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邱忠莉 西部区域总部
所谓基础设施,不是有需求才去做,而是为了创造需求而去做。
——盐野七生
在古罗马辉煌的历史中,除了历史的起伏跌宕和人物的兴衰存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古罗马时期就已涵盖了道路、桥梁、隧道、供水、排水等领域的完备的基础设施。
道路
“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西方谚语源自于古罗马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两千多年前的罗马人已经意识到道路建设对国家社会发展重要意义。自公元前3世纪年阿皮亚大道开通到公元2世纪的500年间,罗马人铺设道路干、支道长达15万公里。罗马从在台伯河东岸的村落逐步壮大,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其道路网也随势力范围的扩张而不断延伸,罗马人每征服一地,对被征服地的统治措施都首先从修通道路开始,罗马人将道路视为国家“动脉”。
罗马帝国时期道路网
罗马既不是唯一修大道的人,也不是第一个道路修建者,但其缜密完善的道路网体系、规划设计、工程质量等都令人惊叹不已。罗马人修建道路时尽可能采用直线铺设,笔直的罗马大道采用四层铺筑的构造,挖掘深度1~1.5米左右,最底层采用石子,第二层采用石头、石子、黏土混合夯实,第三层使用人工砸碎的小石块,最顶层则是凿刻整齐的大石块。道路表面形成中间微凸的弧形,使雨水自然流向道路两侧的排水沟,该结构坚固并利于排水。罗马大道的车道宽度一般在4米以上(双向两条车道),且不论市区郊外均设有宽约3米的人行道。
罗马大道的基本构造
公元前312年,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主持修建的阿皮亚大道被誉为罗马筑路的“样板”。如今,这条道路部分路段作为历史古迹原貌保留,其余路段,铺上沥青变身机动车道,成为现代罗马的国道7号线使用至今。
阿皮亚古道
桥梁
桥梁是罗马大道的延伸,当道路遇到河流、沟壑,甚至下面并没有水的谷地,为保证道路笔直畅达、避免道路上下起伏,罗马人修建了多达3000座罗马式桥梁,桥梁的面层和道路采用相同构造,宽度也与道路保持一致,并且设置车道和人行道,桥梁两侧人行道下设置暗沟排水。在施工技术上,桥墩施工采用了类似现代围堰施工工艺,罗马工程师在桥墩处采用木桩和木板围城墙,排干围墙内的水,再将河床向下挖并堆砌石头,建造桥墩。
法布雷西奥大桥(至今仍在使用)
古罗马时期桥梁(来源网络)
供水
古罗马以完备的引水道网建设文明于世,其供水系统被认为是古代历史辉煌的奇迹之一。最早修建阿皮亚大道的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也是罗马水道的创始人,他提出通过修建“水的道路”以建立稳定的供水系统。罗马虽建国于水量充沛的台伯河岸,但靠近城区的台伯河水质并不能满足饮用的要求。因此,水道建设的目的是从较远的山中水源地引来清洁、优质的水。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年,罗马修建了11条大型输水道,遍布欧洲、中东和北非的各个罗马行省也先后建设了数百条罗马水道,时至今日,部分水道仍发挥作用,令人叹为观止。
罗马水道原型示意图(来源于网络)
罗马水道利用山区的泉水、湖泊等水源,采用有坡度的渠道系统将水引到城区。山区到罗马城区之间有山丘、沟谷、河流,因此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除了利用水道的坡度输水外,罗马人还运用了虹吸原理,在越过沟坎时修建U型倒虹管将水从山谷一端送到另一端,而当山谷较大或者下面有河流时,则采用架桥的方式,让水从桥上通过,这就是罗马著名的引水桥。水到达城市后首先贮存于蓄水池中,蓄水池中有过滤网、沉淀槽,且能容纳清污人员。蓄水池也起调蓄水量的作用,在枯水期按照优先级别向市内配水,优先级别最高的是公共水槽,公共水槽的水可免费取用,而若需将公共水槽的水直接引入家中,则需要收费。除了满足住在人们生活用水需求外,11条水道还为罗马的大量公共浴场、小便处和公厕供水。罗马水道解决了用水水质和水量问题,对城市公共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克劳狄亚高架引水桥
尼姆嘉德水道桥(法国)
排水
近年来,我国内涝频发,古罗马的下水道往往作为“模范”被提及,罗马的下水道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末,擅长排水开垦技术的伊特鲁里亚人塔克文担任罗马第五任国王,大规模的下水道网挖掘工程在这一时期开始动工,罗马建国于台伯河岸的山丘上,而下水道的出现有效地将山丘之间的湿地的水集中收集排放到台伯河,后来还在水渠顶部遮盖石板,使得罗马城的土地资源得以更有效地利用。
罗马大下水道
古罗马下水道的墙壁和拱顶都由加宾石建成,地面铺设采用塞尔石,灰色火山石也经常用于地基和下水道建设。古罗马下水道系统由主下水道和分支下水道组成的,主下水道直接与台伯河相连,分支下水道包括道路分支下水道和房屋分支下水道,下水道收集的废物和废水最终排入台伯河。
值得一提的是,罗马市内的民宅,其屋顶是朝向房子内侧倾斜的,雨水则可以沿着屋面流下来,落到雨水坑,再通过导水管贮存到地下蓄水池,罗马人习惯利将雨水用于打扫、洗涤、浇灌种在庭院里的花草等。使用雨水不需要到户外公共水槽舀水,而把水道的水引入家里需要缴纳税费,这是罗马人热衷使用雨水的原因。古代罗马在雨水利用方面具有朴素的生态价值观,也蕴涵着丰富的海绵城市思想,对当代排水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罗马民宅原型示意图
古罗马的公共厕所多建在罗马浴场附近,大量浴后水则用来冲洗厕所,古罗马的厕所随时都有水流冲洗粪便,使废水随下水道排入台伯河。
古罗马的公共厕所
古罗马的基础设施,涵盖交通设施道路、桥梁、港口,卫生设施上水道、下水道、公共浴场、公共厕所,还有广场、图书馆、剧场、竞技场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桥梁没有收费站,免费使用,水道也仅有少部分需要征收费用,这些由国家政府主导建设的“重大工程”都以满足大众需求为出发点。同期希腊一位旅行家到罗马感叹“希腊人热衷于修建神庙,罗马人热衷于完善基础设施。”,
与古罗马同期,中国修建了抵御外敌的壁垒万里长城。两千多年过去了,罗马的基础设施还在发挥其重要作用,后世的我们,除了惊叹之外,其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生命,你的想法可以改变城市!
欢迎给我们来稿,投稿邮箱:3985760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