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和在建里程均列世界第一,“一带一路”战略正加速推进高铁“走出去”,但国内关于“高铁效应”的研究起步较晚,大规模、高强度的站点地区规划建设更多是基于国外经验,高铁新城建设目标雷同、“鬼城”频出,引发全社会对“高铁效应”的反思。
高铁对区域、城市、站点地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城市规划如何应对高铁效应?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院敏锐地捕捉到城市规划即将面临的这一新形势和新任务,于2009年启动了相关研究,并于2012年成功申报《高铁效应下的城市规划编制技术研究》部级课题,在开展全国范围内高铁线路和站点的实地调研基础上,借助高铁客流和站点地区用地大数据分析,形成了系统的城市规划指引。2014年12月,课题成果顺利通过了住建部专家组的验收,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本项目荣获
“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
(城市规划类)
一等奖
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员:袁锦富、丁志刚、刘剑、韦胜、徐海贤、索超、陈国伟、孙华灿、赵倩、张小辉、孙经纬、许景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寻找高铁对城市发展影响的一般规律,选取京沪、哈大、武广、成渝、沪杭甬5条具有代表性的高铁线路,开展了90多个站点客流大数据抓取、50多个站点实地调研、19个典型站点比较分析、385个城市数据的分析论证,从实证角度分析高铁对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城市的影响,进而提出高铁效应下区域、城市、站点地区的规划应对方法。
研究思路
研究内容包括国际比较、出行特征、区域格局、产业发展、空间结构、交通组织、站点开发等七个方面。
研究发现中西方高铁差异表现为不同发展阶段下的站点选址和产业功能、不同财税制度下的城市空间结构、不同行政体制下的城市开发速度、不同开发主体组织关系下的综合效益,因此亟需重新审视西方既有经验。
研究发现高铁强化了区域中心城市间的联系,但对小城市客流增加有限。沪宁线上的高铁站具有“外部门户站”、“内部分流站”和“综合性大站”之分,不同客运出行特征对周边用地功能需求也不同。高铁沿线城市客运量增长明显高于没有高铁的城市,但随着中小城市借助高铁可直接进入区域网络,不再通过大城市中转,常州、无锡等传统区域客运枢纽、旅游集散中心的客流量下降显著。长三角地区以中心城市为目的地的一日往返出行特征显著。
基于高铁余票的客流出行特征与规划效应分析
(3)区域格局:高速铁路对区域发展格局影响研究
研究发现高铁沿线城市总体增长明显,但机遇绝非普惠。在武广沿线,高铁确实促生了一批新的区域节点城市;但长三角地区表现出“核心极化”与“均衡发展”并存的格局,对学界长期存在“高铁到底是引起区域极化还是扁平化”的争论有了新的发现。
研究发现高铁对长三角和武广沿线城市贸易消费影响不同。高铁对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作用明显,但受“虹吸效应”影响,部分城市出现负增长。高铁成为旅游出行新方式,给沿线城市发展旅游带来机遇,但存在高可达高旅游、高可达低旅游、低可达高旅游、低可达低旅游四种不同情形。
研究发现高铁对城市结构影响因城而异,呈现新城、片区、功能区等情形;高铁站与城市中心间的距离,特大城市、大城市6-10公里,中小城市3-5公里为宜;高铁站点不宜与商业中心重叠,但可在站点一侧布局专业中心。
高铁站点与城市中心距离关系分析
(6)交通组织:城市交通枢纽体系构建与高铁站点交通集散研究
基于区域型、地区型、一般型三类高铁站对城市枢纽体系构建的影响分析,分别提出了交通集散设施类别指引,以及站点地区多点疏解的交通组织方法。
表:高铁站点对城市枢纽体系影响
(7)站点开发:高速铁路站点周边地区规划建设研究
选取影响高铁效应最为关键的三个因素——城市等级规模、站点交通功能、站点空间区位进行站点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站点周边的开发规模、功能选择、商务空间、交通组织、用地布局等进行了系统分析。
(1)系统集成
研究针对高铁线与高铁站点两个对象,区域、城市、站点三个层面,出行特征、产业发展、人口变化、空间结构、功能业态、用地布局等多项内容,系统地提出城市规划应对。科技查新结论表明:国内已见针对局部区域的高铁效应研究,但对全国范围区域、城市和站点研究未见述及,系统形成规划编制关键技术指引未见述及。
基于大数据和实地调研,对高铁正效应和负效应全面梳理,得出了较为客观可信的结论,获得鉴定专家组的肯定。
高铁正效应和负效应的梳理
基于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同规模能级城市、不同空间区位站点的精细比较,对站点选址、站点地区布局、交通集散、客流功能空间促生等方面进行了模式总结。
站点交通集散模式总结
从规划编制需求出发,对站点选址、产业发展、交通组织和站点周边开发4大方面,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站点交通集散、站点地区功能布局等11项具体内容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规划编制指引。
规划编制指引内容框架
理论创新有三点:一是结合我国国情,修正西方经典三圈层模式,围绕高铁站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提出了单核耦合式和双核轴线式两种布局模式;二是对比长三角和武广沿线地区,修正了高铁开发的区域TOD理论,指出区域TOD理论更适用于点轴发展阶段的区域,并分析出“高铁一小时”时空距离易促生新的区域节点;三是形成了高铁站点选址、不同类型高铁站点地区布局、交通集散、旅游与可达性关联等理论模式。
基于百度POI的高铁站周边商务空间布局特征分析
技术方法创新主要是规划导向的大数据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主开发了实时、持续、普适的高铁余票抓取及分析软件,建立了基于高铁余票的上下净客流量模型,对五条高铁线路进行了客流行为特征分析;二是获取了长三角地区高铁客运出行的OD统计数据,精确刻画出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弥补了当前高铁区域研究中定量分析不足的问题;三是通过对百度POI的全样本抓取,实现了沪宁沿线28个高铁站周边商务空间布局特征的实证分析。
经专家鉴定,课题成果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内领先水平,具有一定的国际比较研究价值。课题成果以封面主题形式在《城市规划》杂志刊登学术论文6篇;
承办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高铁与城乡规划应对”自由论坛引起广泛关注;课题荣获江苏省金陵科技著作出版基金,并以专著形式出版;
高铁余票信息及上下客流量获取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区域、城市和站点等不同层面的规划建设实践。
鉴定意见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高铁与城乡规划应对”自由论坛
《高铁效应与城市规划》封面
本内容由高铁研究项目组提供。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生命,你的想法可以改变城市!
欢迎给我们来稿,投稿邮箱:3985760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