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为规划日报第020期。2016年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人居III会议的召开,其包含有五大创新点:提出城市人的权利,注重以人为本;宣言行动合一,宣言与理念相结合,知行合一;人居走向城市,注重城市的作用;多级政府互动,强调政府的作为;重塑规划地位,高度重视规划的作用(吴志强,城市规划学刊)。本文通过分析总结人居大会的演进,揭示了全球城市发展的取向与启示。(添加微信公众号 wwwcaup ,加群与作者讨论)
人居大会演进中的全球城市发展取向与启示
作者:王伟,杨超,孟珍
在全球人居环境的发展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事件是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大会高度统一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且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类环境宣言》,被普遍视为人类关于人居环境与发展问题思考的第一个里程碑。
不过真正以“人居环境 ①”为主线召开的会议是于1976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一届人类住区大会,会上官方成立了联合国人类住区中心 ②,这是联合国联大委任的主要负责协调人居发展活动的领导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促进城镇的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大会还确定了“人人拥有合适的住房” 的具体目标。
但是1970年代初及温哥华会议之前的几年中,世界的经济和社会情况似乎相当稳定和繁荣。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冷战下的此种政治和军事形势也似乎理所当然了。那种迫在眉睫的情形使人们无法顾及这项开支在财政和经济上对后代长期的影响,更不用说考虑对社会和环境带来什么后果了。冷战注定了1976年春末在加拿大的温哥华举行的关于人类住区问题的环境环球会议不会对人居环境的建设产生多少重大的影响。
① 人居环境,英文有两种译法“Habitat”和“Human Settlements” ② 后于2002年改名为“联合国人居署”
标志着人类对有关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第二个里程碑是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称“地球会议”。
这次会议的宗旨是回顾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召开后20年来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协调合作,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共同作出努力,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标志着人类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概念和理论付诸行动的开始。
四年后,在“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及其联合国MDGs ① 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人居二” ② 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如期举行,171个国家政府派代表参加了会议,此外还有2400名非政府组织成员参加了这次大会,同时召开的非政府组织论坛还吸引了近8000人参加。它将许多其他会议的主题同时提出,勾画出了未来人居政策和实践的蓝图。大会产生了两个有关人居环境的文件——《伊斯坦布尔宣言》和《人居议程》。人居议程确定了人居环境发展的两个目标,第一个是 “人人拥有合适的住房” ③ ,第二个是“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④ 。随后联合国人居署组织在以上两个文件的指导下,组织与倡导了一系列运动、论坛和项目,全方位地推动与促进了世界人居环境的发展及其问题的改善。
①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② 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简称“人居二” ③ 第一个目标是第一届人类住区大会就明确了的目标 ④ 第二个目标是第二届新增的
2016年10月,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可持续发展大会(简称人居三)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举行,《新城市议程》公布,人居议题再次受到世界瞩目。
面对着这些丰硕的成果,我们除了激动和兴奋之外,还需站在世界人居环境发展历史和快速变化的拐点,对人居环境问题研究的动态和方向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为此,本文针对世界人居环境发展中重要的三次人居会议及其公布的重要文件进行梳理比较,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个精要式的信息框架,为城市工作提供一份启示。
第一次人类住区大会(俗称“人居一”)于1976年5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这是世界第一次最高层次的关于人居环境问题的会议。大会主题为“人人拥有合适的住房和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和团结的国际社区”,大会在土地、水、交通、住房和制度等五个领域达成了一致意见。
这个会议所提出的主要原则是平等、社会公正和团结。大会代理秘书长提出,地方政府结构和不同层次政府之间的资源服务流动体系都需要进行一次根本的变革,同时还强调了公众参与对促进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次大会通过了第一个关于人居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文件——《温哥华宣言》。
① 第一届人类住区会议、第二届人类住区会议、第三届人类住区会议 ② 《温哥华宣言》、《伊斯坦布尔宣言》、《人居议程》、《新城市议程》
《温哥华宣言》中包含了64条行动倡议,可以分为人居政策和战略,定居点规划,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土地,公众参与和机构与管理六个大的方面,每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细分(见表1)。
表1:《温哥华宣言》人居环境关注点梳理
在此次大会上,各国代表一致同意成立联合国人居委员会(后改为联合国人居署),这成为国际层面人居问题的重要组织机构,此决定促使成员国在国内加强专门人居管理组织建设,增强了成员国对人居问题的重视度;大会还将人居问题提升到国家和国际层面,提出各国应团结协作,共同面临城镇化进程中人类居住问题,这一国际层面的合作倡导,顺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成员国国际政治合作的体现。
另外提出人居政策和战略,强调人居的发展需要进行战略制定和发展规划,增强了人居政策的可持续性和科学性。可以说,温哥华人居大会是世界人居发展的里程碑式的实践。
尽管第一次人居会议讨论了很多重要问题,但是会后在住房和城市开发计划方面的世界性事件及实地经验都远远没有达到这次大会的理想目标,各国政府对会议建议的国家行动的实际保证是微不足道的。
大会还提出了人居原则,但是这些原则相互之间并不统一,其中大多数原则都是描述性的,而且都是口头协定。
虽然“人居一”大会在具体的实施和各国人居建设的实践中收效甚微,但是人居环境问题第一次能够提到联合国的议题中,组织众多的国家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其意义已是重大,并且大会中讨论的许多人居环境问题在当今来看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温哥华宣言》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意义层面,而非现实层面。
人居一之后的2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并于1996年达到45.1%,世界各国普遍认为城市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动力,因而建立可持续发展城镇成为全球人居环境的焦点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次人居会议于1996年6月3日至14日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召开,此次大会的主题是“人人拥有合适的住房、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人居二作为最早允许非政府组织(NGO)参加整个过程的高层会议之一,在商议最终的行动安排时,NGO、地方政府代表、私人部门及其他团体都参加了。
各国政府内召开的大会委员协商会收到了很多来自“伙伴委员”的建议,“伙伴委员”是由超过500个市长和主要的城市领导组成(组织成立了世界城市区域协会),同时还引入了世界商贸论坛、教授与学者论坛、国会议员论坛、工会论坛和人类团结论坛等其他组织。
同时,大会还强调进行信息交流,以解决问题的经验。它还特别提倡一种“最佳方法”:很多地区在消除贫困、管理城市环境及提供土地、房屋、资金和社区基础设施服务等实际工作中,都有自己的创新点和计划安排,应大力推广经验。
这次大会产生了两个重要的文件:伊斯坦布尔宣言和人居议程。
第一个重要文件——伊斯坦布尔宣言,其中提及应首要关注的七个问题,包括非可持续发展的消费和生产模式,特别是在工业化国家;非可持续发展的人群变更;无家可归者;失业者;基本基础设施和服务的缺乏;日趋严重的不安全和暴力问题;自然灾害的危害性越来越大,见表2。
表2:《伊斯坦布尔宣言》人居环境关注点梳理
第二个重要文件——人居议程,实际上是一个指导全球人居环境建设的行动与实施指南,要求在各个层次采取行动,共包括四个章节,分别是序言、目标和原则、承诺和全球行动计划:实施战略。目标和原则具体分为10个内容,承诺分为7个方面,全球行动更是有详尽的要求,见表3。
表3:《人居议程》人居环境关注点梳理
人居二会议重申了《温哥华宣言》的重要性,并在其基础上制定了《伊斯坦布尔宣言》和《人居议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居二是对人居一的继承和发展。但不同的是,人居一强调了“人人享有住房”这个目标,而人居二则将住房看作是人人拥有的一项政治权利,将人居问题政治化,提高政府关注城市人居问题的责任性和合法性。此外还强调了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呼吁公共参与,要求政府充分发挥其作用等。
将人类栖息地当作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大会中所达成的一系列准则、目标的关键背景,是非常必要的。人居议程为这些分散但相互关联的因素提供了一种整合的力量。“一种标准化议程也许是联合国能够为穷人提供的最好的保护方式 ① ”也许就是人居议程的初衷和意义所在。在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及其《伊斯坦布尔宣言》和《人居议程》的指导下,由联合国人居署组织与倡导的一系列运动② 、论坛③ 和项目④,全方位的推动世界人居环境的发展及其问题的改善,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在这个时期,城市人居问题又恰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相结合,指出“要在2020年使至少1亿贫民窟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可以看出此时的人居问题不再是单一部门的问题,已经上升到人类发展战略目标的地位,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但是人居二两大文件的实施仍然受到了三方面局限性的影响,首先,政府承诺是不受约束的。如果将对实施状况的评价活动制度化,那么它就会变成一个不合逻辑的、形式上的仪式,只会耗尽资源,产生惯性,而不能令我们以大胆的、有动力的方式来面临挑战;其次,缺乏强制执行人居议程的要求和动力机制,这就使得对实施过程报告进行关键性评估中缺乏充分的资源保证的问题更加恶化;最后,由于缺少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同步行动,阻碍了人居议程的实施。很多的问题都跨越了现有组织的司法边界,超越了已有的政府安排。全球化的过程放大了这种跨越的效果。新的调整需要创造性的方法。有效的策略需要更加广泛的合作和政府管制的新形式。
① 克劳斯·特普费尔(Klaus Topfer),伊斯坦布尔预备委员会+5,第一次实质性会议,内罗毕,2005年5月8日 ② 具体包括全球城市治理运动和全球居住权保障运动 ③ 具体包括世界城市论坛、城市贫困国际论坛等 ④ 具体包括最佳范例与地方领导项目、全球城市观测站、联合国住房权项目等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城市化进程仍在稳步推进。从2005年到2015年十年间,城市人口以平均每年超过2%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15年,全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4% ① 。高速城市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导致城市化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日益严重,城市问题成为威胁城市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的重大问题,而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的外延,导致全球环境均受到城市化问题的影响,因而国际舞台上,对加强城市人居问题国际合作的呼吁越来越强。
人居三在举办之前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会前的准备工作非常充足。2015年4月联合国人居署发布《城市与区域规划国际准则(IG-UIP)》,提出了城市规划责任清单,为人居三提供技术支持;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举行,通过文件《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简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的目标,其中第十一个目标就是“建设包容、安全、韧性、可持续的城市与社区” ②,这一目标的提出为《新城市议程》提供了发展目标,为人居三的举办奠定了基础。
① 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官网,网址:http://www.un.org/en/index.html
② “Goal 11. Make cities and human settlements inclusive, safe, 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网址:http://www.un.org/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69/L.85&Lang=E
2016年10月,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可持续发展大会(简称人居三)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全球层面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公平和持续”,会议签署了新的城市发展文件《新城市议程》。
《新城市议程》主要内容包含六个方面,分别是社会融合与公平、城市制度、空间发展、城市经济、城市生态与环境、城市住房基本服务,见表4 ①。
表4:《新城市议程》人居环境关注点梳理 ②
人居三的召开是为了解决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它首先承认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公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相结合是促进社会融合和公平的重要途径;提出应该建立新的发展模式,以应对气候变化;应当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化以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最后要采取措施,确保城市议程的实施 ②。
《新城市议程》作为人居三的重要成果,是各个国家对于城市发展转型的共同期望,其中很多指导理念既传承了前两届人居会议一贯的思想,如促进公平等,又结合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提出更加人性化、更加科学的发展理念,对全球城市化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引和预测作用,其中四大理念尤其值得学习与践行。
① 借鉴石楠教授在2016年11月8日于北京大学举办的“人居三与《新城市议程》”讲座。 ② 新城市议程
第一大发展理念:打造“人人共享的城市”(Cities for all)。这里的人人共享的城市作为一种公民的城市权利(Rights for the cities),保证平等使用和享受城市和人类社区,提高城市包容性。这里的城市权利是适用于所有人的、保障每个公民可以享受到同等权利和基本自由的、打造共有城市的一项综合性的权利。
这个发展概念相比于人居一和人居二提出的“促进公平”来说,更加具体且更加权威。它将城市权利进行了充分界定,将“人人共享”这一城市发展概念上升至城市居民的一项政治权利,充分赋予其法律保障,因而更加可以体现公平和平等的要求。
第二大发展理念:城市应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人居三将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工作、享受福利的区域,因而城市首先作为一项社会场所出现。这里的社会功能包括提供住房、公共服务等基本功能,从人居一到人居三,完善城市人居住房和公共基础设施一直是城市工作的重点之一。
《新城市议程》提出应扩大规划与投资,重视城市公共空间(Public spaces)的规划与设计;扩大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对城市的归属感与拥有感;降低人工环境的冲击,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城市内性别平等和代际平等,打造安全城市、韧性城市、生态城市。
第三大发展理念:发展可持续的城市化。虽然人居二也提出这个概念,但是人居三对于这个概念进行了具体的界定和内涵延展。
《新城市议程》提出可持续城市化的三维度原则:首先是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应该秉承着“一个不落”(Leave no one behind)的原则,实现社会每个人的发展;其次是经济发展,《新城市议程》明确提出发展“可持续性与包容性城市经济,精心规划发挥城市化的集聚效应”;最红是环境发展,应该增强环境可持续性,重视城市生态系统与资源管理,尽力环境风险机制,打造韧性城市。
第四大发展理念:推动城市范式(Urban Paradigm)转型。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和其他各方的作用,通过城市规划、金融开发以及治理管理方式转变等途径,加强财政资金支持与城市规划设计,最终建设一个“社会包容、规划合理、永续再生、经济繁荣、安全卫生、特色鲜明”的新的城市范式,推动城市范式转型。
从人居一到人居三,人居大会的关注点有保持不变的传承,也有与时俱进地变化(见表5)。相同点来看,住房与基础设施一直是人居大会一级关注点。虽然现在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全球层面上城市住房和基础设施的供给仍然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住房等基础设施的解决仍是国际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从二级关注点来说,国家城市政策包括住房政策一直也是人居大会关注的问题,只有国家有良好的政策,社会生产才能创造出理想的城市。此外,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土地规划与使用、相关政府机构建设等都是人居会议关注的问题,这些不变的关注点说明了在当前的城市化一直存在一些问题,并且没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而得到有效的解决,各国仍然需要关注于最基本的问题,着力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最基本的城市住房、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等出现的问题。
表5:人居大会关注点比较
① 由于各人居会签署文件的关注点差异,这里将二级和三级关注点合并,以便进行横向比较。
从不同点来看,反映出以下一些基本趋势:
首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样化路径成为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强烈呼吁的发展方式,但不合理的城镇化导致的城市问题表现与成因多种多样,如何因地制宜的、符合并尊重各国各地发展水平和环境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
其次,城市权利越来越得到重视,城市公平由抽象变得具体。促进平等和公平一直是国际组织的目标和价值,从人居一提出的“应该促进公平”到人居三明确提出“公平的城市权利与人人共享城市”,城市权利作为一项人人所有的政治权利被确认下来,公平不再是口号上的呼吁,它成为公民一项基本权利,政府应该充分履行职责,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再次,对全球人居环境计划的实施更加务实。人居三高度强调了城市规划应与政府财政联系在一起,给城市规划和发展给予充分的资金保障,这可以说是城市管理更加务实的体现。
《新城市议程》的开篇宣言便指出“我们的城市和人居应该是有规划、有设计、有资金、有发展、有治理、有管理的”,充分的资金支持是一切规划、设计、管理的根本,所以国际城市的政治发展是更加务实的。
最后,强调全球人居环境的发展是更加科学的、强调预测性的。《新城市议程》要求管理机构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应急机制,以应对城市突发情况,这里的突发情况既包括突发的社会混乱,又包括突发的自然灾害。这就要求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与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地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从长远发展和提前预警的的角度进行安排,以保证城市的繁荣发展。
从三届人居大会的演进中,可以看出全球人居环境建设正迈向人性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正处于加速的中期加速阶段。城镇化带来高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社会不安等,这些问题给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留下了隐患。那么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三次人居大会关注的热点与体现的趋势可以给中国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启示呢?
“人类聚居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生物个体”,“人类聚居和自然生物体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聚居是自然的力量与自觉的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它的进化过程可以在人类的引导下不断调整改变,而自然生物体仅仅是自然之力作用的结果,它的进化过程是不可变更的”。
因此,如果人类能够采取正确的行动,使人类聚居能够不断得以更新,它就可以长期存活下去。所以,在思想意识层面上能否真正将科学发展内化为行为准则是最最关键的一点,其次就是要加强对城市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总结、尊重与落实。
人居三的《新城市议程》提出三大发展原则,第一条便是“一个不落”(Leave no one behind)原则,确保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促进公平是人居会议不变的原则,也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资源分布不均以及不合理的税收政策等,导致中国社会贫富分化越来越大,阶层不平等、城乡不平等、区域不平等等问题随时都可能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导火索,中国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及时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矛盾,将发展的成果回归于人民,这样才能实现有质量的城市化。
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可持续的消费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动中国城市经济范式转型升级。在《新城市议程》中“可持续(Sustainable)”这一词汇出现了130多条,贯穿于《新城市议程》中城市要求的方方面面,包括可持续的经济、可持续的管理结构和管理方法、可持续的城市生活、可持续的国家协作以及可持续的繁荣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可持续是城市长足发展必须要秉承的观念。中国城市要实现长足发展,也必须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包容性(inclusive)”是《新城市议程》非常强调的一个发展概念,出现频次达到36次。所谓包容性城市,包括包容性经济增长及经济转型、包容性的工业化、包容性的社会建设、包容性的城市空间建设、包容性城市政策和法律规定、包容性的人居环境等(见图表7)。同时它也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是国际社会着力打造的理想状态。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如重视经济发展、排斥环境保护;城市二元结构突出、本地居民排斥外来人;贫富差距大、社会仇富仇官等现象严重;城市盲目拆建,城市空间规划不合理,公共空间不足等。但是国际社会上提倡的包容性城市建设可以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许多问题,如性别歧视、儿童权利、城乡差异、移民问题等,社会包容则社会和谐,社会和谐则社会繁荣,而且包容性城市也符合中国提倡的“和谐社会”发展目标以及“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所以打造包容性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大方向。
图1:包容性城市内涵
依托移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新技术革命,借共享经济的兴起之势,大力推动建设共享之城。
共享意味着政府在出台某些政策时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城市空间活力的提升和城市中人际交流的改善;企业在谋求利益时考虑是否通过搭建某种共享平台可以实现平台双方使用者以及企业自身的三方获益或者通过共享企业内的闲置资源获得额外利润;社会组织在内部建设和外部发展时将共享理念融入到组织架构与活动设计中,从而充分体现其社会价值;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走出一家一户封闭的生活圈,参与到社群中,用集体的智慧解决城市中的各类问题。
“人类聚居现象是协同现象”(Synergetic phenomena)。一方面,人类聚居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实体,仅通过对其组成部分的孤立的分析是不可能完整理解它的;另一方面,对其组成要素的单一分析都不能推断或预测整个系统的特点。“聚居的基本特征来源于物质结构(或容器)和人类(或内容)的融合和相互平衡,对人类聚居的合理研究必须围绕对两种因素间的动态平衡的分析”。
现有的各种学科之所以不能合理地解释和解决人类聚居的问题的原因在于,它们“或者过于狭隘,不足以涵盖整个聚居系统,或者缺乏必要的动态分析手段;因此尽管有大批的专业人员在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从事有关人类聚居的研究,如城镇规划师、建筑师、市政工程师、城市经济学、社会科学、交通规划师、艺术家、行政管理人员等等,可是却及其缺少将整个聚居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理论,缺乏能够从总体上将各种现象联系起来的训练有素的研究人员”。
这恰恰是我们今天一系列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我们的很多规划、政策、制度看似都冠以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帽子,但常常陷入一种自上而下的“想当然”,浮现出计划色彩的影子,实质上却在肢解着城市,用机械、割裂、线性、单维的方式去解决高度复杂的现代城市问题怎么可能?不仅解决不了,反而衍生出更多棘手的问题,这是今天中国城市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与风险。
良好城市的运行依赖于科学的规划设计与政策制度,更依赖与不冲突、不打架、不掣肘、高度协同的规划设计与政策制度。在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的现在社会,现代化的城市空间设计规划在城市长远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根据《新城市议程》的政治承诺和执行要求,空间规划与设计包含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设计、公共空间设计与规划、区域规划与发展、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与管理等。其中公共空间是指公益设施、休闲场所等组织城市生活所需要的均等空间,例如公园、娱乐设施等,公共空间在性质上属于公共服务类,因而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公共空间的均等化问题,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并设计合理地验收评估指标,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另外城市发展不能是孤立地发展,应当注意城市区域规划与区域治理并重,将城市的规划设计延伸至相关区域,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很好的规模效应,而且可以带动周边城市化进程,推动中国城市协同发展。
图2:协同型空间规划与设计的内涵
END
APP
1、苹果商店,搜索手机应用
2、安卓用户,点击阅读原文,安装
合作联系:微信 wwwcaup,邮箱 admin@cau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