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性的城市格局,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成都现在的多中心性发展情况如何?有意思的是,清华大学研究团队近期发表研究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他们通过对电子地图“热力图”计算和分析,成都凭借17个中心数量、38.36平方公里的中心面积,与北上广一起跻身12个“成熟性多中心城市”之列。
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经济越发达,多中心性越明显。
清华大学团队的这篇研究文章,刊登在近期出版的《上海城市规划》杂志上,4名作者有3人来自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他们以全国65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所使用的基础数据包括一份电子地图在某个周三下午3时15分许的市民多项活动,数据粒度精细到个人,“以市民借助互联网的活动为出发点来重新定义城市中心。”
研究人员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后,计算各个地区内聚类的人群密度和人流速度,综合计算出聚类地点的活跃程度。计算结果用不同的颜色和亮度反映人流量的空间差异:颜色越趋近于红色表示人群密度相对越高,越趋近于绿色表示人群密度相对越低,从红到绿连续变化,从而筛选出一个城市的(潜在)中心节点。
文章的第一作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娟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成熟型多中心城市中,成都的中心面积总和为38.36平方公里,仅次于广州、深圳、上海、北京,位居第五;从中心数量上看,成都则以17个和重庆、上海并列第八。
李娟介绍,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城市空间结构有朝向多中心发展的趋势:如天津、上海等地的城市空间结构从最初的同心圆,逐渐演变为多中心模式。
研究人员认为,正是空间结构的改变,使城市由单中心发展到多中心,中心数量逐渐变多,面积也逐渐增大,呈现遍地开花的景象。李娟认为,在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设计,多中心既要作为城市的主要标签创造吸引力,也要承担发挥城市凝聚力的职能。
研究还发现,包括成都在内的上述12个成熟型多中心城市,其就业人口、人均GDP与中心数量的高相关性证明:经济越发达,多中心性越明显。对于行政等级较高、经济实力较好的城市,往往能够与多中心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