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经济社会发展层面,民生需求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日益重视。以重庆市为例,以2014年为拐点,重庆市三次产业比重经历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服务业成长为经济支柱产业。在建设统筹城乡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下,城市在公共服务供给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对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先生产、后生活”的传统思维遭到摒弃,“城市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成为主旋律”,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作为社会性基础设施,与生态基础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共同成为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日益重视。
当前,在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动力不足,消费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激发,使得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已经超过50%,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超过70%的贡献率相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2015年以来,国家和各省市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提出要深度开发人民群众从衣食住行到身心健康、从出生到终老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生活性服务,这为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2)在人的需求层面,民生需求正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重点正在发生巨大变化。2014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15.5%。受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影响,社会对幼儿园、中小学校、老年人设施和医疗康复设施等的需求也在发生相应变化,对老年人设施的需求显著增长。此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设施建设水平、发展条件和生活习惯上呈现出较大差异,对设施标准影响较大。特别是在重庆这样的山地城市,建设用地紧张,老城区用地矛盾突出,这都要求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制定和完善提升相关标准,明晰保障要求,提高设施的水平与运行的效率。
(3)在基层社区公共服务层面,民生需求被纳入保障性目标。党的“十八大”将“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总体实现”作为“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任务。《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升城市品质,规划建设城市“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20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社区是城市居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平台,与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目前,随着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对高生活品质的追求,对社区公共服务需求的总量、质量、多样化程度呈现日益上升趋势。据调查,居民诉求主要集中在增加社区文化、体育休闲、儿童游乐、养老助残和日常医疗康复设施等方面,对生活型商业、治安、管理、维修和综合服务等设施的需求亦有显著增加,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正日益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保障能力的提升,总体上公益性公共服务的内涵和范围正逐步由单一、局部走向丰富与完整,进而向城乡全域、全体市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