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荣幸受邀参加今天的研讨会。从《城市论》《》《城市学总论》等专著到今天的《待遇论》《与城市领导谈城市》,王国平书记堪称“专家型的领导干部”,他钻研的精神、负责的态度、实干的作风使得《待遇论》此书科学性、理论性、实用性都走在了中国城市学研究的前列。
千百年来,城市一直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和期盼,“人们聚集到城市,是为了过美好的生活”是西方先哲的思考,“城,所以盛民也”是东方韬略的智慧。对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我们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也感受到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医困难等等层出不穷的“城市病”。正如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切核心是人,要使城市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生态涵养的容器、文明传承的薪火、百姓安居的乐园”,必须紧紧围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这12个字。
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是面对城市复杂问题所应采取的审慎态度。如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是近年来见诸各大媒体的热点问题,也是社会科学理论界长期关注、持续研究的焦点问题。拿到原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的新书《待遇论》,起初不免心生疑窦,一位拥有丰富城市建设治理经验的城市专家学者所著之书,为何标题上看不出与“城市”二字的直接关联,而且“待遇”一词也并非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概念。翻开这600多页、70余万字的著述细作品读,回望“城市的核心是人”这一终极关怀,联想“城市、社会、国家、人类”这些关键词汇,不禁让人视野开阔、茅塞顿开、浮想联翩。
作为一名供职于大众媒体行业的新闻传播工作者,“新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一直是萦绕心头的理念,翻开全球300年来的新闻传播史,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报道文本背后,无不浸润着城市研究专家孜孜不倦的探索历程:自17世纪起,都市工业资本主义的崛起,在最根本上影响了整个欧洲社会都市人口和都市化的扩展性重组,推动着西方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也带来了西方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都市空间的蔓延、宗教的变迁,以及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城市与乡村的社会结构变化”是滕尼斯、斯宾塞、涂尔干、雷德菲尔德、马克斯·韦伯、索罗金等早期城市社会研究专家的视角。l9世纪下半叶,新兴的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领跑者,各国大量移民的涌进与人口异质性的迅速增强,使得芝加哥成为一个更为纯粹的、用来研究工业资本主义城市形成及其空间效应的“都市实验室”,“芝加哥的大街”成为新闻传播经典著作《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作者帕克、同心圆模式提出者伯吉斯、扇形模式提出者霍伊特、多核心模式提出者哈里斯和乌尔曼、以及知名文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主义》作者沃思所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研究的场域;2O世纪60、70年代,面对大规模郊区化,基于汽车消费文化的兴起、大都市的政治分裂、内城的持续衰退、强迫集中居住的种族隔离、变化中的劳资关系,为取得更大社会公平的城市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空间生产”“社会冲突”成为列斐伏尔、哈维、卡斯特尔为代表的“新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住房关系与住房阶级”也成为雷克斯、帕尔、摩尔、桑德斯为代表的“新韦伯学派”研究的重心;80年代以来,后福特模式的生产将传统的生产过程拆散为不同的步骤,在不同的地区进行,以分散的生产方式逐步取代传统的大规模生产,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弹性和流动,城市的集中与分散之间出现了新型的辩证关系,“全球化的城市空间”成为弗里德曼、斯各特、索亚、萨森等为代表的“洛杉矶学派”的命题。
纵观城市研究的前人成果,既视角独特、取材新颖,又面对现实、直击痛点。反观我们城市化道路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长远挑战,如何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并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如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平等的公民身份分配权利义务、完善不同类型社会保障之间的流转覆盖?如何拓展以住房制度为重点的配套制度改革,加大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让原有城市居民和新增城市人口都能有更多的“获得感”?诸如这些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问题,既要探究运用人类社会、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避免照搬照抄西方模式、盲目套用,而《待遇论》的面世,正是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平等”和“公正”,萃取出“待遇”这样一套理论体系,以独特的切口从社会科学的原理层面探析一系列中国城市化征程中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恰如一组棱镜,折射分析了复杂城市问题的内在肌理。书中的研究成果无不体现“镜”的原理和寓意,“待遇指数”恰如显微镜,以指数化的实证研究继承科学研究的经典范式,结合杭州的实践调查,细致入微的展现了案例经验;“系统”“机制”“制度”等范畴与待遇的关系分析恰如望远镜,从宏观视角阐述了待遇问题的框架格局;“心态”“伦理”“需要”等概念与待遇的结合分析恰如放大镜,从微观视角逐行扫描了待遇问题的主观思辨;从“竞争”“分化”“冲突”等概念与待遇的交叉分析恰如反光镜,从辩证的角度清晰映衬了待遇问题的立体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