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15年,武汉怎么建?
2016年12月17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阶段成果全国专家研讨会在汉举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司司长孙安军、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童纯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上海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陈小鸿、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主任彭高峰、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局长张瑛等国内规划专家出席会议,并对武汉2030年总规阶段成果提出修改完善建议。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准备把武汉确定为除北京、上海以外的第一批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城市。武汉2030年总体规划已完成11个重大战略专题研究,主要涉及武汉的国家战略定位、城市规模、区域协调、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及总体城市设计等方面,从“竞争力提升、枢纽城市打造、文化魅力彰显、宜居城市建设、安全可持续发展”五个维度,初步明确城市规划发展五大目标。
当前,武汉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城市转型期,本轮城市总体规划战略提出,未来武汉将朝着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现代服务中心的目标努力。
首先,全面激发科技创新能力 ,营造多元协同的科技创新空间。同时,提高区域金融服务能力。巩固和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加速传统产业转型与智能化升级,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新城区则按照“独立成市,产城联动 ” 的思路,科学安排产业用地及生活配套用地比例,实现副城与新城组群的职住平衡,吸引产业人口集聚,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高效整合武汉综合交通枢纽资源,实现“空铁无缝换乘”和“铁水多式联运 ”。
航空方面,以天河空港为核心,打造中国中部地区的国际门户航空枢纽。研究第二机场,与天河机场、顺丰机场,组成“一主两辅”航空客运枢纽体系。
铁路网方面,规划新建兰福、武杭,京九,沿江及胶桂高铁,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两纵两横两连二十方向 ” 高速铁路网络。
水运则以阳逻港为中心,优化整合各类航道港口设施资源,全面建成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本轮总规还对武汉城市内部的交通体系进行梳理:
未来15年,将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构建轨道上的大武汉,大都市区形成点到点一小时市域铁路交通圈,主城区形成门到门一小时城市轨道交通圈。
将武汉塑造成为“轨道+慢行”引领型的绿色出行楷模,成为超大城市“绿色交通”典范,实现“442”交通出行结构规划目标:公交、慢行出行比例均达到40%、私人机动化出行比例控制在20%以内。
充分发挥武汉“两江九水、百湖之市”这一全国独有、世界少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凸显“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建设长江两岸世界级滨水风光游憩带、汉江及东西山系历史人文景观走廊。依托六楔建设建设集城市游憩、休闲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环东湖、环武湖、环汤逊湖、环青菱湖、环后官湖和府河两岸等6大郊野公园群。
本轮总规编制时提出打造“集中建设区”和“非集中建设区”:集中建设区主要在主城区,非集中建设区主要在新城区。在非集中建设区域,将着力打造特色小镇集群+乡野单元+郊野公园的空间体系。构建特色功能小镇集群,依托现状小镇基础,打造具有武汉特点的特色功能小镇集群。
另外,“六楔”将再升级。六大生态绿楔通过“内引外延”,建立连接主城内外的生态廊道和城市风道、改善主城区热岛效应。
“内引”指六楔入城,与城市绿地系统形成有机整体;
“外延”指六楔依托山水脉络向外延伸,打造六大郊野公园群。
推进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系统综合性工程,打造适度超前的市政设施规划建设体系。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修复城市水生态,加强水污染治理,改善大气环境,完善废固处置体系。提高城市供应体系保障能力,提高城市防洪、排涝、防震设施,构建完善的消防急救体系,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与会专家们认为,武汉2030年总体规划阶段成果在《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有继承也有创新,展望了武汉未来的美丽蓝图。同时也指出,武汉应更加注重城市品质的提升,要激发武汉在实业、山水资源、文化、创新等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