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系主任、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规划国际比较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和区域发展、城市政策分析和评价、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化、城市开发和规划控制等。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明确了武汉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复兴大武汉”的奋斗目标。2013年,为应对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避免在发展过程中犯错误、走弯路、错失机遇,武汉市立足现实,从全球视野、顶层设计的高度,开展了《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了分三个阶段建设“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的远景目标。为全面谋划武汉中长期发展的目标定位、核心功能与规划应对策略、行动路径,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开展《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研究》工作,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1现在存在的优势和弱势
优势5个:武汉在智力资本和创新、交通和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环境、经济影响力、宜商环境等维度为基本领先;
一般2个:在区域重要城市、健康/安全与治安等维度为略有滞后;
弱势3个:在技术成熟度、文化与居民生活、成本三个维度为明显滞后,但武汉没有严重滞后的维度。
细分到专项指标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员比例、重点大学研究水平、技术市场规模、创业便利性、市政建设投资都是排名前三。武汉的严重滞后变量包括绿化面积、租金成本。
2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和指标体系
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内涵可以归纳为:
“三个中心、一个枢纽”:
三个中心: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
一个枢纽:交通枢纽。
国家中心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个维度:
目标维度:
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交通枢纽。
能力维度:
体制资本、人力资本、环境资本和物质资本。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分三个阶段三个目标分步建设:
短期目标是成为单维度国家中心城市;
中期目标是成为双维度国家中心城市;
远期目标是成为全维度国家中心城市。
因此,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应当以科技中心为先导(引力)、以经济中心为核心(实力)、以文化中心为后劲(魅力),以交通枢纽为支撑,逐渐形成全方位的竞争优势。
3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
总发展战略:“强长板和补短板,全方位的竞争”
(1) 从建设目标维度的发展战略
经济中心 科技中心 文化中心 交通枢纽
国家经济中心:强化经济辐射能力和外向经济水平。策略重点是大幅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关注相对偏高的租金成本。与广州和深圳相比,武汉的显著短板是外资依存度,这是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的指标,武汉的策略重点是大幅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
国家科技中心:改善创新应用环境和技术经济水平。策略重点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创新应用和创业环境。武汉在技术成熟度维度的所有指标都落后于广州和深圳,而数字经济、软件与多媒体设计、宽带速度更为显著,因而也是武汉建设国家科技中心的策略重点。
国家文化中心:提升文化建设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策略重点是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文化原创能力和文化品牌影响。武汉建设国家文化中心的策略重点是加强文化硬实力(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原创能力和文化品牌影响),能够举办更多的国际级和国家级会议、展览、演艺和赛事活动,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由此吸引更多的国际国内游客。
国家交通枢纽:以建设国家交通枢纽为支撑:建设国家航空枢纽和拓展国际航空门户。武汉位于国家中部地区,铁路客运量相当可观,飞机起降航班和国际旅客作为相互关联的两个指标,表明武汉作为国家航空枢纽和国际航空门户的地位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 从能力维度的发展目标
体制资本、人力资本、环境资本、物质资本
制度资本:推进制度变革。制度资本是能力建设的关键维度,武汉与许多中国城市一样,制度资本通常是能力建设的短板维度,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就是制度变革,因为制度是供给侧的供给侧。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之所以位居前四,良好的制度资本是重要因素。
人力资本:释放人才红利。为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积极吸引劳动年龄人口。武汉的策略重点是为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使人才资源能够转化成为人才红利,同时也要积极吸引劳动年龄人口,而这些举措都是与制度变革直接相关的。
环境资本:改善空气质量。武汉的自然气候、碳排放、空气质量、生活质量排名显著低于广州和深圳,武汉的自然灾害风险排名高于广州和深圳,武汉的资源利用排名高于广州低于深圳。武汉的突出短板是空气质量,这与碳排放也是相关的,成为武汉改善环境资本的关键所在。
物质资本:弥补硬件短板。武汉的市政建设投资、轨道交通覆盖率排名已经达到目标区间;互联网普及率、大型建筑活动、居民住房保障、物流效率排名基本领先;公共图书馆、飞机起降航班、医护资源、医疗体系服务水平、城市安全指数、文化活动、正规出租车排名略有滞后;其它指标则是比较滞后(交通拥堵状况、星级酒店、养老服务)或严重滞后(宽带速度、绿化面积),这是物质资本建设的重点领域。
根据财富500外资制造业企业分支机构和2015年GaWC175境外企业分支数量分析,武汉是长江中游地区的首要国际门户,长沙和南昌是次级国际门户;
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提供的2015年中国主要城市举办国际会议数量及其世界和中国大陆排名,武汉处于第9位,与《机遇之城 2016》中武汉的中国排名第7位来看,武汉的国际化城市建设略滞后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2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内涵和目标定位
国际化城市的基本内涵:国际门户城市。发挥向外链接全球网络和向内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作用。
国际化城市的四个功能维度:吸引国际资源、建立国际联系、举办国际事件、提供国际连接。
武汉建设国际化城市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巩固长江中游地区的首位国际门户城市地位。武汉已经成为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的首位国际门户城市,但应当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四个功能维度提升首位度。
第二阶段:提升成为华中地区的首位国际门户城市。不仅涵盖长江中游地区(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而且辐射与湖北省相邻的安徽省、河南省、四川省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
3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发展战略
武汉建设国际化城市应当以提供国际连接为必要条件、以吸引国际资源为核心目标、以建立国际联系和举办国际事件为促进方式,形成全方位的竞争优势。
国际资源维度:以吸引国际资源为核心目标
利用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创办更多的国际院校和吸纳更多的国际学生;
着力建设中国中部地区的首位国际航空门户;
建设辐射周边省份的高铁和高速公路网络,形成2小时的区域旅游交通圈;
打造中部地区的国际旅游中转港,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增加国际游客数量。
国际联系维度:以建立国际联系为促进方式
极力促进外国领事馆入驻;
建立国际友好城市。
武汉的友好城市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应当进一步推动和拓展友好城市关系对于国际商务、文化和旅游的积极作用。国际航空门户对于武汉建立国际联系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国际事件维度:以举办国际事件为促进方式
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相关资源优势;
在国际会议、国际展览、国际演艺、国际赛事中明确自身发展定位;
并建设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
国际连接维度:以提供国际连接为必要条件
提高国际航线、国际航班和境外目的地城市的数量;
提供国际一流的航空管理和航空服务水平。
建设中部地区的首位国际航空门户是武汉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重中之重,为吸引国际资源、建立国际联系和举办国际事件提供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