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明
同济大学建筑系
系副主任、教授
杨浦滨江总长15.5公里,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目前南段正处改造更新进展中,其中 550米的示范段已对外开放。
如果说徐汇滨江打的是文化艺术牌,那么,杨浦滨江和徐汇、黄埔、浦东、虹口滨江的差异在那里,是需要深入挖掘的。杨浦滨江南段的特点是工业遗产非常丰富,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和代表性。先期开发的杨浦滨江南段,西起秦皇岛路东至定海路,岸线全长5.5公里,其中杨浦大桥以西2.8公里,计划2017年6月底全线贯通,杨浦大桥以东2.7公里,计划2017年年底全线贯通。
杨树浦路曾经是黄埔江堤,1869年,公共租界当局在原黄浦江堤上修筑杨树浦路,拉开了杨浦百年工业文明的序幕,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杨浦工业区在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中国工业历史上众多工业之最。至1937年,境内已有57家外商工厂,民族工业则发展到了301家。20世纪上半叶,杨浦滨江地区发展成为中国近代重要的工业基地。对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而言,中国的工业之最上海可能要占其中的70%之多,而在上海的70%中,杨浦可能要占其中的1/3。这里有中国最早的机械造纸厂、拥有最多船坞的修船厂、最早的外商纱厂、最早的工业自来水厂、远东最大毛条生产厂、中国最早综合性塑料加工厂、中国最早的纺纱厂、中国最大电站辅机专业设计制造厂、远东最大制皂厂、远东最大火力发电厂等,目前,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厂——杨树浦水厂仍在运行中。杨树浦发电厂因为污染较严重,已经搬迁了。
杨浦的水、电、煤等市政设施的建成时间早、规模大、是曾经的上海这个远东大都市的能源供给中心。在大量工业遗产汇集的杨浦滨江南段,上位规划保护保留历史建筑总计24处,共66幢,总建筑面积26.2万平方米,除此之外,还保留了大量极具特色的工业遗存。比如,中国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近代最长的钢结构厂房、中国最早的钢结构多层厂房、近代最高的钢结构厂房。这些遗存都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非常重要的工业遗产。
“百年辉煌从头越,城市转型正当时”,杨浦滨江的改造更新伊始,就明确为“功能调整新发展,还江于民全共享”。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要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突出中央活动区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杨浦滨江(内环以内)作为中央活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把封闭的生产型岸线转变为开放共享的生活岸线,努力打造成为天然的百年工业文明展示基地、后工业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留住城市特有的城市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杨浦滨江的定位是以工业传承为核心,打造生态型、智慧型、生活化的公共开放空间,满足市民休闲健身、旅游、观光的需要。
对于这一目标定位,采取了有限介入、低冲击开发的设计策略,强调大开放,而不是大开发。通过工业遗存“再利用”,强化场所记忆,增强居民归属感、认同感;通过路径线索“新整合”,营造公众体验,实现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通过原生景观“重修复”,根植生态理念,修复改善城市生态水文环境;通过城市更新“催化剂”,带动城市发展,激发城市活力。
在杨浦滨江南段的5.5公里范围内,我们建构了“三带、九章、十八节”的整体构架和内容。
三带,工业遗存博览带、三道交织活力带(骑行、慢跑、漫步)、原生景观体验带,和旋贯通,体现系统性。
九章,重返港湾船厂游、长桥飞越水厂韵、草滩野趣渔码头、生态之丘化工仓、工业纵览大桥下、管道乐园热力场、极限体验电厂行、时尚集萃十七棉、运河畅游定海桥,体现区域规划特色性。
十八强音,船坞秀场、钢雕公园、编制仓库、工业博览、焊花艺园、创智之帆、舟桥竞渡、浮岛迷宫、芦池杉径、沙滩码头、渔港晚唱、生态栈桥、钢之羽翼、塔吊浮吧、绿丘临眺、深坑攀岩、知识工厂、失重煤仓,体现节点设计的趣味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目前杨浦滨江开放了怀德路到丹东路550米示范段,已经呈现了初步的效果。
利用曾经输送水电的管道设计为路灯,让他们输送光,在滨江平台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水管灯序列;原有的混凝土地面几经周折得以保留,采用了局部地面修补、机器抛丸处理、表层固化的施工工艺,实现了老码头地面原有肌理的保留与提升;防汛墙的处理一般有两种方式:保留或后退隐藏于绿坡之下,形成缓坡式的开放空间。我们认为防汛墙是场地遗存的重要特征物,因而在示范段保留了近300米的防汛墙,斑驳的墙面和厚重的墙体提示着场所的记忆;设计没用刻意填平码头之间已有的空隙,而是通过搭建钢栈桥连通路径的同时,让人感受到码头空间的变化和江水通过夹缝拍打驳岸的回响;植物配置打破了模式化的植物配置方式,一方面利用原来厂区已有的野生植物,另一方面注重同后工业景观粗犷气质相吻合的植物选配,如细叶针芒、蒲苇、狗尾巴草等,有意区别于普通的小区景观;保留的锚拴列阵布置,可以穿行、可以休憩、可以在其间滑板;利用防汛墙后的原怡和纱厂的低洼地设计了一个雨水花园,配置了如芦苇,池杉等水生植物,营造了绿洲,体现了低冲击开发和海绵城市的的理念,雨水花园中新建的钢构廊桥轻盈的穿越于池杉林中,连接各个路径,市民可以随意穿越,不同长度的圆形钢管顶部的LED灯亮起来就像萤火虫在草丛中飞跃。廊桥上的多处刻字,提醒着过去的历史;滨江贯通的难点之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树浦水厂两侧的连通,如果从杨树浦路绕行,就会缺乏亲水性,于是通过多轮协商沟通后,我们在杨树浦水厂外创造性地设计架设了500米的水上栈桥。
充分利用杨浦滨江地区的工业遗存,精准定位、活化既有资源、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希望杨浦滨江能够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打造世界级滨水空间作出其应有贡献。
素材提供: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交流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