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連結新世代的青年,臺灣的農運及環境運動組織也積極地與國際上其他具有進步理念的農民組織建立聯繫。國際知名的生態及農運組織者范達那?席娃(Vandana Shiva)與她所組織參與的「九種基金會」(Navdanya Foundation),以及國際農民運動組織「農民之路」(La Via Campensina)是兩個重要的交流對象。前者帶來了對工業化農業和基因改造農作的省思,後者則對「捍衛糧食主權」、「停止土地掠奪」等運動訴求提供了思想及行動參照的資源,兩者都是以小農為基礎,所要捍衛的是以小農為主體的農業生產體系。
1.對工業化農業與基因改造農業的批判
2010年5月,就在臺灣各地因為各種開發計畫而進行的農地徵收引發廣泛的反土地徵收抗爭風潮時,「綠色陣線協會」邀請了印度的生態女性主義學者及農運組織者席娃來臺訪問。其實早在2007年,協會便赴印度拜訪了席娃和他所領導的九種基金會(Navdanya Fondation);之後在綠色陣線協會的籌畫下,席娃兩本著作《生物剽竊:自然及知識的掠奪》(Biopiracy: The Plunder of Nature and Knowledge)、《大地非石油:氣候危機時代下的環境正義》(Soil Not Oil: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an Age of Climate Crisis)的中文譯本於2009年在臺灣出版。《生物剽竊》(Shiva 2009a)批判基因改造及專利權讓農企業公司控制了種子,將生命轉變成不斷獲利的商品;《大地非石油》(Shiva 2009b)則說明工業化的農業栽種以及全球化的糧食體系所造成的能源耗費、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進而主張發展多樣性和分權化的農業,重建在地化的糧食體系。這些學說與臺灣農運參與者保存小農體系的理念相通,同時將農運與另類全球化課題連結起來,因此受到農運及環境運動參與者所推崇。
工業化農業和基因改造這兩項課題,讓我們進一步理解環境問題與農業問題的密切關聯。在1970年代臺灣以環境抗爭面貌出現的農漁民抗爭行動中,環境問題是由外在於農業部門的因素所造成,抗爭的原因在於工業污染破壞了農業生產環境,污染從外部經由農業生產環境進入到農作物之中。相對而言,工業化農業對於生態及環境所造成的危害,在於它以耗費能源的方式生產糧食,大規模種植單一作物的生產型態則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危害。農業仍然存在,但卻成為生態及環境的破壞者。基因改造農業則更進一步,它將生態環境污染的意義深深地推進,推進到農作物的種源,推入到種子最基礎的構成要素裡。問題不再只是來自農業外部,由工業對農業生產環境造成污染;也不再只是產生於農業本身,由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這時問題已經形成於農作的核心,由於將基因改造後的種子運用在農業生產之上,而將變異的因子散布到環境中,也散布到食用基改作物的人體中。此時危險是不確定而瀰散的,但卻深深地藏在生命之中,藏在生態環境的最深處。
無論如何,臺灣當前的農運所面臨的急迫問題並非資本主義農企業對小農的壓迫,而是農地持續地被各種開發計畫所侵奪。矗立在小農生產體系面前的巨大敵人並非資本主義的農企業生產,也不是與前者密切關聯的基因改造農業,而是以劃設園區、開發土地作為重要獲利手段的資本主義新積累體制。臺灣的農運工作者所需要的除了引介不同國家農運的理念及作法,還需要在不同國家的運動者之間形成相互學習及支持的組織網絡。綠色陣線協會引介了席娃及九種基金會,留下了寶貴的知識資產;在另一方面,「捍衛農鄉聯盟」及「台灣農村陣線」引進的思想資源及結盟對象是「農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
2.捍衛糧食主權?停止土地掠奪
「農民之路」於1993年在比利時成立,自我定位為「國際農民運動」(International Peasant’s Movement)。在2013年6月之前,農民之路串連了來自70個國家的150個農民團體;2013年6月於雅加達舉行第六屆大會之後,參加者增加為79個國家的164個農民團體,臺灣的「捍衛農鄉聯盟」(Taiwan Farmer’s Union)也在這次大會中加入成為正式會員。農民之路在網站上如此介紹其目標及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