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开发强度要求,保证开发效益。
围绕规划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将项目投资强度、产出效益控制、环境要求和容积率这4个指标纳入片区土地利用规划要求中,作为强制性内容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中。引导地区优先发展经济效益好、生态适宜性强的产业项目,严禁粗放、低效项目的发展。以五象新区内部中国—东盟国际物流基地的土地利用开发为例,规划明确片区的主导产业为加工制造业及仓储物流业,配套产业为商业、金融业和教育科研产业,同时对片区内部的仓储物流用地、工业用地的开发强度进行了量化要求。
根据工作内容性质,五象新区土地利用管控工作属于项目的建设阶段和运营实施阶段工作内容,主要的监管实施主体为五象新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及五象新区生态环保局。
(4)能源管理规划:制定企业排放标准,推广节能减排。
五象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能源管理方法参考借鉴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区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控制的要求,制定了适用于本地区的碳排放标准(2020 年五象新区单位 GDP 碳排放强度≤ 0.58、2030 年五象新区单位 GDP碳排放强度≤0.49)及单位GDP水耗标准。监管过程中依托规划区电网管理信息平台、燃气供应管理信息平台和城市供水管理信息平台,对规划区范围内的生产企业进行实时监测,定期统计企业水、电、燃气等能源消耗情况及单位GDP 碳排放强度情况,对超排企业,及时引导进行节能减排整改,使其符合低碳节能的生产要求。同时,在对规划区企业碳排放总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鼓励政府逐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模式,制定出台与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市场交易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新区形成“减排创收,超排罚款”的社会氛围。
根据工作内容性质,五象新区产业布局工作属于项目的运营阶段工作内容,主要的监管实施主体为五象新区工业和信息化管理委员会。
(5)科技支撑规划:加强低碳技术应用,加快产业融合。
在绿色低碳产业的科技支撑方面,规划提出:深入调查企业能耗水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支持落后产能的企业技改、转产或兼并重组,有步骤地实行关、停、并、转,对治理无望或费用过高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或转产;优化发展传统能源,积极探索利用洁净煤技术,加强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合理开发可再生能源,加快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燃料乙醇、生物质发电、沼气工程、生物柴油、固体生物质燃料等的开发与利用,加快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同时,以空间融合、功能融合和技术要素融合为主要路径,以产业链延伸融合为主要模式,推进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强化现代服务业各领域内部支撑和对其他产业研发、生产、商务、运营、管理等全过程的服务支撑。
根据工作内容性质,五象新区产业布局工作属于项目运营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的监管实施主体为五象新区科学技术管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