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徐明教授的发言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缘起与发展、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概况以及水利遗产类型和特点等几个方面展开。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HIS)由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ICID)认定。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于1950年成立,总部在印度,有105个成员国,旨在鼓励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水利遗产保护。
设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主要目的为:保护灌溉工程遗产,总结学习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经验,传承可持续的灌溉理念。
2012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ICID第63届执行理事会上,通过认定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提议,ICID总部秘书处成立工作组,制定评选标准,组成评审专家组;
2014年9月,在韩国光州举办的ICID第65届执行理事会上确定并公布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结果。至2016年共评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45处,分布在6个亚洲国家,多为季风区国家;时间跨度在公元前7世纪至1913年,比较多的在19世纪,中世纪也有一些。
申遗工程的历史需达到或超过100年;
遗产工程需属于以下工程类型中的任意一种:
坝(主要用于灌溉)
储水工程,如陂塘
堰等引水工程
灌区渠系工程
水车及其它原始提水工具
中国:灌渠、水库、坝、提水机具
日本:灌渠、水库、坝
巴基斯坦:坝
斯里兰卡:水库
泰国:灌渠、坝
韩国:灌渠、坝
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由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组织申报,主管部门为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湖南、安徽、浙江、福建与江西7个省,共10处,其中浙江省最多,有4处,其余省份各一处。
新疆与宁夏仍有许多重要的工程尚未申报,我国西部地区水利遗产仍属空白,随着时间推移,会有更多工程入列,接下来希望这些地区的工作能逐步推进,一同跟进相关方面的长久研究。

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分布
表1 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规模


芍陂碑亭
芍陂为春秋时期(公元前613年-591年)楚令尹孙叔敖所建,是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孙叔敖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修建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不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涝成灾。
芍陂建成后,使安丰一带每年都生产出大量的粮食,并很快成为楚国的都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南北必争之地,水利奠定了这里的重要经济地位,后在历代都发挥着巨大效益。芍陂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面积逐步缩减,建国后对芍陂进行了综合治理,开挖淠东干渠,沟通了淠河总干渠。芍陂成为淠史杭灌区的调节水库。

东风堰与千佛岩石刻
东风堰位于青衣江夹江段左岸,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距今已延续使用350余年,东风堰引水不通过闸门,凭堰的高低控制引水量,随着河道下移,引水口不断上迁,最后流经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岩摩岩造像景区,与千佛岩风景区构成青衣江畔动静相宜的历史文化走廊,治水碑刻与石窟造像并存,传播了灌溉文明,深化了灌溉文化的内涵。

通济堰弧形大坝
通济堰魏晋南北朝时期修建,自宋元至清,历代多次续建整修。南宋时改为石坝,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古人因势利导在此筑坝拦水入渠,使渠水由高向低自流灌溉整个平原。
通济堰的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较为较为丰富,从科学的大坝选址到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坝体,科学的排沙和首创水的立交桥到巧妙的闸概分流等几个方面,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样本。

木兰陂
有一个美丽的起源故事,初始为秦始娘个人修建,失败后投江自尽。后期由政府接管,唐代新修完成。宋代起开始维护,全部为石坝,选坝位置非常科学,有效的阻隔了上游洪水和下游海潮水。此陂自宋至今近千年,经过无数次洪潮冲击,现仍巍然屹立,继续发挥作用。
它山堰是阻咸引淡的渠首工程。堰设计周详,结构奇特,建造精密。堰身设计方面的科学性颇具现代原理,迄今千余年,历经洪水冲击,仍基本完好,仍然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据水科专家分析,许多设计原理是20世纪才发现的,因此它山堰堪称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

槎滩陂
槎滩陂为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矩父子凿石所建,古陂设计合理,选址巧妙,均设在河床坚硬、水流缓慢处,以免遭冲毁。建设完成后周矩生前对古陂管理制定了完善的制度,古陂历时千年仍屹立不倒,惠泽万顷,至今仍可灌溉泰和、吉安两县四个乡镇的4万多亩良田,对我国现有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紫鹊界梯田
紫鹊界梯田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文化遗存,其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利用山泉天然的灌溉系统在稻作文化中亦很独特。
桔槔是最古老的提水机械之一,早在公元前15世纪前就已在古巴比伦和埃及等地广泛应用。中国在公元前4世纪的《庄子》中就详细记载了使用桔槔提取井水灌溉的方式,诸暨赵家镇一带居民是12世纪后中原移民,桔槔井灌工程沿用至今,仍在发挥灌溉和生活供水效益。目前井灌工程遗产核心区泉畈村共有灌溉拗井118眼,提水灌溉面积400多亩。泉畈、赵家、花明泉等村生活用水也以地下水为主,遗产区受益人口约1万人。
太湖溇港水利系统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太湖流域特有的水利工程,集水利、经济、生态、文化于一体,具有排涝、灌溉、通航等综合效益,在世界农田灌溉与排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太湖流域中,湖州的溇港体系发端最早,保存最为完整,主要由太湖堤防体系、溇港漾塘体系、溇港圩田体系和古桥、古庙、祭祀活动等其他遗产体系四部分组成。
“水利”是2000多年前创造的术语,概括了灌溉排水、防洪、水运所有工程类型和水管理行为,具有特定的科学与技术内涵。水利遗产的类型分为工程和非工程两种类型。
中国特有的季风气候决定了水利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遗产中水利遗产具有重要地位。
自然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区域水资源的差异,决定了水利工程与技术的多样性。
水利工程的延续是管理延续,工程、非工程性态的遗产构成水利遗产。
水利遗产是动态的,历史与现代并存

贵州鲍屯乡村水碾房
中国其他没有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水利工程仍有许多,比较著名的有:
四川的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干支渠全部用鱼嘴分水,均无设坝,将岷江水引至整个成都平原,实现了灌溉、供水、水运等多方面的功能,沿用至今,哺育了一方人民。
贵州的鲍屯乡村水利工程,修建于明洪武十五年至三十一年,驿马坝将河道分为老河和新河两个干渠,通过干渠三处低坝形成3个水仓、1个门口塘和多处水碾房,这一古代水利体系布局合理,设施简洁且功能完备,历经六百多年的沧海桑田,鲍家屯水利工程目前仍发挥作用,具有灌溉、防洪和粮食加工等综合效益。
山西洪洞霍渠是典型的北方引泉灌溉体系,位于临汾盆地北部,东依霍山,西临吕梁山,年均降水量400-500mm。10世纪时开霍渠引泉水灌溉洪洞、赵城两县,南北渠灌区分属不同县,两县因水资源分配问题发生冲突持续200年,13世纪在省政府官员的裁定下,设置了南北干渠分水工程,建立起了共同遵守的水权制度。
运河工程(古代中国的国家工程,工程类型最多、规模最大,包含水源工程、河工工程、水运工程等)、城市及园林水利工程(城墙、城河)及非工程水利遗产(包括水文测量水文题刻、工程技术碑刻、水政和水事碑、衙署、水神及其祭祀建筑、祭祀制度及典仪、典籍文献、民俗)皆属于水利遗产。
国家、省、州、县与民间结合管理体系,乡村以水为中心社会建构与文化支撑,构成了工程遗产、管理建筑遗产、祭祀和民俗非工程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