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孙说上海之十三
十六铺
十六铺,常被用来指那个客运码头,尽管它联系着多个名胜,如青岛、大连、宁波、温州、武汉、九江等等,但它实实在在是一个地区名,尤其是对于老城厢的居民更是如此。在他们的意识中,十六铺还很大,这空间还未必是确定的,好像围绕着客货运码头以及周边凡与对外运输有关的地区,如仓库、批发市场等等,都是其实指的范围。
这个范围,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好像是无边无际的大而不可把握,后来看了些上海的史书才知道,十六铺原来就不是一个点,其名称的含义是上海城厢的第十六个铺,而“铺”是一种行政区的名称,与码头、批发市场以及商铺数量等等均无关系。这是《上海县续志》的“城厢分铺图”所记载的,而且其范围确实很广大,大致包括了东门外至黄浦江、新开河至南门外的广大地区,这在当时差不多就是上海县城外与黄浦江之间所有的已开发地区。
十六铺依托着黄浦江而形成、而发展,由于上海港承担着南北运输枢纽的作用,因此在开埠前就已经非常繁荣繁华,是上海的经济中心,清朝的江海关也设在这一带。开埠后,上海的经济中心北移,该地区等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南市”的经济核心仍然还是在这里。
当然,十六铺对于上海的意义,并不局限于航运业的地位,尽管其是开埠前上海港的最主要港区,是当时上海的命脉所在。这里曾经也是最早的洋行集中之地,直到开埠后一段时间,租界开始实行“华洋杂居”、外滩基本成型后才快速衰退。而更有意思的是,这里是上海华界市政建设的先行地区。也许是地处城墙之外就可以少了很多牵牵扯扯,源自租界的一些新物事首先是在这里开始实行的,比如华界的第一条马路(外马路),在1895年筑成;南市电灯厂也与1898年建成。而1896年成立的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局,尽管以建路为名,但实际上,它的职责涉及到市政建设、卫生管理、房屋建设管理等等方面,这是中国最早的市政机构,是现代城市政府的雏形。而就文化事业而言,当时被正统不断诟病的海派京剧,也由这里的“新舞台”(1908年建成)最先尝试,由此开启了中国传统戏剧的近代化历程。继而在该地区的几个戏院发扬光大,然后才开始盛行于租界。
十六铺地区船运业发达,来自福建的船户、商社特别多,“天后宫”曾经是地区活动的中心,但随其在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毁,后来又被重建于苏州河北岸,再加上“崇洋”风气日盛,具有地方色彩的风俗性活动日益衰落。
开埠前,十六铺整个地区船运、商业、居住相混杂,形成的林林总总的商街;开埠后,功能分化愈益明显,大型海运向虹口、杨浦集中,十六铺逐渐成为大宗农副产品的集散地,码头和仓储集中在中山东二路以东地区,中山东二路以西则延续原有的传统商业区的模式,并伴随着城墙的拆除而转变为居住为主导的商业地区。
正由于十六铺地区南北船运汇聚,各色人等鱼龙混杂,又地处城墙之外,所以也成了帮派、犯罪的滋生之地,旧上海的青帮团伙形成并活跃于此地,大部分头目也是从这里起家进而占据整个上海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