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城市空间拓展有哪三种模式
分类
(编号:4)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5-07-09 12:10:32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城市空间开发包括旧城改造、“摊大饼”和“造新城”三种模式,对每座城市而言这三种模式都不是单选题,也不是非此即彼的站队游戏,应该通过考察、研究、论证,选择一个最优组合方案。 近年来,社会舆论对于我国城市空间拓展中的“摊大饼”模式颇多批评,普遍认为这一模式造成了中心城区各项资源的过度集聚,导致了城市病的加剧。对此,我们需要根据城市发展阶段以及其内外环境认真加以分析。
城市空间拓展的三种理论和模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化率大幅提升。原有的城市空间不足以容纳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大量人口,除了增加城市数量外,单体城市的空间拓展势所难免。例如,北京的市中建成区面积由1985年373平方公里拓展到2013年的1360平方公里,增长264.6%;上海从184平方公里拓展到866平方公里,增长370.7%;广州从218平方公里拓展到1024平方公里,增长369.7%。城市空间的大规模拓展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特征。 对于城市空间拓展,学界提出了三种理论,即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而城市空间拓展存在三种模式:一是原有城市空间的再开发,即所谓的旧城更新;二是城市空间的连续开发,即颇为舆论界诟病的“摊大饼”模式;三是城市空间的跳跃式开发,即建设新城新区。其中城市空间连续开发对应了同心圆理论和扇形理论,城市空间跳跃式开发则对应了多核心理论。 从城市空间拓展的实践角度看,每一个城市的空间拓展都是混合采用了以上三种模式,没有一个城市是孤立地采用一种模式。每种模式都各有利弊,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现实的需求和各种外部因素来选择一个最优的组合方案。一般而言,在城市发展初期,主要采用“摊大饼”模式拓展空间;人口和资源达到一定规模后,则会多种形式并用。例如,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采用单核同心圆式的空间结构显然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就需要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的空间模式。历史上,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在起步阶段也都经历了城市空间连续开发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摊大饼”模式的利与弊
“摊大饼”模式是同心圆理论和城市空间连续开发模式的俗称。这种模式有三个明显的优势:一是在一定规模以下,土地开发的成本随着规模的增加而减少;二是城市边缘带的交通可达性高,因而可以最小的代价将城市居民与城市就业机会连接起来;三是可以提供多样化城市住宅,从而满足城市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多样化需求。正是这三个优势,我国诸多城市普遍出现“摊大饼”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背后自有其内在逻辑。 无独有偶,城市空间拓展的“摊大饼”模式并不是我国的首创和专利,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都存在“摊大饼”现象,只要兴利除弊、扬长避短,“摊大饼”模式也可以建设出“宜居城市”、全球“最佳城市”。例如,丹麦城市哥本哈根的“指状”发展模式,就是对同心圆理论和“摊大饼”模式的发挥和修正,它通过遵循公共交通为主导、重视非机动交通工具等原则,让城市空间呈手指状向外拓展,这为城市后来的填充式发展预留了空间,兼具城市空间连续开发和跳跃式开发的优势。 是不是有了三个优势,所有的城市在拓展空间时都应该“摊大饼”呢?显然不是这样。必须看到,“摊大饼”模式只在一定规模内具有较大优势,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土地开发的成本随着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还会带来严重的城市病,诸如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困难等问题,给市民工作生活带来严重困扰,导致幸福感直线下降。因此,城市空间的连续开发应该设定合理的开发边界,一旦开发边界内的空间无法满足需求,就需要考虑规划建设新城新区。
因城制宜拓展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开发包括旧城改造、“摊大饼”和“造新城”三种模式,对每座城市而言这三种模式都不是单选题,也不是非此即彼的站队游戏,应该通过考察、研究、论证,选择一个最优组合方案。 近年来的城市快速发展导致了原来的城市规划相对滞后,因此很多城市重新研制或调整了城市规划,由于舆论对“摊大饼”模式的批评与否定,很多城市在新的城市规划里都提出要抛弃“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建立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大力发展新城新区,某些城市提出的新城新区规划多达十几二十几座。对于人口和资源高度集聚的超大、特大和大型城市,规划建设新城新区十分必要,但是对于人口和资源集聚度并不太高的中小城市,究竟应该选择“摊大饼”模式还是“造新城”模式就是特别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公开报道显示,我国近90%的城市提出了建设新城新区的规划,这其中就包括了400多座人口不到100万的中小城市。事实上,这些城市以城市空间连续开发的模式为主导来拓展城市空间,可能更加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且也更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要求。城市规划部门在进行规划研讨和调整的过程中,不应彻底抛弃“摊大饼”模式,而是要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最优方案。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