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项目地点: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
规划面积:312平方公里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境内,史称“天下第一仙山”,位列“五岳之冠”,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山现存中国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明代道教建筑群,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图1)。武当山1982年被列为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登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规划对1986年编制、1991年国务院批复的《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规划面积为312平方公里(图2)。
图1:武当山古建筑遗产
图2:武当山风景名胜区边界图
武当山知名度高,国内国际影响广泛,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 其规划是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级别最高的一类。项目接手时,武当山经济发展停滞,管理体制动荡,社会矛盾突出,自然环境退化严重,古建筑遗产保护危在旦夕,国内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图3)。项目难度大,挑战性强。国家主管部门要求一切以国家风景遗产资源抢救性保护为重,并要求高质量、有创新,实现国际理论本土化,推动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保护的创新发展。规划评审跨部门,评审严格,周期长。自2004年始,经专家评审、部际联审、部务会审查等严格程序,修订成稿,于2013年5月获国务院批复。10年整,见证了项目组老、中、青三代对中国风景遗产保护事业的智慧、热情、责任和无私奉献。
图3.:武当山古建筑及其环境的威胁(2003年摄)
规划以古建筑群世界遗产保护、风景资源的全面保护与利用以及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为规划三大联动核心目标,严格执行科学规划程序(图4)。首先,规划强调理论研究,确立理论高度,以国际化视角选择适合中国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景观方法论为指导,整合文化与自然、物质与非物质、历史与未来的动态进程,突显中国特色,接轨国际。其次,规划建立了国际化多学科队伍,建立相关多学科强大国内外专家库,全面研究整合风景遗产资源;再次,规划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基础资料调查与评析,突出现场、文献及科学分析,加强公众参与,确保分析诊断的真实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摸清家底,找出病症。在此基础上,鉴别武当山保护与发展的重大议题、确立总体对策,做到对症下药,确立了风景名胜区的性质、结构、布局等重大议题的部署及对策,并制定了多个专项规划和分项实施计划,落实风景保护与利用,从而确保风景名胜区持续发展。
图4:规划程序
1.全面的现状及历史基础资料调查和研究
规划依托多学科,进行大量文献及现场工作,对武当山的自然环境、自然风景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社会经济基础、生态环境基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监测、工程设施基础、游憩利用状况8个方面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图5),对现状矛盾突出的领域设立专题研究,对核心景区111户(近1/4)农户及978名旅客游客等利益相关者进行细致访谈及问卷调查(图6)。
图5:武当山8类风景资源现状调查
图6:不同利益相关者对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期望及遗产价值观
2.现状及历史基础资料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规划对大量基础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形成专题报告,鉴别突出的社会矛盾、发展诉求、价值冲突及保护威胁。对原规划及其实施进行6项重大评估,诊断资源保护乏力、文化线路断裂、遗产环境破碎三大突出现状问题。重点评析被忽视的武当山非物质性遗产资源、民间文化资源、人文化的自然资源、已消失的联想性历史资源,对武当山的风景资源和游憩利用多样性进行创新分类和评价(图7)。
图7:武当山风景资源分类与评价
3.鉴别风景名胜区发展的重大议题
规划基于深刻的资源保护及社会发展矛盾的认识,鉴别、确立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发展的7项重大议题: 确立风景名胜区发展性质和主题;加强风景名胜区自然和文化遗产协同保护;确立风景名胜区整体保护和发展格局;加强古建筑群世界遗产及其整体环境保护;提供与遗产主题相关联的高品质旅游产品及游憩机会;加强风景名胜区遗产地社会发展;解决风景名胜区内外部交通瓶颈。
4.确立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和解说主题
规划确立了武当山作为中国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典范的核心价值,将其性质表述为“以道教文化为核心,以高度人文化的自然、宏大严谨的古建筑群、蜚声中外的武当武术、活化的口头非物质文化为表征的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地;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完美实践是具有高度独特的民族性、文化性、自然性、宗教性和活化性等特点,集大型山水于一体的大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人类景观文化多样性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规划提出了包括武当山古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功夫、武当人文化的自然、武当民间口头文化、武当道教文化、汉江水域文化的6大遗产价值解说主题。
5.确立风景名胜区发展战略、结构布局及6大分区管理
针对现状重大问题,本规划确立了“整治核心,重组山下,挖掘东西”的发展战略、“一横一纵带两翼、一城一环连数村”的总体结构和全面布局“名山胜水”的景观大格局(图8)。结构布局特征突出体现在“强化资源保护”、“重拾历史人文线路”、“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并重”、“物质性遗产与非物质性遗产并重”、“山上山下并举,山水交相辉映”、“挖掘东西部遗产旅游潜力”、“提供多样化游憩体验机会”(图9)。此外,规划创新性提出保护与利用管理多线合一,全面整合6大游憩机会、8大游憩主题、12大景区、6大管理分区和5级保护分区(图10)。
图8: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总体布局图
图9:武当山风景名胜区规划结构图
图10: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分区规划图
6.风景名胜区专项规划
在明确的风景名胜区性质、发展战略、结构布局、分区管理、解说主题的指导下,规划完成了包括资源保护培育及分区、历史文化资源保育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育利用规划等13项专项规划,全面落实、分步实现、层层细化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保护、高品质遗产展示和旅游体验以及遗产保护联动社会发展的三大目标(图11)。
图11: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专项规划图
7.提出城区发展调整建议,全面促进山水城区建设
规划明确武当山城区是武当山风景名胜区自然和文化遗产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议调整城区规划总体空间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功能、保护和恢复城区历史文脉、改善道路形态和结构,改变带状发展,结合自然地形地貌特征,向山水城镇发展。
8.规划成果
在符合规范成果之外,本次规划做了大量研究创新性探索,完成2项专题研究报告并发表国内国际论文12篇,使项目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图11)。
图12:规划成果封面
1.风景名胜区规划文化景观理论的创新与实践
本规划是国际前沿文化景观理论首次与中国本土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实践,规划传承民族精粹,突显中国风景智慧,是国际文化景观前沿的中国创新项目,引领了中国近年来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保护的战略性探索。
2.现状调查扎实,分析科学准确,资源评价方法创新
规划对自然、人文、社会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公众参与,并进行了详尽的科学分析。其中资源评价创新采用的“单元分割法”,为规划多重目标、多线合一、多规合一的管理提供了扎实的决策依据。
3.管理分区的创新建立
本规划针对中国风景名胜区多种分区体系导致同一地区管理导向不一、边界不一、不能全面覆盖等弊病,结合国际经验,创新增设管理分区,统筹保护与利用,解决了多线合一的重大管理难题,为管理者提供了简单、清晰、有效的现地管理目标和措施。
4.规划体系完整,逻辑性强,可操作性强
规划具有高度的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层次性和整体性。调查、分析、对策、措施、实施五位一体,环环紧扣、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依据确凿,针对性强。
本规划可操作性、指导性强,实施社会效益显著。2004年-2015年,武当山特区财政收入增加17倍,招商引资100亿,遗产保护与发展投入增长近50倍,人均收入增长5倍,旅游收入增长15倍,成绩显著。武当山特区政府高度评价本规划是“对武当山历史自然文化遗产保护高度负责,为武当社会持续发展、为武当人民谋福利的一项优秀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项目主要编制人员:韩锋、姚昆遗、杨学军、韩波、林源祥、杨德源、李发平、吴先锋、李晓黎、陈朝霞、卞欣毅、马子嘉、吴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