具有独特形态,也没有名建筑遗产,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在日本随处可见的居住街区。反映出日本的城市土地的极度细分而构成了日本城市最普遍的无机肌理。但是,如果把围墙全部拆掉,做一点点微改造,如增加一点停车场,少量的民宅功能改为咖啡厅及其他公共服务,这个小区突然变得非常丰富,公私关系瞬间模糊,让你不由深深凝视,不断联想。回到前面提到的路径,如果你自由行走、自由穿梭,你会自己叠加很多感觉。仅仅把围墙打掉,把道路拿掉,重新梳理这个空间,你会惊讶地发现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这告诉我们,有很多可能性是我们一开始就被我们自己放弃了,我们一直在学习自我限制,自我压抑,现在是需要摆脱的时候。
这是一个学校建筑竞赛,走廊从2米扩到8米,已经不算是走廊了。他把图书室、自助餐厅都放在中间,上课时以玻璃隔断,但有视觉连续性,下课时全打开,教室、走廊、图书室全成为一体,师生之间可以好好交流,开放教育的理念实现。
这个方案把市场放在一个车站里。日本很多中小城镇,因为人口减少而产生了剩余的公共设施。譬如最近有篇消息,日本有一个车站,一天一个乘客,一个中学生每天坐火车去上学。就为了这个学生,这列车长期继续运行,当然最近终于要停开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该方案把市场放到车站里去,使市场购物人流与车站的出行人流穿梭交织,促发不少意外惊喜。车站月台岂不是挺好的一个大排挡的地方?一个分不清是约会地点、是车站、是广场的地方,这不也挺有趣?虽然这是一个未建的方案,但我们看到他的起点是一种独特的生活经验,一种植根日常同时又超越日常的独到的理解。
这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古谷诚章教授设计的长野县茅野市市民文化中心,把火车站和图书馆合在了一起,在火车到站前一分钟还能看书,出站路线有意进入到图书馆的入口,阅览大厅扑面而来,这两个空间很神奇又很自然的连接在一起。
所以说界限变模糊了以后,就是一场革命,彻底的焕然一新。回到我一开始说的,建筑是人的定位;模糊边界就是让你重新定位,这非常有趣。
③加强身体与空间的对话
另外就是要学会跟我们的身体对话。要放弃功能的概念,转而思考身体的活动。日本中村拓志,一位新一代建筑师的作品,东京都内一个空间很小的住宅。基地处是在一个普通的街道上,北面是一个非常高大的集合住宅,基于私密性的考虑,北侧先立实墙回避,开天窗弥补采光不足,这似乎是一个很无奈的选择结果。但这堵实墙,因出乎意料地向街面鼓出来半个球状体,单调被打破。为什么这样做?这里有一个小故事,他在做设计时发现这家有个小丫头,从设计的一开始每一次的方案讨论,父母非常尊重小女孩的意见,小女孩从头到尾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所以设计师打造了她很喜欢的一个空间,让这堵墙与女孩的身体发生关系,光从天而降,正好落在这处儿童的空间上,这小丫头可以靠着、坐着、躺着、在这儿看书、这样写字,还有很多很多无限可能,从而跟墙产生生动的对话,仿佛一架钢琴弹奏出无限的美妙音调。当我们只考虑墙只能是隔断,它只能让我们的经验停滞;通过一个小伎俩,家变得如此温暖,空间的使用变得如此自发性、如此创意。这就是真正的基于常识的设计,真正的以人为本,令人佩服,令人感动。
5、关于日常都市主义/战术都市主义
回归日常自然绕不开日常都市主义与战术都市主义。
伯克利的克劳福德是日常都市主义的核心人物,她指出,即便我们从每天、每周、每年的惯例活动和条件中,发现丰富的社会、空间、美学,获得一些启示与意义,但在正式的行动里,我们并不教授日常。在她看来,日常都市主义是一种观察城市自发性、差异性、混杂性的另一种视野,它意图重建城市研究、城市设计与普通人的城市生活经验之间的连接。普通人的城市生活经验尤为重要,因为我们所有的设计规划的意图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让城市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所以我们的目标最终是要服务于普通人的社会经验,不是市长、有钱人的社会经验。这是日常都市主义非常健康的一种立场。
法国社会思想家德赛都对“战术”和“战略”这两个概念的界定,直通当下流行的日常都市主义。“战术都市主义”就直接来自于他。今天的城市规划更多的是战略层面,是政府、专家与资本力量的决定,而日常生活是被排斥的,在无法改变大格局的情况下,日常生活只能利用一些缝隙采取反抗的策略。因此战术都市主义提倡利用时间的缝隙去制造事件,小心翼翼地利用权力监控的缝隙,偷偷侵入,制造意外,构成对体制的反抗。战略是空间的,战术是时间的。
古谷诚章教授的建筑专集里有收集了179个近作,其中有一个非常独特非建筑作品。在岛根县的云南市,一个萧条小城的商业街业态老化,乏人问津。这个地方樱花很有名,在樱花季有很多外来者来赏樱。处于活化目的,应当地之邀请,古谷开了一个药方,即在樱花季举办一个2天的仪式——长桌宴-——把长桌抬出来,大红桌布一铺,不仅刺激了眼球,更造成了人与人的相遇,一下子就把本地特色餐饮文化都展现了出来,瞬间变得特别有人气。对比一天只有三、四人走过的街道,这样的盛景不可同日而语。因为第一次成功,第二年的时间就拉长,长桌变得更长,游客变得更多,市民变得更有积极性、主动性。甚至,参加者中包括了来自中国云南的客人,既是慕名而来,也是同名而来。小城因此逐步全面活化,这种友好、成功的刺激,很像“都市针灸”,是一种战术。
台北刑务所聚落废墟上的舞蹈,是一个对政府拆迁的抗议表达,反对大规模商业再开发计划。这种蓄谋的战术有时候也叫“反抗的都市主义”。
我对这种有点热闹、也挺好玩的事情,不甚乐观。把事件作为意识唤醒和集体学习并展现日常生活的正面价值固然具有重要价值。但一次性事件、行为艺术,只是一个希望的瞬间,热闹以后,一切回到原点,并不一定抵达日常都市主义,甚至反而促进开发投机主义的出现。那些“艺术改变城市”、“艺术改变生活”的口号很有欺骗性,如果这样就能让社区、政府改变原来的方案,解决现实问题,那是过于天真的想法,制度的结构性的改变必不可少。如同动脉都出了问题,针灸的导气是难以传递并带动全局的。我赞成 “微改造”和“都市针灸”,但要注意它们的局限。
如果不能将一次性事件延长到持续的社区运动,建立自下而上的参与机制,认同都市非正规性的活力,希望的瞬间化为瞬间的希望。如果不连接到正规部门推进体制上结构性的变化,没有自上而下的调整和配合,自下而上的实践是无力的,这是我们今天的现实。
6、结语:回归常识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最近说过这样一句话:建筑不是一个自上而下建成的东西,而是自下而上打造的东西。这两个动词“建成”与“打造”,背后隐含着不同的主体和时间意义,打造不是建筑师一个人、一次性的英雄业绩。同样的道理,几十年前的勒弗菲尔更早提到:建筑与城市绝不是被设计被规划出来的,它是长期的居住者世世代代在这个空间里生活、生产、消费、使用的最终成果。所以,建筑师是建筑设计者,用户也是建筑设计者。建筑的日常,就是居住者的空间实践,就是将用户的日常经验置于建筑的中心。
建筑学本身就是常识的体系化,丰富的、琐碎的、复杂的、矛盾的、充满变化和冲突的常识是建筑发展的动力。生活经验永远高于抽象概念。研究日常,如果简单的贴上“脏、乱、差”的标签,那么,一个失序的标签,其实背后丧失了失序的经验,其正面的价值和深刻意义轻易地就被我们抛弃。
平凡的日常经常由不平凡的要素所构成,非正规其实是日常的存在。要善于发现普通场所中未知的可能性和创造性。另外,正规与非正规、日常与非日常的界线正在逐渐模糊。
以前做设计时,多从玩形式开始,搞一个比较酷的平面构图,再包一个时尚的立面;现在我们开始尝试换个角度,从微观生活点滴开始,从小人物故事开始,我们会发现,不太重视形式时,有时候形式还挺有意思。
要克服一个不良习惯:要不无视人的生活,要不改变人的生活。
想起一位学者所言,问题不是创造美丽的城市或有效管理的城市,而是创造一种生活,其余都是副产品。
注:本文依据2016年12月4日龙元教授于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演讲整理,演讲原题为《非正规常识》。整理人:刘昭吟、陈艳燕、刘元峰。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投稿/contribution@xiangchoujingji.com
联系电话/86 21 5957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