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影|图片来源:学堂志工
序
2016是“奉化实验”元年。“奉化实验”是一个通过“培训-提案竞赛-试点实施”一系列过程,使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地方培力计划”。11月份,“奉化实验”进入“评委走村”环节,在候选团队自发提案的基础上,在村庄现场中,评委与候选团队共议村庄发展定位,共商矛盾和困难的解决途径,以及涉及生态环境、产业重构、公共空间、文化传承创新、社会关系、资本下乡等的路径选择,其间交流的智慧与诚心,弥足珍贵。——刘昭吟
舒前村:直面拆迁改造,更需共同营造
11月5日上午,试点规划村选拔的中期走村进入第三站——舒前村。在此次入围试点选拔的11个村中,舒前村显得迥异而特殊——它紧邻城区,湮没于城市主干道、开发区和城市商业广场之间,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这里居住密度高、环境与安全问题突出、街道杂乱却又充满活力,有着中国所有城中村的空间共性;低廉便利的生活成本,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聚居,外来者与本地人的冲突与融合,是城中村永恒的社会议题;城市化大潮中,它更须直面所有城中村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拆迁与不拆迁,村庄的命运何去何从?
初识舒前村
上午8:30,评委团一行到达舒前村村委会综合楼前,一下车,舒承钧书记便亲自引导评委团走村考察,同时详细介绍了村庄基本情况。
舒承钧书记向评委团介绍情况|图片来源:学堂志工
舒前村位于岳林街道东郊经济开发区,全村现有面积1.55平方公里。东郊开发区始建于1996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舒前村原有2000多亩土地被征用,并聚集了大量的外来从业者。全村现有外来人口6000多人,是当地村民的3.5倍。当地村民和外来人口居住区域划分相对明显,以村内的门前河为界,以北属于村老区,老房子居多,现大多租住给外地人,成为外来人口的主要聚居区,老区房屋密度高、居住条件差、安全隐患多;跨过门前河,以南为本村村民和小部分外来人口居住区域,房屋整体规划布局相对整齐,区内的金峰路是主要商业街,两侧商铺林立,餐饮小吃、美容美妆、吃穿用度一应俱全,服务周边开发区,人气繁旺,被誉为“岳林铜锣湾”。舒前村以“房东经济”为主要产业,2015年村集体收入160余万元,全部来自房屋出租。
舒前村的位置|图片来源:学员汇报文件
“半朝造社”的行动
舒前村参加此次选拔的团队取名“半朝造社”。半朝,透露着舒前村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唐时舒氏先祖自河北高阳迁居于此,世代人才辈出,据旧志记载,舒氏家族仅宋代中进士者就达44人,民间有“舒半朝之说”。造社,则体现了舒氏后人在现代城市化冲击和村庄社会结构快速变动下对家园故土的守望和和谐安居生活的期冀。团队希望借由一系列的社区营造行动,凝聚民心,提升居住环境质量,并促进本地村民和外来人口之间的融合。因此,团队提出的具体行动计划包括三个方面:
1.青墙弄改造
青墙弄是舒前村老区的一条传统小街,出口直接通向门前河,南头集贤乡的门牌充分体现了“舒半朝”的文化底蕴。舒书记走村时向大家介绍,主街两侧多为民居,房屋老旧,几乎都分隔租住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和卫生条件很差。团队希望对部分危屋进行整改,一来解决安全隐患,二来有意打造创业、创意等新的空间功能。此外,在走村过程,大家也注意到,这条弄及延伸两侧,集中了村庄重要的历史遗存,旧墙、家族祠堂、水龙会、汉城庙等等,是村庄重要的传统空间所在。
青墙弄示意|图片来源:学员汇报文件
逼仄小巷的走村团|图片来源:学堂志工
出租户简陋的居住环境|图片来源:学堂志工
从前的宗祠大屋|图片来源:学堂志工
2.公益书吧项目
舒前村外来人口聚居,许多人已在本地居住多年。而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的缺失,更易加剧社会矛盾。村里已经开办了三家民办幼儿园,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幼托教育服务,还计划为外来人员办红白喜事开辟专门场地等等,都是希望尽可能使居住于此的外来人员有社区融入感。
此次团队关注到本村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团队对岳林街道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了调研,决定利用村委会大楼的三楼空间,开展公益书吧项目,为舒前村孩子,尤其是外来人员子女提供免费的读书借书服务,及课外教育、兴趣活动及家庭教育讲座等。团队希望借由公益教育的开展,为外来人员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
村委会三楼拟用作书吧的空间|图片来源:学堂志工
3.门前河的环境整治
门前河整治工程由奉化市水利局建设,2013年十月开工,2014年10月竣工完成,已投资1700多万,治理河水水质环境、修缮桥梁、巩固安全。但由于日常倾倒生活污水、随意丢弃垃圾等不文明行动,目前河水水质和周边环境仍存在问题,河水常补填堵、河面污物漂浮。团队计划投资净水设备,开展河道清污工作。
门前河的清淤工作正在进行|图片来源:学堂志工
在村庄走访和听取团队行动方案介绍之后,评委团成员就舒前村面临的问题和行动计划展开热议,聚焦于三个方面。
评委团支招一:直面政府拆迁,探索城中村改造新模式
“城中村”是一个敏感的身份,拆迁改造更是村庄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那么,当前的种种改造方案和行动计划,对一个可能被拆迁改造的村庄,意义何在?
刘昭吟老师首先一针见血发问,作为列入政府未来城市化拆迁改造计划的城中村,舒前村对改造的态度是什么?舒书记回答说,村里对拆迁改造做过详细的民意调研,44.3%的人有改造意愿,而大多数老百姓不同意拆迁。现在政府多采用“房票”来解决被拆迁户的住房分配,如此,一旦拆迁,村庄的村民无法再集中居住在一片地区,而将被打散分入城市的各个小区,原先村庄的熟人社会被打破,村民间的社会交往和纽带将不复存在,老人们更是不愿意离开世代居住的村庄。谁说城中村没有乡愁?
有多年政府领导工作经历的王洪涛老师提出,理想总是需要面对严峻而残酷的现实。他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难逃被拆迁的命运,舒前村的行动只能是从现在到未来的过渡方案,而不可能是长远方案。因此,首先应考虑,过渡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城中村人口密度高,一个村庄的基础设施、环境容量能否承载和支撑几倍于原村庄人口的人群居住?安全和环境问题应为当下首要问题。对村庄进行安全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加强环境整治,解决私搭乱建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改变城中村的脏乱差的面貌,让政府意识到,城中村也可以有价值,这样,才能获得政府的支持,在未来的拆迁改造中尽可能为村庄争取有利的条件。城中村的拆是必然,但是“拆”不意味着“全拆”。因此,舒前村借由此次“乡村经济”实施行动就显得更加紧迫而重要。通过细致调研、环境改造、社区营造种种行动方案,让政府能够看到舒前村具有保留价值的空间,实施打动政府的改造行动。行动方案不是全面铺开的、必须是有重点的。
评委团多位老师都认为,在当前城中村改造面临普通困境的形势下,舒前村意图通过自我更新而进一步获得部分保留的可能性,是很有意义的。即使作为过渡期的改造方案,借由房屋环境整治和社区营造行动,实现空间改善和社会融合,让政府和社会看到舒前村行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也可能逐步改变政府对城中村的态度,并进一步反思从前一贯大拆大建的改造模式,是一次从村庄内部激发出来的对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有益探索。
特邀嘉宾李京生老师进一步由此衍生,提出城中村改造中“政府开发VS民间开发”的议题。能否提出一个民间参与城中村改造的开发模式,使拆迁改造的收益回归村庄自身,并改变过去拆迁“见物不见人”的作法,让城市改造回归到对“人”的关注。
评委团老师讨论|图片来源:学堂志工
评委团袁朝晖老师点评|图片来源:学堂志工
评委团支招二:社会共融与空间缝合
城中村的改造,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改善,更因为其内部社会结构的复杂性,需要面临更多的社会融合的课题。
舒前村团队关注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教育问题,希望借由书吧等公益行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服务,让外来人员更好地融入本地社区。走村中,村庄老年协会的对面,舒书记还特意向我们指出了一群围坐在一起打牌娱乐聊天的外来住户,提出外来人口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的问题。评委团老师对舒前村关注到底层人群的照顾表示了肯定,更认为本地与外来村民的社会共融是此次行动的重要内容。同时,评委团对如何营建“融合空间”提出了一些技术上的指导。评委团老师建议,是否可以主动创造一些本地村民和外来人员共同使用的空间,比如金峰路上的菜场,既是社区的核心公共空间,也是人与人的日常交往空间,能否产生出一些本地人与外来者共同使用的方式,进而催化“共融”的可能性。门前河是一个更好的例子,它是村庄新、老区的分界,无形中也成为本地人与外来者居住空间的分隔线,能否借助河两岸的一些公共空间,比如广场、庙社等,创造各类人共同使用的公共功能,将这一“边界”转变为“中心”,促进河两岸的“缝合”。
村内民办幼儿园|图片来源:学堂志工
村里的菜市场|图片来源:学堂志工
评委团支招三:历史肌理保存与文化传统传承
尽管湮没于现代化的城区中间,但舒前村的历史肌理和文化传承给走村评委团留下深刻的印象。青墙弄里的水龙会,是一支民间自发组织的义务消防队,职能代代传承,至今仍承担了村庄防火救援的重要职责。汉城庙,舒氏宗祠,李京生老师一眼指出其建筑细部有元代建筑的特征,可见其历史之久,引起了众人的极大兴趣。这里至今仍举行祭祀舒氏祖先的重要仪典,平日里也是凝聚村庄精神的重要公共场所。
有悠久传统的村庄消防队——水龙会|图片来源:学堂志工
评委团在汉城庙内讨论|图片来源:学堂志工
评委团认为,舒前村的改造,如何做好历史传承的角色,保留村庄空间肌理和历史脉络,保存并传承蕴含于空间之中的精神和文化传统,找到历史与发展的平衡点,寻求古与今的对话,是十分重要的。刘欣蓉老师指出,团队提出的一些房屋和沿街墙面的改造,过于“年轻化”,与本地的历史空间特征不太符合。即使是作为“青创”空间,也应体现本地空间特征、传承历史肌理。夏铸九老师也认为青墙弄的改造,在一些技术细节上,应更突出历史味道,比如增加一些传统的檐廊构造等。夏老师还建议,公益书吧的项目地点,能否与青墙弄的改造结合起来、或者与汉城庙历史空间的利用结合起来,促进传统空间的保护、活化与再利用,在功能上亦可体现古今对话的效果。
评委团夏铸九老师点评|图片来源:学堂志工
作为本次选拔村庄中唯一的城中村,舒前村具有特殊又普遍的意义。特殊在于,它的“乡愁”没有青山绿水,不是桃源世外,但它仍有历史传承和村庄共同记忆;普遍在于,它和中国众多城中村一样环境脏乱、人员复杂,又不得不面对被拆迁改造的政府指令。因此,在这里进行社区营造,更有探索性的重要价值。它的行动,是村庄面对外部城市化压力的一次自我更新和反省,更是一次传统村庄社区对现代化进程的回应,还可能会是一次源于内生的社会融合尝试。问题复杂,任重道远,希望加油!
评委团与团队讨论|图片来源:学堂志工
跋
一路走来,奉化市政府推行计划的决心与学员们积极参加学习、竞赛,令我们感动。“评委走村”期间,既有热心学员旁听,又有市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全程参与,更有关注社区营造与乡建的学术、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前往观摩交流,产生多视角的思想激荡。
作为学堂组织者,一直在思考如何与热心学员形成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善用其长、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进阶培训的课件改写论文发表,邀请热心学员参与整理,而初阶培训课件多为自由撰稿人担任。发布“评委走村”议程后,通过初步沟通,邀请了几位想观摩其他团队与评委交流的学员,后续又邀请了奉化规划局、旅游局的年轻科员加入到志工记者队伍。因领到任务,多了一份担当,需要更深刻理解村庄与队伍面对的问题、评委建议的核心思想,基于要报道出来,前提是理清自己的思路,传达给读者一篇基于笃定的报道,为让读者产生阅读的欲望,需要提升写作技巧等的。影像记录则要求摄影师不光用照片记录,根据自己的感受录制下一些精彩评述。组织此事,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放羊吃草”。分配到每位志工记者的实际报道任务是一、两篇,鼓励大家跟随评委多走访村庄,在走村间隙召开说明会,组建微信群及时交流。因信念而相聚,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一股年轻的力量正在萌芽! ——陈艳燕
记者志工团队名单:
影像记录/滕嵩杰、许浙华
文字编辑/陈芳、柳晨硕、刘天竹、刘艳丽、彭程、孙莹、张弦、张昕欣、张艳
投稿/contribution@xiangchoujingji.com
联系电话/86 21 5957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