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社科联原副主席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资深委员
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蓝蔚青
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城市就是人类的重要聚居地和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的主要舞台。工业化和市场化推动人口向城市集聚,使城市化成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化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中国的城市化也被视为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关键性因素之一。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方面活动的中心,是发展、改革、稳定的重心所在,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型城镇化、城市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扎实推进城镇化、切实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2015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最高规格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市工作的重点,提出了做好城市工作的具体部署。会议要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会议强调尊重城市发展规律,针对当前城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五大统筹”的顶层设计。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进入了更加注重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动辄投入几亿、几十亿甚至数百亿,应用了大量的新设计新技术新材料;现代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发展、改革、管理中遇到的许多问题牵一发动全身。因此,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必须科学化规范化,在系统而又综合的城市研究的基础上,统筹抓好城市的规划、建设、保护、管理、经营,有效治理各种“城市病”,引导城市健康运行发展。而科学化规范化的关键是“化”干部,特别是城市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专家。所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人民出版社在此时此刻出版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编写、王国平理事长主编的《与城市领导谈城市》一书,正好适应了城市领导者、管理者的迫切需要。
该书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运用系统工程学的方法,科学、系统地研究城市,为各级城市管理干部提供了一本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实用百科全书”。全书在框架上构筑了一个“三维空间”。
——顺着时间轴,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回顾城市和城市学的发展史,梳理概念的来龙去脉,把握城市的发展规律;着重研究城市的现状,总结实践经验,剖析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和各种城市病,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就城市如何规划、建设、管理提出建议;面向未来,关注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趋势,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见解,进行超前谋划。
——顺着内容轴,全面论述了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管理的基本问题。既有关于城市历史和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工作、“城市病”治理的总体性论述,又有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发展和治理的多侧面的展开。在城市规划方面,涉及到多规合一、空间结构、主体功能区、城市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等等;在城市建设发展方面,涉及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建筑方针、智慧城市、城市精神、城市特色文化、人的城镇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等;在城市治理方面,涉及城市治理体系、城市管理与服务、专家型城市管理者等等。这些方面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渗透融合,既着眼普遍规律,又突出当前重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且又实用的知识体系。
——顺着深度轴,通过“来龙去脉”对城市学、城市化的一些基本概念特别是一些新名词进行解释,不仅帮助读者系统了解城市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读者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和主张,避免学术争论中经常碰到的由于对基本概念理解不同而造成的“关公战秦琼”现象;通过“广引博证”不仅能了解国内外城市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而且能了解在某些问题上的不同见解和主张,以利于“兼听则明”,在比较中全面深入地思考;通过“真知灼见”汇集了习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中央主要文件精神对相关问题的表述,帮助读者有针对性地集中学习,以便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央的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更加自觉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解疑解惑”针对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管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疑难问题,运用城市学的基本理论,总结实践经验特别是杭州市的丰富经验,进行深入阐述;“对策建议”依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根据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提出解决问题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案例样板”以杭州新世纪以来的生动实践为主,也选取了国内外一些城市的成功经验,给读者提供具体鲜活、可资借鉴的实践做法。
该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本理念先进、见解深刻并能有效指导实践的城市学实用百科全书,可以说工夫在书外。
从客观条件看,杭州是一座有着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的七大古都之一,曾被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城镇化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省委省政府早在1998年就提出城市化发展战略。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2004年在全国最早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200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经过多年努力,浙江的城市规划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城市管理能力不断地加强。作为省会城市和全省首位城市的杭州,一直走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前列。杭州市委市政府早在十多年前就建立了促进市直部门单位和区县创新创优、克难攻坚的评估考核激励机制,以民主促民生,公共治理创新层出不穷,在制定和实施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发展、改革的各个领域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破“七难”治理“城市病”也取得显著成效。杭州正在着手建设城市数据大脑,开始在世界上率先进行运用超级人工智能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前瞻性实践。在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与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连续举办10年、累计吸引9亿人次参与的中国城市幸福感调查中,杭州连续10年上榜,今年还和成都一起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最高荣誉功勋”。 杭州还相继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民生成就典型城市、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最佳中国形象城市、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等,入围“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十大创新城市”、“中国十大低碳城市”等,还曾荣登“中国十大协调发展城市”、“中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和“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榜首。不久前举行的G20峰会更使杭州魅力四射,惊艳世界,成为国际明星城市。这些都给杭州的城市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
从主观努力看,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是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城市学研究的独立研究机构,以打造具有国际特征、中国特点、杭州特色的城市学学派和“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城市学智库为目标。自成立以来,已经在人民出版社接连出版了王国平理事长所著的城市学重要专著《城市论》、《》、《城市学总论》、《待遇论》,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中心每年围绕“城市流动人口、城市交通、城市教育、城市医疗卫生、城市土地(住房)、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环境”七大城市问题,面向全国开展“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西湖城市学金奖”征集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六届,每届都能征集到专著论文一两千篇(部),民间点子几千个。结合评奖每年召开中国城市学年会,邀请国内上述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交流研讨,致力于打造中国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城市学学术论坛。评选和年会集聚了大量国内外研究的前沿成果,成为推动杭州乃至全国城市学研究的强大动力。中心已完成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基金项目,取得了高质量的成果。几年来,中心还在王国平理事长的亲自率领下,先后应邀赴省内外60余座城市调研,帮助他们制定多规合一的概念性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提供决策咨询,受到广泛好评。王国平理事长应邀给数十座城市的数万名管理干部作了近百场培训讲座,所介绍的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真知灼见和丰富经验深受欢迎。中心研究人员还承担了50多个省内外兄弟城市的横向课题,编纂了《中国城市治理蓝皮书》和《城市学研究》等专业书刊,建立了“中国城市网”网站。中心还与一系列高等院校、干部学院、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出版机构、重要新闻网站、地方政府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全方位合作,致力于打造多领域合作、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作、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开放式、复合型学术综合体和协同创新基地。中心所属的“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被确定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全面深化城市学人才培养工作,已初步形成包含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等在内的城市学研究人才链。正是靠着调查考察、规划制定、学术交流、征集评选、研究成果、民间智慧、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的长期积累,才孕育出这部城市学的实用百科全书。希望它能成为城市管理着的案头必备。