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增加了环滇池地区层次的保护内容,通过GIS资源的空间落位,在环滇池层次中划定了西山文化遗产聚集区等7片遗存密集、主题相对明确的文化遗产聚集区,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进行保护。


二是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扩充保护内容,提出对市域文化线路与文化景观的保护。规划从方法论的高度研究文化线路与名城保护之间的关系,对昆明古驿道、滇越铁路等昆明境内的文化线路进行了价值认定,遗存排查和落位,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要求。
其中,昆明古驿道是我国古代驿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南丝绸之路”联系密切、遗存众多,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滇越铁路,是二十世纪初世界山地铁路的典范,其沿线遗存体现了当时中外结合的艺术审美取向。同时,规划还增加了文化景观的保护内容和要求,包括清代昆明八景、官渡八景等。


三是从历史城区的层面,对传统格局进行了分析和价值认知,并对上版的城垣遗址线位进行了甄别勘误。提出“南部规整”“北部顺应山水”“翠湖周边十三坡”等历史地形是传统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保护。

四是重视对昆明近代历史的研究,丰富名城内涵与保护内容。昆明在近代史上地位重要,但对相关文化遗存的认识局限于讲武堂等重要文物建筑,规划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如城南的南强街,虽然规模较小、传统建筑等级较低,但却集中了清末昆明自开商埠的大量遗存,同时还是民国时期昆明《市政计划大纲》实施的重要见证,本次规划对其价值进行确认,并增补其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
另外,位于历史城区东北向的龙泉镇等传统村镇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驻昆的重要避难基地,长期以来未得到重视。规划对该地区传统建筑进行调研评估后,认为该地区是我国顶尖学术机构繁荣昌盛的第二故乡,中华民族抗战精神集中体现的空间场所,海内外学术文化同宗同源的重要联系纽带。因此,将该地段增补划定为历史地段进行保护。


五是加强对昆明地方民居的记录与特色研究。规划对昆明境内历史建筑进行细致梳理和增补。并对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及传统建筑进行测绘和三维扫描。同时,量化记录了传统建筑的平面类型、组合形式、立面类型、细部、色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